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季納代因戰役

鎖定
又稱阿只納代因戰役,是7世紀伊斯蘭教四大哈里發時期阿拉伯穆斯林軍與拜佔廷軍隊之間的一次戰鬥。634年7月發生在巴勒斯坦境內耶路撒冷與臘姆拉之間的艾季納代因地區,故名。為伊斯蘭教發展初期的著名戰役之一。
633年秋,伊斯蘭教首任哈里發艾布·伯克爾在平息阿拉伯半島部落叛亂之後,隨即派遣4路穆斯林軍向北方迸發,開始了對陳兵在那裏的拜佔廷人的軍事行動。由阿慕爾·本·阿斯率領的一支分遣隊約3000人,由西路向巴勒斯坦進軍,於634年7月在艾季納代因與拜佔廷皇帝希拉剋略之弟西奧多拉斯統率的軍隊遭遇。因拜佔廷軍多達數萬,阿慕爾遂採取迂迴戰術,避實就虛,不與敵軍正面衝突,等待援軍到來。由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領的援軍趕到後,雙方展開激戰。穆斯林軍士氣旺盛,他們高頌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主啊,求你襄助穆罕默德的教民”等口號,同拜佔廷軍浴血奮戰,終以敵軍潰退而告結束。據阿拉伯史書載,拜佔廷軍在此役中死傷達1.5萬人,600餘人被俘,穆斯林軍僅陣亡130人。拜佔廷皇帝希拉剋略因獲悉穆斯林軍鋭不可當,便將前線指揮部由霍姆斯後撤至安塔基亞(今土耳其境內)。此役之勝利打開了巴勒斯坦的門户,為其後穆斯林全面佔領該地區奠定了基礎。從此,伊斯蘭教隨之傳入巴勒斯坦,並得到廣泛傳播。
名    稱
艾季納代因戰役
發生時間
7世紀
地    點
艾季納代因地區
主要指揮官
哈立德·本·瓦利德、阿慕爾·本·阿斯

艾季納代因戰役大戰將至

自公元633年發動戰爭後,穆斯林東羅馬帝國的攻略就非常順利。哈里發阿布-伯克爾麾下勇將阿綏成功侵入巴勒斯坦南部,並在達辛之戰擊敗了羅馬將領塞爾吉烏斯,將加沙以外的整個死海沿岸都收入囊中。
與此同時,另外2支穆斯林軍隊也分別由葉齊德-本-蘇福彥和舒拉哈比勒-本-哈薩納帶領,從塔布克大道進攻約旦河谷地,也就是羅馬附庸伽薩尼王國的防禦區域。稍後,大將烏拜德的援軍也被哈里發派往敍利亞戰場。除阿穆爾外,其他幾路人馬均秉承伯克爾的旨意,不與羅馬野戰軍做無謂戰鬥。還要避開那些防守森嚴的堡壘要塞,專注於劫掠富庶的城鄉市民,從而得以不斷高奏凱歌且獲益頗豐。阿拉伯士兵的進展是如此迅捷,以至於大馬士革的門户博斯特拉都被其奪取。一時之間,敍利亞又重現了20年前遭薩珊波斯入侵時的那種人心惶惶。
阿拉伯穆斯林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入侵 阿拉伯穆斯林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入侵
希拉剋略皇帝顯然無法容忍敍利亞再遭威脅,更無法接受被眼中尚未開化的沙漠蠻族打敗。但在埃美薩聽聞達辛戰敗與塞爾吉烏斯陣亡的消息後,也意識到對手遠非想象中的實力孱弱之輩。當即下令從敍利亞各地調集駐軍南下反攻,並下令讓伽薩尼同盟士兵予以支援。這支部隊的規模,被古代史學家描述為驚人的90000-150000不等。儘管肯定是被極端誇大,但也至少擁有30000人的絕對主力。皇帝還委任自己的兄弟提奧多魯斯擔任指揮,又調任戰場經驗豐富的埃美薩總督瓦爾丹輔佐,並調撥一支艦隊為沿海岸前進的部隊提供補給。
羅馬人的大舉增兵,很快就讓對面的阿拉伯人壓力倍增。阿穆爾一面迅速聯絡其他幾位將領,建議將分散的幾支部隊全部集合起來,同時也不忘寫信給哈里發求援。令穆斯林諸將喜出望外的是,伯克爾早已預料到征服敍利亞會遭遇嚴重困難,及時將一支500-800人的精兵從伊拉克戰場調往西部。他們的首領,則是最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真主之劍”--哈立德。這位悍將從相距敍利亞千里之遙的巴比倫以南啓程,溯幼發拉底河而上至原羅馬-波斯邊境處的阿納赫。然後橫穿沙漠,直取已淪為廢墟的帕爾米拉。再從當地南下加入駐紮在約旦河谷處的葉齊德與舒拉哈比勒所部,並一起向西南與阿穆爾會合,整個過程僅歷時1個多月。
穆斯林的進攻 讓羅馬的阿拉伯盟友都難以應付 穆斯林的進攻 讓羅馬的阿拉伯盟友都難以應付
到公元 634年5-6月間,可用來抵禦羅馬反攻的穆斯林部隊均集結完畢。其中,哈利德的部下人數雖少,卻全部由誓死忠於哈里發的駱駝騎兵組成。這讓他們具備對手都不沒有的大漠機動能力,並在對手猝不及防的情況下發起攻擊。之前的伽薩尼駐軍,就是在慶祝復活節時被他們突襲擊敗。
指揮羅馬軍隊的提奧多魯斯與瓦爾丹,本可以趁對手會合前就攻擊劣勢對手。然而,這些人卻始終沒有決斷,白白坐等良機丟失。事實上,兩位主帥也存在爭奪指揮權的傳聞,而瓦爾丹也成功將同僚架空。或許正是這些人事因素,導致全軍政令不一,根本沒辦法及時出兵。等到哈利德將各分隊重新整合,阿拉伯士兵的總人數已達到15000-18000之間。雖然規模仍然稍遜一籌,卻在戰力和意志方面居於上風。
在巴勒斯坦迅速集結起來的穆斯林軍隊 在巴勒斯坦迅速集結起來的穆斯林軍隊

艾季納代因戰役激戰巴勒斯坦

抵達南方的羅馬軍隊 也以騎兵為核心力量 抵達南方的羅馬軍隊 也以騎兵為核心力量
公元634年的7月30日清晨,這場決定巴勒斯坦歸屬的大戰,在耶路撒冷城東南37公里的阿只納代因爆發。哈利德將本方戰陣分為左翼、右翼、中軍和預備隊這4個部分。其中戰線左右翼的騎兵分別由阿慕爾·本·阿斯與賽義德·賈巴爾指揮,預備隊的左右翼則交給舒拉哈比勒與穆卡林負責,葉齊德帶領4000騎兵負責保護殿後的隨軍婦孺。哈利德自己親自坐鎮中軍,並讓全軍面向西方佈置戰線。
羅馬人則遵循莫里斯《謀略》的佈陣方針,將軍隊排列為兩翼騎兵+線列步兵的經典組合。為數不少的弓箭手、投石兵和標槍手,準備在接觸戰前先給予敵人火力打擊。作為昔日的步兵大國,羅馬人運用這套戰術早已爐火純青,以至於就連他們的對手都將之山寨了過去。哈利德所在的阿拉伯中軍,就是按照劍士、長矛手和弓箭手的佈置組合起來的。除瓦爾丹本人外,至少還有一位地位很高的指揮官庫比庫拉利烏斯擔任主帥的副手,為他提供建議和謀劃。唯有已被架空的提奧多魯斯,只能留在大營等待消息。
早期阿拉伯穆斯林軍隊 更多是以步兵為主 早期阿拉伯穆斯林軍隊 更多是以步兵為主
戰鬥首先由志得意滿的瓦爾丹下令發起。他讓大量輕步兵從空隙處跑至前排,將手中的箭矢和石塊發射出去。由於時常同波斯或草原部族作戰,他們手中也不乏強勁的複合弓,所以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強過阿拉伯人。儘管哈利德巧妙佔據有利方位,使對方弓箭手的視線受到初升太陽干擾,仍無法避免陷入被動挨打局面。眼見戰局不佳,穆斯林軍中的勇將阿茲瓦爾在徵得哈利德允許後,故意單騎出陣向羅馬人提出單挑。由於他曾經在29日的偵察行動中殺死過19名羅馬騎兵,其中也包括瓦爾丹的兒子,所以很快就引起對方注意。不少自負勇武的羅馬將領都忍不住接受挑戰,也讓本方弓箭手暫停射擊,給了阿拉伯人以喘息之機。
接下來的車輪戰中,阿茲瓦爾斬殺了包括2位將軍在內的數名羅馬騎士,尤以與軍事長官斯蒂芬的單挑最為引人注目。後者出戰時曾親吻用銀項鍊繫好的金十字架,卻還是因旗鼓相當而難分勝負。眼看戰馬都因劇烈運動而流汗不止,斯蒂芬便打出暫時下馬步戰的手勢。他的奴僕也適時拿出一匹新的坐騎來替換舊駕。但穆斯林對手卻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突然衝上刺死奴僕,並將對方的新馬奪走。此後羅馬將領的狀態愈發越糟,最終在企圖跳下馬逃走時被一槍擊倒。他的死亡同時刺激到穆斯林的鬥志和羅馬人的憤怒,雙方的更多將領也加入到這場羣戰當中,連兩位主帥都忍不住彼此刀兵相向。但擁有更高宗教狂熱的阿拉伯人,還是在搏鬥中大佔上風,不少本來負責指揮作戰的羅馬騎士都被他們殺死。瓦爾丹這才如夢初醒,才叫停決這場超過2個小時的將領羣毆。
作為騎兵的阿拉伯部落武士 擁有很強的個體戰力 作為騎兵的阿拉伯部落武士 擁有很強的個體戰力
此後,士氣大振的阿拉伯人更是主動向對手發起挑戰。賽義德與阿慕爾·本·阿斯首先率領騎兵從兩翼衝鋒。雖然早期的穆斯林騎兵大多隻裝備騎槍、寶劍和小圓盾,卻能憑藉堅定的信仰死戰不退,令裝備更好的羅馬菁英們萬分頭疼。阿拉伯步兵也不會坐視同胞危難於不顧,在主帥指揮下結成密集戰陣,手持劍盾衝向羅馬戰線。他們普遍披掛半身或全身鎖甲,加上高超的搏鬥技巧和頑強的戰鬥意志,足以和人數是其兩倍的強敵相持到底。特別是佔比較大的羅馬輕裝部隊,因近戰開啓而不能釋放手中武器,逐步淪為正面戰場的看客。雙方的高強度肉搏又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因為沒能決出高下,就不得不各自鳴金收兵。
事後的清點戰場表明,羅馬方面損失了3000名士兵和10位高級軍官,而阿拉伯人傷亡不過數百,且沒有高級軍官陣亡。這樣的場面無疑讓兩位羅馬統帥都非常泄氣,計劃用非常規手段來解決問題。瓦爾丹就連夜安排10名侍衞,去兩軍之間的小山丘上埋伏,準備在次日找機會斬首對方主將。同時也派人去向哈立德喊話,希望他在天亮後同自己進行和談。結果,負責傳話的阿拉伯基督徒卻將陰謀全盤托出,讓後者決定來一次將計就計。
失去大量軍官的羅馬人 在戰鬥中無法獲得優勢 失去大量軍官的羅馬人 在戰鬥中無法獲得優勢

艾季納代因戰役致命反殺

早期阿拉伯手抄本上的 哈立德 早期阿拉伯手抄本上的 哈立德
7月31日,羅馬與阿拉伯主帥的會談如期進行。瓦爾丹先禮後兵,首先向看似孤身前來的哈利德提出優厚的和談條件,承諾贈予給後者及其部下大量的財富,只要他答應撤兵回國。對方的回答卻極富侵略性:噢,基督狗!這是你皈依伊斯蘭或繳納人頭税的最後機會!
聞聽此言的羅馬指揮官再無忍耐,迅即暴起用手臂抓住對方的兩隻胳膊,而得到信號的10名侍衞則從隱藏之處鑽出。但瓦爾丹很快發現,侍衞首領的腰部裸露,迥異於平日的打扮。這些侍衞拔出的寶劍也並不指向敵人而是對着自己,這才知道伏兵早已被迪拉爾為首的阿拉伯勇士趁夜幹掉。最終就只好自食其果,落得萬刃加身的悲慘結局。其首級也被穆斯林勇士擲入己方陣線,讓一眾羅馬人都心膽俱裂。
士氣大振的阿拉伯人 很快沖垮了羅馬陣線 士氣大振的阿拉伯人 很快沖垮了羅馬陣線
同時,事先得到哈利德指令的烏拜德也發出了攻擊信號。葉齊德的4000騎兵一馬當先從中軍突破了羅馬戰陣。早已被對手嚇破膽的庫比庫拉利烏斯完全放棄了指揮責任,不顧將士死活而用長袍將自己的腦袋包裹起來束手待斃,整支羅馬軍隊也跟着亂作一團。由於大批將領在此前單挑中斃命,造成許多士兵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選擇逃跑,只有少數死忠於帝國的騎士仍在做困獸猶鬥。等到阿拉伯人衝進主帥帳,將庫比庫拉利烏斯砍死,連這些帝國菁英也徹底絕望,被迫隨着潰敗的士兵四散逃生。
擁有宗教狂熱的阿拉伯人 總是在戰場上更有優勢 擁有宗教狂熱的阿拉伯人 總是在戰場上更有優勢
於是到當天中午,這支原本被希拉剋略賦予重望的數萬大軍,就在傷亡過半的情況下分崩離析。只有被架空安置於大營中的提奧多魯斯因禍得福,能夠及時逃往埃美薩向希拉剋略稟報情況。但從此也被閒置,餘生都沒能再受到重用。
這場阿只納代因戰役,無疑是穆斯林擴張進程中的里程碑式勝利。阿拉伯人不僅摧毀了能阻擋自己的羅馬主力,還徹底摸清對手的外強中乾本質,從而為接下來對敍利亞的征服打下基礎。雖然自己也在戰鬥中受到不相當損失,但上述代價並非不可彌補。反倒是處於極度虛弱狀態的東羅馬,發現已很難保住東方的富裕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