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船棺葬

鎖定
古代以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的墓葬。文獻記載中國中南部也有類似墓葬。在東南亞、所羅門羣島、薩摩阿羣島,只有首領死後才能使用船棺,如不埋於近海處,則置入海中任其漂流沉沒
中文名
船棺葬
釋    義
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
得名原因
因以船形棺為葬具
類    型
露天葬和土葬
流行時間
商周至西漢
主要分佈
分佈於我國南方地區

船棺葬船棺葬簡介

船棺葬遺址 船棺葬遺址
中國南方古代部落的葬俗。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名。船棺葬分露天葬土葬兩種。船棺露天葬流行於東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區。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獨木舟形,史稱“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於商周至西漢年間。考古發現,這種船棺分底蓋兩部分,均由整段木頭刳成,上下套合。底部為船棺的主體,中為長方形盛屍處;蓋作半圓形,內部刳空如船逢狀。據文獻記載,中國中南地區也有類似船棺葬:湖北稱“敝艇”,湖南稱“船”,廣西稱“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系四川古代巴人的葬俗,流行於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1世紀末。考古發現,四川巴縣冬筍壩和昭化縣寶輪院有船棺墓葬羣,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6塊整板拼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上有木板為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一些島嶼也行此種葬俗,如越南海防等地發現有船棺墓,婆羅洲有船形棺,所羅門羣島的重要人物也用船棺葬。湯加和薩摩阿羣島酋長的船棺埋於近海處或任其在海上漂泊。

船棺葬船棺葬之謎

船棺葬 船棺葬
船棺葬是分佈於我國南方地區(主要是福建、江西的武夷山區)的一種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徵就是把死者遺體放進形狀似船的棺材裏,再行安葬。安葬船棺的方式,又有懸掛巖洞、架在樹上和埋入土中之分。迄今所發現年代最早的船棺,是從武夷山觀音巖和白巖上取下的兩具棺木,均用完整的楠木刳成,閩南等地使用的漁船形制基本相同。經碳素測定,兩具棺材的製作時間距今3500年以上,約夏商時代;也有人估計是商周時代。用為土葬葬具的船棺,大多以四川地區出土。一船呈獨木舟形狀,年代最早者不超過戰國中期,距今約2500年左右。但是,古人為何以船做棺?這種習俗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寓於這種習俗中的觀念是什麼?古人究竟為何以船為棺,恐怕永遠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謎。 [1] 

船棺葬巴人船棺葬

巴人船棺葬葬遺址,在銅罐驛鎮冬筍壩。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建廠房挖地基時發現許多銅器。於是,西南博物館(今重慶博物館前身)來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墓葬羣。
特點
在這形形色色的墓葬中,唯有巴人船棺葬獨具特色。十七座排列相當整齊而密集的墓葬,頭部均正對長江。墓坑均為僅容一船大小的土坑豎穴,葬具長約5米,直徑約一米以上的楠木刳成舟形棺材。上部約成半圓型,底部稍削平,兩端底部斜削,使其翹起成船形,首尾兩端各鑿一大孔,以便繫繩下葬之用。
船形可分兩種,一種是較簡單的獨木舟,另一種則在內置一小棺,似內棺外槨,另一端形成腳廂。
巴人船棺的使用,説明巴族是一個生活在水邊,熟悉水性的部族,他們造船航行,駕舟捕魚,或進行水戰,死後用類似的船棺下葬。
陪葬
棺內隨葬品很多,有劍、鉞銅兵器、有釜、盤等銅容器,還有斧、等鐵器,説明巴國的工匠已具有較高的冶煉技術。墓葬中除盆,罐等陶器外,還有引人注目的黑紅二色漆器;棺內有竹篾墊痕,以及麻布,絹的痕跡,説明古代巴人在製陶、造漆、紡織技術上已比較發達。
兵器
船棺葬 船棺葬
巴人的兵器獨具特色,劍呈柳葉形。上而斑剝不平,從飾有虎紋圖案的“扁莖無格”劍上。
在船棺內出土的銅兵器和銅用具上,還有一種圖畫式的符號,有的單個,有的成組,多為具體實物形象,有虎、龍、鳥、獨角人、船、草木等,人不能識讀,可能為巫師使用的圖家符號。
出土的巴人船棺文物中,都以虎紋作為圖案。巴人認為,白虎是本氏族的保護神,自己的始祖死後化為白虎,可以看出,巴人是以白虎作為圖騰信仰的。
冬筍壩巴人船棺葬的發掘出土為我們瞭解巴國曆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對進一步研究巴人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新發現
船棺葬 船棺葬
1987年,四川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青羊小區住宅樓工地發現了一處船棺葬墓,出土了一件紋飾十分精美的銅壺,上有栩栩如生的羽人划船圖案,這個發現為研究古代蜀人生產和生活習俗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按羽人在西南少地區出土的戰國至漢代銅鼓紋飾中常見,如雲南廣南一帶出土的銅鼓,其紋飾便有羽人划船圖案,船上人均赤身裸體,有的頭戴羽冠,船艙顯眼部位有一裸體者坐在裝飾精緻的木架上,參見《雲南省博物館藏銅鼓圖錄》,雲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船棺葬古蜀船棺葬史

沉睡了3000多年的金沙遺址“一醒驚天下”,數以萬計的象牙,精美絕倫的金器、玉器、銅器令世人震驚。至今,金沙遺址還在源源不斷地出土各式器物,不斷地給人以驚喜。近日,本報曾報道過的黃忠村四組金沙遺址墓葬區內竟然出土了大量的船棺!據考古專家介紹,此次金沙船棺整體“顯露真容”,將蜀人船棺的“出生時間”整整提前了500年!這對研究當時成都乃至四川地區的生活、喪葬等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2] 
船棺葬最早存在西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三峽和四川東部屢有船棺出土,這裏是先秦時期巴國的疆域,船棺也一度被認為是巴人獨有的安葬方式。2000年成都商業街船棺的出土,説明蜀人也曾經使用船棺下葬。當時專家普遍認為蜀人使用船棺下葬的具體時間在戰國時期。“船棺在金沙遺址墓葬區出現,證明早在西周中期成都地區就使用船棺葬。這一重要發現將蜀人使用船棺作為葬具的時間提前了500年。”在現場的考古專家指着一團深色的泥土,介紹説,由於年代久遠,金沙遺址墓葬區內並沒有遺留下船棺的實物,但通過船形的木質遺蹟,他們依然可以斷定,船棺在當時是普遍使用的喪葬器具。
金沙船棺的象徵
記者在現場看到,船棺遺蹟雖然形狀與成都商業街船棺相近,但要小得多,一般長1米多,大的有2米多。在船棺遺蹟中央橫躺的屍骨,其腳踝處通常都會有陶罐等隨葬物。有意思的是,在遺蹟的外圍,還散落着不少陶製器具。這些也是隨葬物嗎?“我們推斷,由於船棺體積並不大,容不下太多的隨葬品,所以墓主只有將隨葬品放置在船棺外。”專家解釋説,與成都商業街船棺只在蜀國王公貴族之間流行不同,金沙船棺有可能只是一般蜀人的葬具。當時成都平原河流縱橫,很多人以河為生,在船上生活,船就像家一樣,因而形成使用船棺葬具的習俗。
金沙宮殿的佈局
金沙這個古蜀都邑,豪華宏大,從其祭祀區的出土物便可見一斑。金沙的宮殿會是什麼樣子呢?在這個墓葬區內,專家驚喜地發現了一處“同”字佈局的建築遺存,它們長度達到50多米,其中還有不少房屋的隔斷。專家推斷,這有可能就是金沙的宮殿。
墓葬區為何會有宮殿存在?工作人員介紹,在該墓葬區域中一共發現了700多個墓葬,這些都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早的墓葬,是當時一個比較大型的墓地。然而,根據土層和灰坑判斷,這個墓地並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由早期居住區廢棄後演變而成。在發掘過程中,專家發現該區域既有單獨的房屋遺存,又有建築羣,“建築羣的分佈形成一個罕見的‘同’字,形成一個圍合,規模龐大,也許這種建築就是現在四合院的雛形。”
金沙遺址考古現場
船棺葬 船棺葬
在金沙遺址考古現場,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4500年前寶墩時期的古河道。這個河道寬約3米,從整個墓葬區的中間流過,將其攔腰割斷。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河道流經區域還意外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木製房屋基架。記者看到,這傾斜的基架由四根直徑80釐米的房梁狀木棍縱橫交錯而成,周圍還有一片深色的樹皮堆積區。擺放整齊的堆積區猶如房屋的屋頂。“這木棍可不是烏木化石,是真木頭,3000年來,還未被風化,保存如此完好,實在太難得了。”專家感嘆説,由於河道淤泥的保護,將空氣與基架隔離,才將其保存。這個基架正在清理中,由於它修建在河道邊,初步推斷它可能是金沙人的涼亭。

船棺葬戰國時期

船棺葬簡介
這座船棺葬位於蒲江縣鶴山鎮飛龍村的一處小區工地上,當工人用挖掘機開挖地基挖至1.5米深時,發現了一段黑色的巨木,隨即又在巨木旁發現兩件破損的銅器,隨即停工並報告了蒲江縣文物管理所。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戰國船棺葬日前在四川省蒲江縣的一處工地上被發現。船棺用一根長約7米、直徑約1.6米的巨大楠木製成,楠木被平均剖成兩半,中間鑿空,裏面為死者遺體和隨葬品。
出土文物
有楚文化特色的銅壺和銅敦各兩件,並發現了許多已經破損的銅器。從外觀上看,這幾件文物具有明顯的楚文化特徵,很可能是從湖北、湖南等地傳入四川盆地的。這些器具在2000多年前不是普通百姓家裏所能擁有的,推測墓主可能是蜀王轄下的一個小貴族。”
參考資料
  • 1.    陳明芳:《論船棺葬》,東南文化,1991年01期
  • 2.    馮漢驥等:《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考古學報,195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