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艦炮

鎖定
艦炮,艦船上用於射擊海上、空中和岸上目標的海軍炮。艦船防空、反導和對海、對岸作戰的主要武器。一般為高射和平射兩用型炮,具有發射率高、反應快速、操控方便、持續作戰能力強、用途廣泛等特點。
中文名
艦炮
分    類
滑膛炮或線膛炮
現代作用
艦艇末端防禦的主要手段之一
應    用
海軍艦艇
屬    性
海軍武器
相關概念
水魚雷、艦載機和導彈武器

目錄

艦炮發展歷史

早期的滑膛艦炮 早期的滑膛艦炮
艦炮出現於14世紀。初期為青銅或鐵鑄成的滑膛炮。有的裝在艦船艏艉平台上,有的配置在多層甲板的兩舷(稱舷炮)。當時大型戰艦裝備的舷炮多達百餘門,舷炮戰成為海戰的主要樣式。1861年,北美建造的炮艦“莫尼特”號,在甲板上安裝帶有原始炮塔並能旋轉的甲板炮,可向兩舷發射,在保證同等射擊效果的情況下,比舷炮門數減少一半。19世紀中葉製造出線膛炮,採用無煙火藥和高能炸藥,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射擊精度和攻擊威力。隨後,出現了大口徑、防護裝甲和供彈系統與炮位連成一體的炮塔炮。飛機出現以後,艦上又裝備了高射、平射兩用炮。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艦炮一直是水面艦船海上作戰的主要攻擊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艦載導彈的出現和迅速發展,艦炮的作用和地位有所變化:遠距離的攻擊任務主要由艦載導彈承擔,而艦炮在防空、反導方面的地位加強,在執行對海、對岸作戰以及持續作戰能力方面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繼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後,各國相繼研製和裝備了全自動艦炮,在自動化、發射率、射程及毀傷目標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典型的有AK-130型雙管130毫米艦炮、MK45型127毫米艦炮、“奧托”76毫米艦炮。 [1] 

艦炮分類

按口徑,分為小口徑、中口徑和大口徑艦炮;按炮管數,分為單管、多管和聯裝艦炮;按封閉程度,分為全封閉式和非封閉式艦炮;按自動化程度,分為全自動、半自動和非自動艦炮;按射擊功能,分為平射和高平射兩用艦炮。以往還曾按戰鬥任務,分為主炮和副炮:在一艘艦船上口徑最大、主要擔負對海和對岸作戰任務的艦炮稱主炮;其餘口徑較小、主要擔負防空作戰任務的艦炮稱副炮。現代艦炮主要用於對空防禦,主、副炮已無明顯界限。 [1] 

艦炮組成

艦炮主要由發射系統、瞄準傳動系統、炮架、供彈系統與炮彈、防護裝置等構成。①發射系統。包括炮身、炮閂、裝填機和反後坐裝置,用以發射彈丸,賦予彈丸初速、轉速和飛行方向,重複裝填炮彈。②瞄準傳動系統。包括瞄準傳動機構和瞄準隨動系統,用以使艦炮旋迴和俯仰,實施瞄準。③炮架。包括搖架、旋迴架和基座,用以支撐炮身,承受艦炮發射時所產生的作用力,並保證炮身旋迴俯仰。④供彈系統與炮彈。供彈系統包括揚彈裝置和彈鼓(或彈箱)等,用以將炮彈從彈藥艙輸送到發射系統。有的還配有引信測合機,在供彈過程中自動裝定引信分劃。艦炮使用的炮彈有穿甲彈、爆破彈、殺傷彈、空炸榴彈和特種彈等。⑤防護裝置。封閉式艦炮外部裝有炮塔防護裝置,具有防水、防氣浪和防核塵能力;非封閉式艦炮僅有防盾和護板。現代艦炮實現了全自動化,跟蹤瞄準、供彈、裝彈、射擊控制、彈種更換和瞎火處理等自動完成,可遙控操作;發射率高,中口徑艦炮單管發射率為90~120發/分,小口徑艦炮發射率一般為3000~5000發/分,有的高達上萬發/分;配用新型炮彈和引信,射程增大,毀傷目標能力顯著提高,37毫米以上口徑的艦炮普遍配用了近炸引信預製破片彈,毀傷能力提高了幾十倍,小口徑高射速艦炮配用脱殼穿甲彈;彈炮結合的近程反導武器系統(如俄羅斯“卡什坦”系統)將艦空導彈加裝在6管30毫米艦炮的搖架上,毀傷概率可達95%;配備先進的火控系統,使艦炮具有全天候作戰和抗干擾能力,全自動操控,能進行射擊校正、射擊效力評估、自動停火和轉火,反應時間短,射擊精度高。中、小口徑艦炮以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射擊精度、提高發射率和反導效能為發展重點;大口徑艦炮以減輕重量、提高自動化程度、採用隱身技術和研製新彈種等為重點。一些國家正在採用液體發射藥、隨行裝藥發射、電熱化學發射、高能激光技術、電磁發射和垂直髮射等新技術研製新型艦炮及武器系統。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