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舊鎮鎮

(山東濱州市濱城區下轄鎮)

鎖定
舊鎮鎮,隸屬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地處濱州市西南部,黃河南岸,與山東淄博市搭界,面積73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舊鎮村,東北距濱州市區30多公里,舊鎮鎮下轄多個行政村。
中文名
舊鎮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濱州市
地理位置
山東省中部、黃河南岸
面    積
73 km²
下轄地區
下轄多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山東濱州市舊鎮鎮政府
電話區號
0543
郵政編碼
4575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萬多人
機    場
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火車站
濱州站
車牌代碼
魯M
方    言
山東濱州話
非農業人口
1000人
管    區
3 個
毗鄰市
山東淄博市

舊鎮鎮鄉鎮概況

1991年全鎮人口3萬多人(男 15369人,女1527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82人:到 1997年底,(男15642人,女14542 人)。人口全為漢族。 2001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堅持“兩個文明一齊抓” 的指導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託,以效益為 中心,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 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穩步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加 快文體衞生、計劃生育和教育發展步伐,狠抓社會治安 綜合治理,努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促進了經濟和社會 各項事業的發展。
199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 8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862元,年末農村社會儲蓄 餘額4681萬元,分別比1991年增長176%、1%、 20%,綜合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社會風氣良好,人民 生活安定。

舊鎮鎮農業林業

濱州市舊鎮鎮純屬山東農業鄉鎮。1991年全鎮有耕地 5.4萬畝,人均1.7畝;到1991年底,全鎮耕地面積為 5.4萬畝,人均1.8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 豆、水稻、蔬菜、花生等。七年來,舊鎮鎮堅持調整種植 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農業發展速度 較快。1991年農業總產值3200萬元,到1997年農業 總產值達5000萬元。糧棉生產是濱州市舊鎮鎮的主導產業, 舊鎮鎮堅持“狠抓糧棉不放鬆”的指導思想,加大科技 投入,積極推行良種、地膜覆蓋、營養缽育苗、種子包 衣、化學除草等11項新技術和17種農作物新品種,大 力推廣麥棉、棉瓜、棉菜等形式的問作套種技術,提高 複種指數,增加經濟效益。1991年,全鎮糧食麪積2.9 萬畝,單產5”公斤,總產值17萬公斤。濱州市舊鎮鎮是 全區植棉大鎮之一,棉花生產是舊鎮的支柱產業。 1991年後,由於受棉鈴蟲危害、糧棉比價不合理等因 素的影響,播種面積和單產都有下滑的趨勢。1993年 降至低谷,畝產皮棉刀公斤,總產刃噸。以後又開始 回升,1991年畝產皮棉達刀公斤,總產1100噸。

舊鎮鎮林業

1991一1997年,濱州市舊鎮鎮林業生產以農田林網建 設、宜林地拍賣、擴種經濟林為重點。199l年植樹覦 萬株,3480畝,林網y行,林木覆蓋率5.8%。為大力 發展林業生產,l993年鎮政府印發了《關於林業生產 的若干規定》,在全鎮大膽推行宜林地拍賣政策,大大 提高了農民造林積極性,使樹木成活率達到89%以 上。到1卿年底,全鎮總植樹347萬株,13920畝,佔 宜林總面積的100%;林網98行,林木覆蓋率達到 刀。2%。通過了省評綠化達標鄉鎮驗收,被市委、市府 評為“八五”綠化提前達標鄉鎮。1991年林業站開發的 “農田林網營造技術開發與防護效應的觀測研究”項 目,通過地區驗收,填補了全區空白。七年來,大力發 展經濟林,改造老果樹,引進新品種,全鎮經濟林面積 達1050畝,比1991年翻了一番;年果品總產350萬公 斤,實現產值200萬元。l卿年,投資6萬元,從上海 “現代人蔘果研究中心”引進了人蔘果苗,經過精心繁 育,取得了成功。l998年上半年新育苗2萬餘株。

舊鎮鎮基礎設施

濱州市舊鎮鎮以鎮級公路為重 點,以實現村村通公路為目標,大力發展公路建設,年均硬化柏油路18公里。到1997年底,實現了村村通 柏油路。1998年春,開始了廣青路舊鎮段的拓寬工程, 並以此為契機,積極建設小城鎮。 基礎設施建設。199l年以來,舊鎮鎮大力發展電 業、通訊、自來水等社會公益事業,取得了較大成績。 全鎮有2.8萬千伏變電站一處,村村户户都用上了電。 1991年投資1000萬元,實現了鄉鎮電話程控化。到1997 年底,全鎮刀個村已有80%通上了電話,全鎮共有電 話270部。有些企業、個體户用上了大哥大、BP機。 傳真機、微機等高檔設備也開始進入個別家庭。7年 中,全鎮新打飲用水深井刀眼,2.%萬農民全部用上 了自來水。到1997年底,;濱州市舊鎮鎮的北李村、小付家、周鱉11。

舊鎮鎮教育文化

1991年,濱州市舊鎮鎮有小學51處,初中2處,在 校生39朋人,教職工247人。l991年以來,舊鎮鎮大 力發展教育事業,狠抓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推行九年制 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1995年,“雙基”教育在全 市首批通過省級驗收。到1997年底,全鎮有初中1 處,教學班32個,學生1565人,教職工i18人;有小學 13處,教學班lW個,學生3210人,教職工109人。適 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為l00%。幼兒園2處,人園 人數470人,人園率%%,由於教學成績突出,1993年 舊鎮中學被市委、市府評為“文明單位”。l995年舊鎮 教委被市委、市府評為“文明單位”。l996年舊鎮教委 被地委、行署評為“文明單位”。
1991年以來,濱州市舊鎮鎮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豐富了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1”1一1993年,濱州市舊鎮鎮以文化站為依託, 利用冬春農閒時節,積極組織羣眾開展多種形式的文 體活動。其中,以杏元馬村每年春季舉行的農民籃球 賽,最為引人注目,吸引着各路好手雲集而來。全鎮有 m%的鎮直單位和村有體育場和運動隊。1992年被省體委命名為“全省體育先進鄉鎮”。文化站下屬的3個 電影放映隊,經常深入農村放映,年放映場次達350多場。全鎮乃個村都通廣播,鎮廣播站每天準時播迭節 目。l”3年,鎮級機構改革,雖然文化站被取消,廣播 站名存實亡,但是人民羣眾的文體活動仍蓬勃發展,各種文體活動更加豐富多彩。1994年後,青年人掀起了籃球、乒乓球熱,老年人迷上了門球、象棋等活動。 l眺年春,卡拉OK演唱在農村走俏,喜慶電影、科技 電影也借受廣大農民青睞。

舊鎮鎮衞生醫療

1991年,;濱州市舊鎮鎮有農村衞生室50個,鄉村醫 生100人;鎮衞生院有工作人員55人,病牀38張,設有 內、外、婦兒、中醫、五官等11個科室,年門診5萬人 次。1995一1996年,鎮衞生院實施“形象工程”,投資 100萬元建成了佔地面積8m平方米的新式病房刀 間,購買了日超、腦電圖等高檔醫療器械,改善了醫療 條件。在全院實行佩證上崗制度,並設意見箱,公開接 受羣眾監督,促進了醫風醫德的轉變。在全鎮印發了 《農村合作醫療章程》,大力推行合作醫療制度。全鎮 2.9萬農民加入了合作醫療。到1997年底,鎮衞生院 實有工作人員私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36人;有科室 15個,牀位300張。全鎮74個行政村都建有衞生室,其 中刀個達到了省甲級衞生室標準,有鄉村醫生83人。

舊鎮鎮計劃生育

濱州市舊鎮鎮計生委,建築面積5m平方米, 分5個科室,微機、B超各一台,藥具俱全。各管區、各 行政村都有計生辦、計生服務室和人口學校。鎮計生 委有工作人員20人,其中5人取得了中級職稱;村有 計生專幹74人。全鎮計劃生育工作堅持落實“三為 主”(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節育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 積極推廣“三結合”(把計劃生育與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相結合、與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相結合、與建設文明幸 福家庭相結合),健全隊伍,建立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 為全鎮506名育齡婦女建立了檔案,幫扶貧困户187 户。1995年,刀個行政村都建立了計劃生育宣傳一條 街,計劃生育工作步入了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管理軌道。據統計,1997年節育率100%、計劃生育率100%、 出生率10.5%c、人口自然增長率0.5%、統計合格率 l00%。1991、1992、1995年被地、市表彰為什生先進 單位。由於種種原因,1996年被地區列為重點管理單 位。1997年,經過努力,摘掉了落後帽子,並被市委、市 府授獎表彰。

舊鎮鎮鄉鎮企業

濱州市舊鎮鎮以鎮經委為依託,採取鎮辦、村 辦、聯辦、個體辦四種形式,制定優惠政策,積極穩妥地 發展鄉鎮企業。1”1年濱州市舊鎮鎮經委有工作人員6人, 設有三股一室,即:生產股、銷售股、會計股、辦公室。 下設8個鎮辦企業,從業人員318人;村辦企業5家, 從業人員4oo人;各種經濟聯合體15個,從業人員350 人;個體工商業户100户。鄉鎮企業總收入89萬元。 利税10.2萬元。1993年以後,鎮黨委、政府進一步解 放思想,強化經委的管理與服務職能,加大投入,擴大 規模,提高效益。1994年,投資100萬元,在樊家工貿 小區新建岩棉廠、食品廠兩個鎮辦企業,年創利潤8( 多萬元。1995年,始建於1988年的老織布廠,又引進 新型織布機陰台,紡紗機1000台,進一步擴大經營範 圍,成為一個以織布為主,兼營紡紗,服裝加工的綜合 性企業;現有職工100人,固定資產400萬元,佔地面 積2.6公頃。1996年實現產值300萬元,產品遠銷濟 南、青島等大中城市,銷售收入2000萬元,創利税500 多萬元。為了加快鄉鎮企業發展,鎮黨委、政府先後印 發了《關於發展鄉鎮企業的規定》、《關於發展個體私營 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到1w) 年底,鎮經委實有8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下設11 家鎮辦企業,從業人員5歷人;村辦企業18家,從業人 員624人;個體及私營企業3oo多家,從業人員15m 人。全鎮鄉鎮企業總收入1015.1萬元,創利税100萬 元,形成了以舊鎮織布廠為龍頭,以農副產品、建築、建 材、織布、食品加工等為主體的五大工業門類,成為經 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