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倫·麥克法蘭

鎖定
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1941年12月20日出生於印度阿薩姆邦西隆市,英國人類學家、歷史學家,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4]  ,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土、榮休教授。 [2]  [6] 
艾倫·麥克法蘭於1960年—1963年就讀於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畢業後獲得英國近代歷史專業文學學士學位;1963年10月—1967年就讀於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先後獲得英國近代史專業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66年—1968年在英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資助下,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後獲得人類學碩士學位;1968年—1972年就讀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畢業後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1971年申請到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高級研究員崗位,開始了劍橋大學38年教學生涯;1971年—1974年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歷史系高級研究員;1975年—1981年任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講師 [2]  ;1981年—1991年任劍橋大學歷史人類學準教授;1981年—2009年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1986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1990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4]  ;1991年—2009年任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2009年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名譽教授、終身院士。 [4] 
艾倫·麥克法蘭主要從事現代世界諸起源及特性的比較研究,研究對象覆蓋西歐、喜馬拉雅地區(主要是尼泊爾、印度阿薩姆邦)和日本等三大文化區域 [5-6] 
中文名
艾倫·麥克法蘭
外文名
Alan Macfarlane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印度阿薩姆邦西隆市
出生日期
1941年12月20日
畢業院校
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給莉莉的信》《玻璃的世界》
主要成就
1986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1990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艾倫·麥克法蘭人物經歷

1941年12月20日,艾倫·麥克法蘭出生於印度阿薩姆邦西隆市。
1950年9月—1955年7月,就讀於牛津龍校(Dragon School),後入讀於約克郡賽德伯中學(Sedbergh School)。
1960年—1963年,就讀於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畢業後獲得英國近代歷史專業文學學士學位。
1963年10月—1967年,就讀於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先後獲得英國近代史專業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1966年—1968年,在英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資助下,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後獲得人類學碩士學位。
1968年—1972年,就讀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畢業後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
1971年,申請到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高級研究員崗位,開始了劍橋大學38年教學生涯。
1971年—1974年,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歷史系高級研究員。
1975年—1981年,任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講師。 [2] 
1981年—1991年,任劍橋大學歷史人類學準教授(Reader)。
1981年—2009年,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
1986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1989年,入選“國際名人錄”。
1990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4] 
1991年—2009年,任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
2009年,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名譽教授、終身院士。 [4] 

艾倫·麥克法蘭主要成就

艾倫·麥克法蘭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艾倫·麥克法蘭關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法律史、歷史人口統計、人類學、社會學、計算和視覺媒體等。 [6] 
艾倫·麥克法蘭對14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社會,尼泊爾中部古隆族人,緬甸和印度邊境那加人進行了研究。其研究包括比較視角、個人主義和社會理論中資本主義的起源和後果等。 [9] 
  • 學術專著
截至2022年10月,艾倫·麥克法蘭已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其主要著作有《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家庭、財產和社會轉型(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The Family, Property and Social Transition)》《現代世界之謎:自由、財富與平等(The Riddle of the Modern World: Of Liberty, Wealth and Equality)》《現代世界的形成:來自西方和東方的視角(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Visions from the West and East) 》《給莉莉的信——關於世界之道(Letters to Lily on How the World Works)》《現代世界的誕生(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World)》《綠金:茶葉帝國》《都鐸和斯圖亞特時代英格蘭的巫術》《重構歷史共同體》《17世紀牧師拉爾夫·喬斯林的家庭生活》《英國的婚姻與愛情》《資本主義文化》《理解四種文明——中國、日本、歐洲與盎格魯文化圈》《都鐸和斯圖亞特時代英格蘭的巫術》《重構歷史共同體》《17世紀牧師拉爾夫·喬斯林的家庭生活》《資本主義文化》等,其中多部著作被譯成漢語。 [2-3]  [6] 
出版時間
專著名稱
出版社
2003年
玻璃的世界 [10] 
2006年
給莉莉的信 [10] 
2008年
2010年
日本鏡中行 [10] 
  • 學術論文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1968年
Population Crisis: Anthropology's Failure
《New Society》
1973年
Imaginative Leaps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Review of Marc Bloch, The Royal Touch
1974年
Kirkby Lonsdale and the study of pre-industrial communities
《Lancaster University Bulletin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Centre》
Witch Hunting in Southwestern Germany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79年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Population
《RAIN》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Communities by Computer
《Current Anthropology》
1980年
Early English Assize Records
《American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
1982年
Inquisition and Anthropology
《Studie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1984年
A Individualidade dos Ingleses
《Ler Historia》
1987年
Love and Capitalism
《Cambridge Anthropology》
1989年
Some background notes on Gurung identity in a period of rapid change
《A Journal of Himalayan Studies》
1990年
Fatalism and Development in Nepal
《Cambridge Anthropology》
1993年
Louis Dumont and 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ism
1997年
Interview with Alan Macfarlane
《European Studies Newsletter》
2005年
What makes Law Effectiv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參考資料 [7] 

艾倫·麥克法蘭人才培養

  • 教育精要
就中國、英國教育對比問題,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與艾倫·麥克法蘭曾展開多次對話。艾倫·麥克法蘭曾提到,教育的真髓是綜合多種技術,正規的、半正規的、非正規的,幫助人們發現自己。教育是一種不息的滋養,是腦與心、靈與肉的鍛冶。其中關於對艾倫·麥克法蘭教育的理解問題,具體內容如下:教學技術的正規方面是教師在正式場合與學生直接互動。在劍橋有三種主要形式,即講座(平均每週2次、每次1小時)、研討會(最好少於15名學生,學生做好準備、提交論文,每週1至2次)、個人一對一或一對二的監督管理(可能每週8個或10個小時)。上述方法均適用於本科生和碩士生,但對博士生而言,教學主要是每月或更頻繁地與導師會面,每次1小時左右,導師將閲讀論文草稿,並進行點評;半正規技術是在更輕鬆的環境中,如酒會、飯局、遊戲、運動、散步、聊天等,與學生見面,這對碩士生和博士生尤為重要;非正規技術是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可通過各種活動來實現,對話是彼此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年齡增長,知識量與理解力與日俱增,互動成為學生日常體驗的亮點。 [12] 

艾倫·麥克法蘭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4年
裏弗斯人類學野外工作紀念獎章(Rivers Memorial Medal for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4] 
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
1986年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4] 
英國國家學術院
1987年
威廉·J·古德獎章(William J. Goode medal) [4] 
美國社會學協會
1990年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4] 
2009年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 [4]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2012年
赫胥黎獎章(Huxley Memorial Medal) [4] 
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
-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4] 

艾倫·麥克法蘭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2年—2005年
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名譽副院 [4] 
2009年
劍橋大學名譽教 [8] 
2011年3月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講座教授 [6] 
-
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主席 [1] 

艾倫·麥克法蘭個人生活

艾倫·麥克法蘭家世背景

艾倫·麥克法蘭出生於尼泊爾與印度交界處的阿薩姆邦西隆市,他出生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隊正在進攻阿薩姆地區,時任英軍軍官的父親正全力率部抗擊日軍。6歲時,艾倫·麥克法蘭被送回英國牛津北部接受英國本土教育,並跟隨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艾倫·麥克法蘭還有一個妹妹。 [2] 

艾倫·麥克法蘭婚姻家庭

艾倫·麥克法蘭的妻子的名字是薩拉(Sarah Harrison) [2] 

艾倫·麥克法蘭人物評價

“艾倫·麥克法蘭在劍橋大學工作和生活四十餘載,堪稱牛橋體系的絕妙觀察家和論説家。”(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研究院評) [10] 
“艾倫·麥克法蘭是運用數字化記錄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驅。”(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評)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