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麗絲·門羅

鎖定
艾麗絲·門羅(Alice Munro,1931年-當地時間2024年5月13日),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 [1-2]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3日晚,艾麗絲·門羅在安大略省逝世,享年92歲。 [2] 
中文名
艾麗絲·門羅
外文名
Alice Munro
國    籍
加拿大
出生地
加拿大安大略省温厄姆
出生日期
1931年
逝世日期
2024年5月13日(當地時間)
職    業
作家
主要成就
曾三次獲總督獎,2009年(第三屆)布克國際獎得主。

艾麗絲·門羅人物生平

1931年,艾麗絲·門羅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温厄姆郊外的一個狐狸和家禽養殖户家庭,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掙扎求生。
艾麗絲·門羅 艾麗絲·門羅
1951年,門羅獲得獎學金進入大學學習了兩年,之後與第一任丈夫詹姆斯·門羅搬到了温哥華。在此期間,門羅形容自己是一個“B-級家庭主婦”——她不得不向丈夫要錢來買日用品。每當女兒們睡着時,她就開始寫作,篇幅很短,因為長時間集中精力太難了。她在2005年對《觀察家報》説:“我很喜歡打盹。”
門羅起初在《塔馬拉克評論》、《蒙特利爾人》和《加拿大論壇》等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説,並逐漸彙集為一部小説集《快樂影子之舞》,在1968年出版。《紐約時報》稱讚這部小説集證明了“短篇小説在加拿大欣欣向榮”,並“與居住在那裏的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也誇讚了門羅令人耳目一新的、“提供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的寫作策略。
而後,門羅開始集中精力寫長篇小説,但她發現這很吃力。正如她後來承認的那樣,“我的長篇小説沒有生命力和衝擊力,很鬆散”。
1971年,《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出版,描繪了一個年輕女藝術家的生活。敍述者德爾在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長大並開始寫作。這部作品幾乎成為門羅自己創作的宣言:德爾放棄了她一直在創作的哥特式小説,轉而在《禧年》中描寫她身邊“沉悶、簡單、令人驚歎、深不可測”的生活,描述“每一件事,每一層語言和思想,樹皮或牆壁上的一抹光,每一種氣味、坑洞、疼痛、裂縫、妄想,都靜止不動,凝聚在一起。光芒四射,生生不息”。
20世紀70年代是門羅蜕變的十年。1973年第一段婚姻破裂後,她搬回了温厄姆;1976年再婚;1977年在《紐約客》發表了首部短篇小説《皇家式毆打》,故事取材於她小時候父親對她的懲罰。之後,她還在《巴黎評論》和《大西洋月刊》等雜誌上發表了作品。
儘管一再嘗試,但她的長篇小説始終沒有問世。她説:“每次一本書寫到中間的時候,我都會想,‘好了,現在是時候寫點嚴肅的東西了’......但這行不通。”
她對真實性的追求使她成為性政治、墜入愛河、欺騙和慾望的無與倫比的記錄者。在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看來,“很少有作家能比門羅更徹底、更無情地探索這種過程:手、椅子、眼神——都是錯綜複雜的內心地圖的一部分,上面佈滿了鐵絲網和誘殺裝置,還有穿過灌木叢的秘密路徑”。
2001年,門羅接受了心臟手術。此後她對自身死亡的感知不斷增強,她的寫作也越來越緊密地圍繞着疾病和記憶展開。2008年,她在《紐約客》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物的故事《遊離基》,一年後,她承認自己也患有癌症。她在2012年出版的最後一本小説集《親愛的生活》中收錄了4篇自傳體作品,稱這些作品是“我對自己的生活要説的第一件和最後一件事,也是最接近的一件事”。
2013年,門羅在接受《衞報》採訪時説,她“一生都在寫個人的故事”。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3日晚,艾麗絲·門羅(Alice Munro)於安大略省多倫多東部安大略湖的霍普港逝世,享年92歲。 [2] 

艾麗絲·門羅個人作品

艾麗絲·門羅以短篇小説為主,著有《快樂影子之舞》《我青年時期的朋友》《你以為你是誰?》《愛的進程》《石城遠望》等。
中文譯本:
逃離》(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門羅的大部分作品在國內也都有中文版出版。 [2] 

艾麗絲·門羅所獲榮譽

1980年,她的《你以為你是誰》入圍布克獎短名單。隨後她又兩次獲得吉勒獎,一次是1998年的《好女人的愛情》,另一次是2004年的《逃離》。
曾三次獲總督獎。
2009年,她獲得第三屆國際布克獎
2013年,在瑞典學院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2] 

艾麗絲·門羅主要貢獻

門羅曾被美國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稱為“加拿大的契訶夫”,其作品建立在傳統上被文學主流忽視的形式和主題之上。門羅直到晚年才開始成名。她以低調的風格講述了平淡無奇的加拿大小鎮上看似普通的人們的故事,獲得了大量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人們普遍認為,門羅的作品是平凡人物和非凡主題的完美結合。她描寫的往往是安大略省西南部農村的小鎮居民,他們所面臨的情況讓人覺得夢幻般的事情不過是家常便飯。她筆下的一些人物歷經幾代人,跨越幾大洲,形象豐滿,讀者對他們產生的親切感通常只有長篇小説才能達到。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稱她為“當代英文小説的主要作家之一”。薩爾曼·拉什迪稱讚她是“形式大師”,而喬納森·弗蘭岑則曾寫道:“當我説小説是我的信仰時,我想到的作家屈指可數。有一些仍在世,大多數已經去世,門羅正是其中之一。”
愛爾蘭小説家埃德娜·奧布萊恩將門羅與威廉·福克納和詹姆斯·喬伊斯列為影響過她作品的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説,門羅的短篇小説“具有其他作家的長篇小説的道德和情感密度,有時還有歷史意義。”小説家理查德·福特曾經明確表示,質疑門羅對短篇小説的駕馭能力就像懷疑鑽石的硬度或成熟桃子的香味一樣。
2013年,當門羅82歲時,瑞典學院在授予她諾貝爾獎時,引用了她的14部小説集,並稱她為“當代短篇小説大師”,稱讚她有能力“在短短几頁紙中容納小説整個史詩般的複雜性”。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