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濱城區

鎖定
濱城區,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位於魯北平原,南扼黃河咽喉,北控徒駭。東臨利津,西與惠民陽信兩縣交界,南與高青博興毗連,北與沾化接壤。介於北緯37°12′—37°41′,東經117°47′—118°10′之間,總面積1043.29平方千米 [28]  。截至2022年10月,濱城區下轄12個街道、2個鎮、1個鄉 [31]  。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不含開發區)常住人口63.47萬人。 [30] 
濱城區是是濱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濱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屬温帶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主要旅遊景點有AAAA級杜受田故居、AAA級三河湖風景區、中海風景旅遊區、秦皇颱風景旅遊區、懷周祠、蒲湖風景區、渤海革命紀念園等。 [1] 
2022年,濱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6.7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8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2.4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5.4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45:31.54:65.01。 [30] 
中文名
濱城區
行政區劃代碼
3716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濱州市
地理位置
黃河下游魯北平原,濱州市中心
面    積
1043.29 km²
下轄地區
12個街道、2個鎮、1個鄉
政府駐地
濱城區黃河十六路與渤海五路交叉口創業大廈12層
電話區號
0543
郵政編碼
256600
氣候條件
東亞暖温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3.47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中海風景區
三河湖風景區
新濱公園
火車站
濱州站
車牌代碼
魯M
地區生產總值
546.76 億元(2022年)

濱城區歷史沿革

黃河以北地域歷史上屬漢代的濕(漯)沃縣,隋代的蒲台縣,唐代的渤海縣地,明初撤渤海縣併入濱州。
為薄姑國地。
屬齊國封地。
屬齊郡。
西漢
濱城區
濱城區(4張)
武帝時置濕(漯)沃縣,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濕沃城(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當在今濱北西莫李家、周家集一帶)。
新莽
改濕沃縣為延亭縣。莽敗,複名濕沃縣。
東漢
永元七年(95年),撤濕沃併入千乘縣,屬青州刺史部樂安國。
三國魏
時復置濕沃縣,屬冀州樂陵國。
西晉
承魏制,仍屬樂陵國濕沃縣地。
東晉十六國
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及魏之樂陵郡與南燕之樂安郡。
南北朝
先屬北魏之冀州樂陵郡與宋之僑置樂陵郡,後統歸北魏之樂陵郡,並遷漯(濕)沃縣治於亂城(今北鎮附近),改原漯沃縣治為後部亭(俗謂後父城、右輔城);東魏濕沃縣屬齊州;北齊縣廢。
初,復置濕沃縣,縣治於亂城,屬滄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濕沃為蒲台縣,因境內有蒲台(今名秦台)而得名。仍治亂城。
大業三年(607年),屬渤海郡。隋末戰亂後,縣廢。
武德三年(620年),復置蒲台縣,隸屬於鄒州。
武德八年(625年),鄒州廢,改屬淄州。
貞觀六年(632年),撤蒲台併入高苑。
貞觀七年(633年),復置。
垂拱四年(688年),從蒲台、厭次兩縣各分出部分轄地置渤海縣(治所在今濱州故城東40裏。
天寶五年(746年),移治李邱村,今濱州故城北垣外),屬河北道棣州。
景龍元年(707年),蒲台也改屬棣州。
五代
後唐,於渤海縣置榷鹽務。
後漢,改為贍國軍。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以濱渤海得名。轄渤海、蒲台2縣。
渤海縣屬河北東路濱州。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撤蒲台縣併入渤海縣。
慶曆三年(1043年),升境內之招安鎮為招安縣。
熙寧六年(1073年),撤招安縣仍為渤海縣之招安鎮。
元豐三年(1080年),復置招安縣。
大觀二年(1108年),濱州賜名為渤海郡,轄渤海、招安2縣。
明昌三年(1192年),升渤海縣之永利鎮為利津縣,同年復置蒲台縣。
明昌六年(1195年),招安縣改名沾化縣。當時濱州屬山東東路,轄渤海、利津、蒲台、沾化4縣。
中統三年(1262年),濱州與棣州合併,稱濱棣路。
中統五年(1264年),割蒲台縣屬般陽路。
至元二年(1265年),濱州改屬濟南路,移治於今濱州故城,轄渤海、利津、沾化3縣。
洪武元年(1368年),撤銷渤海縣將其屬地直隸於濱州,濱州屬濟南府,兼轄利津、沾化2縣。
洪武二年(1369年),兼轄蒲台、利津、沾化3縣。
初仍沿明制。
雍正二年(1724年),濱州直隸山東布政使司,兼轄蒲台、利津、沾化3縣。
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直隸州,濱州降為散州,隸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道武定府,與沾、蒲、利各縣不相統屬。
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改濱州為濱縣,改武定府為岱北道,濱縣屬岱北道
民國三年(1914年),廢岱北道改屬濟南府(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屬武定道。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廢道,隸第五專署。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濱縣屬共產黨政權之第四專署。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1日,後屬渤海行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4月,渤海行署6個專署合併為4個,濱縣屬第四專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9日,改第四專署為墾利專署,濱縣屬墾利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5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關於撤銷區黨委與行政公署一級機關及調整各地委、專署的決定》,撤銷渤海行署與墾利專署設惠民專署。轄12個縣,濱縣、蒲台縣均為其屬縣。同年7月將蒲台縣黃河以北30個村莊劃入濱縣。
1956年3月6日,撤蒲台縣建制。
1958年5月,濱縣縣機關遷於北鎮。
1958年12月8日,撤濱縣併入惠民縣。同時將濱縣之閻家公社(今梁才街道66個村)劃入沾化縣。
1958年12月29日,撤惠民專署併入淄博專署,惠民縣隨屬。
1961年4月,恢復濱縣建制。
1961年4月10日,縣機關開始遷往濱城。同時,閻家公社復歸濱縣。
1961年7月9日,省府補發恢復濱縣建制的文件。
1969年1月17日,濱縣縣機關遷於北鎮。
1972年11月20日,濱縣縣機關遷往新濱城。
1980年4月,改北鎮公社為北鎮鎮政府。
1982年8月2日,國務院批准建立濱州市(縣級)。以濱縣的北鎮鎮96個村與博興縣的小營鎮66個村、蔡寨公社朱全管區13個村為行政區域,隸屬惠民地區。
1987年2月25日,撤銷濱縣,其行政區劃入濱州市。同年3月20日正式合併辦公。
1989年12月22日,高青縣的舊鎮鎮67個村劃入濱州市。
1992年3月,惠民地區改稱濱州地區。
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濱州地區和縣級濱州市設立地級濱州市,縣級濱州市改稱濱城區。
2000年12月16日,濱城區正式揭牌辦公。 [3] 

濱城區行政區劃

濱城區區劃沿革

1982年8月2日,國務院發文析濱縣北鎮(轄96村)及博興縣小營公社的66個村和朱全管區的13個村,共175個自然村置濱州市(縣級)。下轄彭李鄉、郭集鄉、蒲城鄉、小營鎮,市區設北鎮、市中、市西3個街道(含10個自然村),共184個行政村,453個生產隊。
1987年3月20日濱縣併入濱州市(縣級),下轄濱城鎮、杜店鎮、裏則鎮、堡集鎮、小營鎮、楊集鄉、尚店鄉、張集鄉、單寺鄉、梁才鄉、彭李鄉、蒲城鄉、郭集鄉共5鎮8鄉,38管區,分轄838個村,823個行政村;市區設北鎮、市中、市西3個街道,分轄10個村,46個社區。
1989年12月22日,原屬高青縣的舊鎮鎮劃歸濱州市(縣級)。
1990年,濱州市(縣級)行政區劃為3個(北鎮、市中、市西),8鄉(楊集鄉、尚店鄉、張集鄉、單寺鄉、梁才鄉、彭李鄉、蒲城鄉、郭集鄉),6鎮(濱城鎮、杜店鎮、裏則鎮、堡集鎮、小營鎮、舊鎮鎮)。自然村達到891個,行政村919個。
1994年6月,撤郭集鄉設市東街道。
1995年11月,撤彭李鄉設彭李街道。
1998年3月,撤蒲城鄉設蒲城街道。
2001年3月,張集鄉與濱城鎮合併成立濱北鎮,尚店鄉與楊集鄉合併成立尚集鄉。
2001年4月,杜店鎮劃歸濱州經濟開發區管轄。
2005年2月,濱北鎮改為濱北街道,梁才鄉改為梁才街道,裏則鎮改為裏則街道,小營鎮改為小營街道,蒲城街道併入市中街道。
2005年12月31日,裏則街道劃歸濱州經濟開發區管理。
2006年,單寺鄉改為秦皇台鄉。
2009年8月,小營街道、舊鎮鎮劃入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9年11月,堡集鎮改為三河湖鎮。
2010年,撤銷尚集鄉,設立楊柳雪鎮。
2019年9月,由濱州經濟開發區管理的杜店、裏則、沙河街道劃歸濱城區管理。
至2019年底,濱城區轄彭李、市中、濱北、北鎮、市東、市西、梁才、杜店、裏則、沙河10個街道,楊柳雪、三河湖2個鎮,秦皇台1個鄉,共13個鄉級政區,829個村居。 [28] 

濱城區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濱城區下轄12個街道、2個鎮、1個鄉 [31]  。濱城區人民政府駐市中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71602001000
市中街道
371602002000
371602003000
371602004000
371602005000
371602007000
371602008000
371602009000
371602010000
371602011000
371602012000
371602013000
371602105000
371602106000
371602203000

濱城區地理環境

濱城區位置境域

濱城區地處黃河下游魯北平原,濱州市中心城區。東臨東營市利津縣,南與博興縣、淄博市高青縣毗連,西與惠民、陽信兩縣交界,北與濱州市沾化區接壤。總面積1043.29平方千米(含小營街道和青田街道)。 [28] 

濱城區地形地貌

濱城區平面呈倒凸字形。地處黃河下游的魯北黃泛沖積平原。黃河從陝、晉黃土性高原將黃土沖積搬運而來填充造陸,對建造魯西、北平原起了重要作用,也是濱城地表沉積物的主要來源,其厚度在300—400米之間。由於歷史上黃河泛溢時沿窪地奔流,前淤未盡,後淤復加,相互套迭及河道屢有滾動,逐漸形成現在的微形地貌;又由於濱城歷史上黃河都是從西南部入境,趨東北方向入海,頻次泛溢時的沉積泥沙量不等,致形成現在的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低的地勢。西南部海拔14.7米,東北部海拔6.5—7米,大部分地域在海拔11米左右,以七千分之一的比降傾斜。
河灘高地
共6106.13公頃,佔總面積的5.90%。主要分佈在裏則、市中、小營、梁才等沿河鄉鎮辦。由洪水浸灘淤積而成。臨河處高於臨壩,呈凹字形,海拔在13—14.7米之間。潛水受河水影響較大,礦化度低,表層多沙壤土,部分是中壤。中壤土質良好,宜糧宜菜,除受汛水威脅外,能穩產高產。 [4] 
槽狀窪地
共3234.46公頃,佔總面積的3.13%。主要分佈在從裏則辦河口張起,趨東北方向帶狀延伸到尚集鄉的後宋(長15千米,寬0.7千米)及沿黃堤背,海拔10—11米。地下水位往往較高,礦化度高,地表層多沙壤、輕壤,土質肥力低,風沙災害多,農業利用率低,屬低產田。 [4] 
緩崗
共3462.07公頃,佔總面積的3.34%。主要分佈在裏則辦西南部沿河和市中、小營境內的灘唇高地。海拔13—15米左右,因河水多次決口漫溢,泥沙沉積而成。表層為輕壤,土體構型有均質沙、厚黏腰、厚黏心、厚沙心等多種,漏肥漏水,宜糧宜棉。 [4] 
微斜平地
共63782.27公頃,佔總面積的61.63%。主要分佈於市境中部、西部和東南部。海拔8—12米左右,是緩崗和淺平窪地的過渡型,處黃河決口漫流地帶。由於受渦流影響,微地貌起伏不平,表層多為輕壤,少有中壤,宜種棉花,是全區棉花穩產高產區。亦由於灌溉耕作不合理,間有花斑鹼地。 [4] 
淺平窪地
共25143.87公頃,佔總面積的24.30%,地面海拔7—8米。主要分佈於秦皇台鄉的侯家窪,濱北辦的打連張窪、坡杜窪、毛道窪,梁才辦的邢家窪,尚集鄉的遊李窪,堡集鎮的三尹窪,彭李辦的張課窪,市東辦的沙家和小營辦的東南部。系因黃河歷次決口引水路線相互重迭交叉分割而成,呈封閉狀的盆狀窪地。表層多為輕壤、中壤,少部分為重壤,或黏、沙土相間。由於歷年排水不暢,雨澇積水,多為濱海重度潮鹽土,俗稱鹽鹼澇窪地。
黃河、徒駭河河道及灘塗佔地1757.33公頃,佔總面積的1.70%。 [4] 

濱城區氣候特徵

濱城區屬東亞暖温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自然地理環境、太陽輻射和季風的影響,形成氣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基本氣候特徵。全區氣温適中,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較長,不僅有利於種植越冬作物和夏播作物,而且有利於喜温作物生長。但由於降水集中,旱澇災害常有發生。
春季(3—5月)是由冬季到夏季的過渡季節。隨着太陽輻射日益增強,地面和空氣的温度不斷升高,蒙古高氣壓減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熱低壓逐步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日趨活躍,因而降水比冬季明顯增多。蒙古氣旋頻繁出現,發展強烈,常與海上高壓形成東高西低的形勢,受這種天氣形勢影響,春季是全區西南大風最多的季節。雖然冷空氣較冬季減弱,但仍出現降温和晚霜凍,有時產生雷陣雨、冰雹等天氣。由於氣温回暖快,風速大、蒸發強、氣候乾燥,常常發生春旱。
夏季(6—8月)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全國主要雨帶日漸北移,全區6月底或7月初進入雨季,盛行偏南風。由於經常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天氣炎熱、濕潤多雨,時有冷空氣影響產生雷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偶有颱風侵襲帶來大風暴雨。
秋季(9—11月)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節。蒙古高氣壓重新建立並日益增強,全區經常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氣温下降,降水驟減,多秋高氣爽天氣。
冬季(12—2月)受極地大陸氣團形成的蒙古高氣壓控制,氣候寒冷乾燥,盛行偏北風。經常受冷空氣侵襲,出現偏北風伴有降温,偶有南方暖濕氣流北上與冷空氣匯合,產生雨雪天氣。該季是蒙古高氣壓最強時期,也是全年最冷、降水最少的季節。 [5] 

濱城區水系水文

黃河
自裏則西圈王村入濱城區境,至梁才張王莊入利津縣界。堤線長北岸39千米,南岸23.5千米,南北堤距2100—3500米,水面寬500—600米,年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輸水量457.1億立方米。地上河,水質甜,含泥沙量大,素有“一石水而六鬥泥”之説。冬季結冰。年分凌、桃、伏、秋四汛。自1956年後用以灌溉農田。有小開河、蘭家、張肖堂、道旭、韓墩5處引黃閘。 [4] 
徒駭河
自尚集鄉西辛莊入濱城區境,至濱北崔家樓村入沾化縣界。堤長25千米,河道寬154米,水深0.5—2.5米。地內河,水清澈底,冬冰春枯,夏秋暴漲。1960年前因海潮倒灌,致使水質苦鹹,1960年後由於沾化縣在河上修建攔潮閘,阻止海潮上逆,因而改變了水質,能用於農田灌溉。其支流土馬沙河,自堡集鎮叢家村入境,至呂家橋村入徒駭河。供上游防洪排澇。 [4] 
潮河
1956年在古寬河道中深挖的排水工程,自濱北的都家村起,至坡杜村入沾化縣,全長72.5千米,境內長8千米。
另有,近年人工開挖的西沙河、新立河、朝陽河、傅家河和勝利河(黃河南也有1條,同名),名河實溝,源近流短,漲速瀉快,專供防洪排澇截鹼之用。 [4] 

濱城區土壤類型

黃河沖積物是濱城區唯一成土母質的基礎物質。其在黃土高原時,久經風化,由河水搬至境內後,經特定自然條件的物理、化學、生物作用,使自然土壤更加成熟,後又經人們耕作,進一步改良土壤性質,增強肥力,形成現在宜糧宜棉的農業土壤。又由於全區均是退海之地,含鹽量較多,造成土地鹽漬化,一部分土地農作物難於生長。還由於自然因素的差異,造成土壤類型的不同,所以土壤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根據1983年土壤普查資料,境內有2個土類,4個亞類,7個土屬,90個土種,5個變種。 [6] 

濱城區植被條件

濱城區植被資源,以人工栽培的各類樹木、農作物為主,野生植物較少。現有樹種資源有30科、47屬、78種,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植被類型主要劃分為3個植被型:
落葉闊葉林植被型
總面積14666.67公頃。闊葉林樹種包括楊、柳、蠟、椿、蘋果、梨、棗等,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毛白楊、黑楊、小美楊、泡桐、榆、柳、臭椿、國槐、懸玲木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葡萄樹、棗樹、李子樹、柿子樹、石榴樹、桑樹等,由於落葉闊葉林屬人工栽培,因此植被蓋度較高,平均蓋度在90%以上,且生長較好。 [7] 
灌叢植被型
總面積1666.67公頃。灌叢樹種:一類是人工栽培的桑園,植被蓋度在90%以上,生長較好;一類是以野生檉柳為主的野生灌叢,分佈不均,蓋度較小,平均植被蓋度為40%。 [7] 
草甸植被型
總面積2000公頃,天然草本植物主要有藎草、馬唐、結縷草、狗尾草、畫眉草、牛筋草、蘆葦、節節草、地錦、刺兒菜、泥胡菜、飛蓬、委陵菜、薺、益母草、藿香、薄荷、車前、馬齒莧、地膚、藜、尾穗莧、茜草、打碗花、牽牛等。因地勢平坦,光熱充足,水利條件好,適宜北方多種農作物的栽培,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棉花、大豆、花生、芝麻、大蒜、地瓜、穀子、高粱等。 [7] 

濱城區自然資源

濱城區水資源

濱城區地表水資源以當地地表徑流為主,據分析,平水年(p=50%)徑流深為43.3毫米,徑流量為4503.2萬立方米;枯水年(p=75%)徑流深為15.1毫米,徑流量為1570.4萬立方米。除朝陽河攔河閘、勝利河攔河閘能攔蓄120萬立方米水量,其餘徑流未得到合理利用。 [8] 
黃河
1982—1989年,黃河來水相對較豐,汛期流量一般在4000立方米/秒以上。1982年花園口站發生15300立方米/秒洪水,該洪水到達濼口流量為6010立方米/秒,濱城區張肖堂水位18.81米,超過1958年花園口22300立方米/秒洪水到達濱城區的水位(張肖堂最高水位18.80米)。同時非汛期黃河出現斷流,其中,1982年濼口站斷流3天,其餘年份利津站均出現斷流,1989年利津斷流46天。
1990—1999年,黃河來水較枯、多次出現斷流。除1996年以外,濱城區河道汛期流量一般在1500—3400立方米/秒,1994年花園口站出現6260立方米/秒洪水,該洪水到達濼口站水位17.86米(1958年洪水最高水位17.57米),均超過1958年大水。1996年花園口站出現7600立方米/秒洪水,到達濼口站流量為3550立方米/秒,張肖堂最高水位達18.88米,道旭4700立方米/秒,但張肖堂水位達19.61米,道旭達18.48米,達歷史最高水位。非汛期斷流加劇,尤以1997年為甚,斷流地點上延至高村站,其中利津站斷流226天,汛期該站斷流9次,達157天。該段時間濱城區河道嚴重淤積。
1999年,黃河委員會開始對黃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2000—2007年,黃河未再出現斷流。但黃河來水較枯、花園口站未出現編號洪峯,黃河實行調水調沙。2002年始,黃河下游實行調水調沙。2007年,調水調沙期間小浪底下泄流量最大4300立方米/秒,濼口站最大流量為3780立方米/秒,利津站3910立方米/秒,道旭水位達17.73米,超過1958年洪水最高水位0.16米。自實行調水調沙以來,濱城區河道沖刷深度為0.8—1.0米。 [8] 
徒駭河
徒駭河灌排兩用,旱澇兼治,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93億立方米,春枯夏漲,亦常伴有斷流,依靠二十里堡攔河閘調節蓄水,多年平均推算為250萬立方米。徒駭河縱穿濱城區西部,境內河道段長20.964千米,設計防洪水位9.5—7.66米,防洪流量1395立方米/秒;設計排澇水位8.31—6.33米,排澇流量90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6.693億立方米,年最大為24.5億立方米,最小為0.397億立方米,此河灌排兩用,一般長年有水,但近年時有斷流。 [8] 
潮河
潮河起源於濱城區濱北都家村北,西東流向,系獨流入海排水河道;境內段長8千米,排水利用段長18千米,最大排水流量110立方米/秒。 [8] 

濱城區土地資源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集中開展全省土地調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濱城區於2004年2月開展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於2006年12月完成,形成1:10000土地利用現狀標準分幅圖64幅,並於2007年8月1日通過省廳驗收,確定全區土地總面積104117.25公頃(包括濱州經濟開發區),其中,農用地面積74104.25公頃,耕地56822.73公頃,佔農用地面積的76.68%;園地1614.65公頃,佔農用地面積的2.18%;林地2531.64公頃,佔農用地面積的3.42%;其他農用地13135.23公頃,佔農用地面積的17.73%。建設用地面積19659.04公頃,其中,居民點工礦用地15053.04公頃,佔建設用地面積的76.57%;交通運輸用地1822.95公頃,佔建設用地面積的9.27%;水利設施用地2783.05公頃,佔建設用地面積的14.16%。未利用地10353.96公頃。 [9] 

濱城區植物資源

林木
濱城區林木樹種有43科75屬161種,其中鄉土樹種66種,另有觀賞和其他樹種41種。主要栽培經濟林種為棗樹、蘋果樹、桃樹、梨樹、杏樹、桑樹等;用材樹種主要有柳樹、榆樹、楊樹、國槐、刺槐、椿樹、柏樹等。
飼草植物
濱城區飼用植物資源豐富,共48種18科,其中,以禾本科分佈最廣,為13種,其次是菊科11種,藜科5種,紫花苜蓿為名優栽培品種。
藥材
濱城區藥材資源有159科425種,已採購利用的有288種,808味藥,其中,有軟蒺藜、蒲黃、蔓荊子、柳穿魚、北五加、枸杞、草麻黃等。還有蒲黃、益母草、茵陳、車前子、羅布麻、山川柳、瓦楞子等都是國內重要收購藥材。

濱城區動物資源

陸生動物
濱城區動物資源共有11綱900餘種,主要名優品種有渤海黑牛、渤海馬、渤海黑豬、德州驢、波爾山羊、大尾寒羊、窪地綿羊等地方優良品種,其中渤海黑牛被列為全國八大名牛之一。野生動物較多,哺乳類主要有狐狸、黃鼠狼、獾、野兔、刺蝟、老鼠、蝙蝠等;爬行類主要有蛇、蠍、壁虎、蜥蜴、蜈蚣、蚰蜒等;鳥類主要有鷹、鷂、麻雀、燕子、喜鵲、烏鴉、鵪鶉、翠鳥、百靈、鸚鵡、啄木鳥、杜鵑、黃鸝、畫眉、相思鳥等,其中大天鵝、白頭鶴、大鴇等鳥類屬國家保護珍禽。
水生動物
灘塗、河流、坑塘等孕育了種類繁多的淡水生物資源。常見的動物資源有鯉、鯽、鱔、鰍等8目14科35種。
此外,尚有昆蟲類動物數十種。 [10] 

濱城區礦產資源

石油、天然氣
濱城區已探明石油資源儲量35896萬噸,天然氣資源儲量164.5億立方米,從1968年開始開採。至2005年,全區境內有5個礦區。分別是林樊家油氣田,礦區面積48.1413平方千米;平方王油氣田,礦區面積37.9147平方千米;單家寺油氣田,礦區面積24.5444平方千米;小營油氣田,礦區面積20.16平方千米;尚店油氣田,礦區面積79.6769平方千米。所開採的石油、天然氣均由國家統一收購。 [11] 
地熱
濱城區地熱資源(黃河以北部分)可開採總量為2.97×10 9 立方米,按照不同地理位置,埋深在1100—1600米,平均熱儲温度在62℃,最高熱儲温度可達74.3℃。 [11] 
磚瓦用黏土
1993年為62處,1996年達到67處,2006年底為42處。其磚瓦用黏土資源均用於燒製實心紅磚,作為建築材料使用。 [11] 
石英砂
主要分佈於濱北北部,由於埋深較淺,開採價值小,至今未進行勘查,也未開採。 [11] 

濱城區人口

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不含開發區)户籍人口52.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12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27‰,人口死亡率10.45‰,人口自然增長率-3.18‰。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不含開發區)常住人口63.47萬人,城鎮化率為79.31%。 [30] 

濱城區經濟

濱城區綜述

2022年,濱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6.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85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2.46億元,同比增長2.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5.45億元,同比增長4.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45:31.54:65.01。 [30]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濱城區在庫在建項目185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1個,個數同比增長12.7%,計劃總投資5000萬以上項目128個。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同比下降97.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同比下降26.5%,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同比下降24.2%,工業技改投資同比下降26.2%;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1.5%。三次產業投資佔比分別為0.1%、22.3%、77.6%。 [30] 
財税收支
2022年,濱城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3億元,自然口徑增長7.3%,同口徑增長22.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3億元,自然口徑下降9.5%,同口徑增長10.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46.37億元,同比增長5.5%。 [30] 
人民生活
2022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83元,同比增長4.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93元,同比增長3.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8元,同比增長6.2%。城鄉居民收入比1.93,比2021年降低0.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750元,同比下降1.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073元,同比下降2.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628元,同比增長1.9%。
2022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0.9%,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1.5%,食品價格上漲4.2%,交通和通信價格上漲4.3%,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跌0.7%,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5%。 [30] 

濱城區第一產業

2022年,濱城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 [30] 
農業
2022年,濱城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81.15萬畝,總產量33.37萬噸,單產411.26千克/畝;棉花種植面積1.08萬畝,總產量1396噸,單產74.93千克/畝;蔬菜面積3.37萬畝,總產量9.31萬噸。 [30] 
畜牧業
2022年,濱城區肉類總產量2.83萬噸,同比增長2.7%。其中豬牛羊肉產量1.80萬噸,同比下降4.4%,禽肉產量1.03萬噸,同比增長17.7%。禽蛋總產量1.08萬噸,同比增長14.7%,奶類總產量2.37萬噸,同比下降31.7%。 [30] 
漁業
2022年,濱城區漁業水產品總產量5.39萬噸,產值10.10億元,養殖水面面積3.5萬畝,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1萬畝,產量達6760噸。 [30] 
生產條件
2022年,濱城區農業機械總動力31.4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9.8%。爭取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00萬元,補貼農機具710台(套)。 [30] 

濱城區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22年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達到10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6%;實現營業收入552.29億元,同比增長2.2%;利潤總額34.59億元,同比下降33.4%。重點行業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紡織業產值分別同比增長16.3%、6.0%、0.4%;重點產品中,丙烯、發酵酒精(折96度)、鋼材、速凍食品的產量分別同比增長280.7%、59.7%、36.3%、6.3%。 [30] 
建築業
2022年,濱城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83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01.03億元,同比增長4.9%;建築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1.51萬人,同比增長11.9%;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38.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1%;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88.5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7%。 [30] 

濱城區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2年,濱城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55.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6%。2022年,濱城區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88.0億元,同比增長53.3%,營業利潤1.8億元,同比增長64.1%。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10.1%,貢獻率為3.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9.7億元,同比增長13.4%,貢獻率為3.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營業收入55.2億元,同比增長98.45%,貢獻率為89.5%。 [30] 
國內貿易
2022年,濱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9%。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9%;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8%。按消費形態分,全區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4%,全區餐飲收入同比下降5.3%。2022年,濱城區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0%,其中汽車類實現零售額42.15億元,同比增長3.5%,石油及製品類實現零售額12.14億元,同比增長4.0%,中西藥品類實現零售額4.74億元,同比增長59.3%,日用品類實現零售額2.15億元,同比增長8.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實現零售額2.09億元,同比增長13.8%。 [30] 
對外經濟
2022年,濱城區進出口完成122.85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112.79億元,同比增長5.1%;進口10.06億元,同比下降35%。全年實際利用外資6200萬美元,同比增長18.5%。 [30] 
招商引資
2022年,實現招商引資到位市外資金108.89億元,新簽約、新立項項目41個,引進中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個,過10億元投資項目9個。佳化化學、九環新越黃河醫藥科學健康城、魏橋輕量化鋁材生產暨高端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園等項目推進。 [30] 
房地產業
2022年,濱城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6.8%,房地產投資佔比達35.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650.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4%;竣工面積57.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8%;商品房銷售面積103.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1%,實現銷售額64.6億元,同比下降17.3%。 [30] 
旅遊業
2022年,做好省級文旅消費示範區創建工作,編制《山東省濱城區文旅康養融合發展規劃》,策劃“濱城四季•多彩田園”鄉村旅遊特色系列活動,培育打造萬達商貿圈、渤海國際廣場省級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蒲湖風景區持續提檔升級,被列入創建國家4A級景區預備名單。濱北街道辦事處城關新六村、三河湖鎮小王村成功入選山東省第三批景區化村莊名單。 [30]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1681.53億元,比年初增加275.76億元,比年初增長19.6%。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330.23億元,比年初增加97.46億元,比年初增長7.9%。 [30] 

濱城區交通運輸

濱城區交通

濟青高速、濱博高速、京濱高速、津汕高速、威烏高速和205、220國道穿越境內。截至2013年,鐵路通車裏程126.5千米,環渤海鐵路的重要一環——德龍煙鐵路濱州站已投入使用。濱州港上升為區域性重要港口,2個3萬噸級碼頭及附屬工程達到靠泊條件,初步形成了陸海相連的交通運輸體系。從濱城出發1小時可達濟南國際機場、2小時可達天津港、3小時到達北京。 [12] 
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境內國省幹線公路總里程為137.74千米。國道里程81.78千米,省道里程55.96千米;一級公路里程80.73千米,二級公路里程57.01千米。農村公路1620.74千米,其中:縣道68.76千米、鄉道253.82千米、村道1298.16千米。 [30] 

濱城區運輸

2022年,濱城區客運車輛257輛,貨運車輛16859輛。公路客運量30.68萬人,公路客運週轉量11818.79萬人千米;公路貨運量4443.07萬噸,公路貨物週轉量333230.04萬噸千米。2022年度新增運輸車輛1713輛,轉籍過户、註銷1421輛。2022年,濱城區共檢查各類道路運輸車輛4015輛次,出動執法人員1825人次,查處違章車輛141輛次。 [30] 

濱城區社會事業

濱城區科技事業

2022年,濱城區培育並推薦45家企業參與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共有33家企業通過認定。2022年前三季度濱城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46.95%,累計同比增長4.61%。2022年,濱城區培育並獲批2家山東省新型研發機構,新增數量居全市第一,濱州華紡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省科技廳撥付100萬獎補資金。 [30] 

濱城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共有幼兒園161處,在園幼兒30422人;全區共有中小學42所,其中,小學26處(含教學點6處),初中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完全中學2所,特校1所。在校生62919人,其中小學生44164人,初中生14798人,高中生3879人,特教學生78人;職業學校3處,在校生5657人;幼兒教師2759人,小學教師1992人,普通中學教師2505人(高中教師344人,初中教師2161人);職業學校教師477人。建成並投入使用幼兒園2所,分別是濱城區第十四實驗幼兒園、濱城區第十六實驗幼兒園,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完成投資4365萬元,新增幼兒園學位630個。 [30] 

濱城區文化事業

2022年,濱城區推進“書香濱城”建設,建成8處城市書房。成功創建1個市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鎮、3個市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舉辦“黃河岸邊是家鄉”2022年村晚、線上朗誦比賽、第六屆廣場文化活動、羣眾文化大課堂及“濱城區第二屆社區文化藝術季”系列文化活動500餘場,舉辦“首屆山東省全民閲讀大會暨齊魯書香節”主題閲讀推廣活動39場次。完成“戲曲進鄉村”演出847場,行政村覆蓋率達228%。舉辦濱城區首屆剪紙大賽、“喜迎二十大·傳承非遺經典賡續黃河文脈”濱州民間剪紙團花作品展等非遺交流活動,成功承辦2022年濱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景區展示展演活動,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質。
2022年,濱城區彙總完成全區82個單位檔案室的統計調查工作。接收整理疫情防控檔案1993件,下發《關於徵集疫情資料公告》,徵集MV3首,各辦事處核酸標識實物檔案7套。接收環保督察檔案1562件,人社局退休職工檔案9399卷,濱城新聞視頻檔案(2020-2022年視頻)2T,仲裁檔案2410卷,印章檔案29枚。2022年共接待檔案查閲利用者266人次、查閲檔案1143卷(件)次,滿足了幹部、羣眾編史修志、補辦結婚證、完善個人檔案、辦理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檔案需求。調研走訪濱城區沿黃村居,收集黃河灘區檔案149卷111件,瞭解記錄黃河周邊的歷史故事,為編纂《濱城黃河故事》做好基礎工作。2022年完成了破產企業檔案、人社局退休人員檔案、黃河灘區檔案、疫情防控檔案和環保督察檔案的數字化工作,除去紀檢檔案、勞動仲裁、勘界檔案、會計檔案短期文書檔案等不宜數字化的檔案外,館藏數字化率達到91%,實現了在線利用,並在全市率先實現檔案全文檢索,實現了“查檔、調卷、出證”一站式集成化服務。 [30] 

濱城區體育事業

2022年,濱城區組織舉辦了濱城區第十二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運動會、首屆萬人智力大賽、濱城區國際象棋國際跳棋五子棋棋王賽、第二屆青少年體育舞蹈公開賽、創建“太極拳之鄉”太極拳大展演、2022年“奔跑吧,少年”全民健身運動會系列活動等全民健身運動,參與人次2萬餘人,有力推動了羣眾體育的發展。2022年,濱城區15個村莊(社區)獲得市級體育特色村莊(社區),同時榮獲濱州市冬運會總成績第一名、濱州市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百縣籃球、千鄉乒乓球、萬人象棋”三大賽優秀組織獎及山東省第十二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 [30] 

濱城區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含開發區)擁有衞生機構735個,其中醫院41個,在醫院中有政府辦二級綜合醫院2家(區市立醫院,區人民醫院),一級綜合醫院1家(區直機關醫院),民營醫院38家;鄉鎮衞生院3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9家(包括開發區杜店1家,裏則1家);社區衞生服務站51家;村衞生室265家,在村衞生室中一體化管理村衞生室154家,非一體化管理衞生室111家;各類門診部49家;診所303家;醫務室12家;衞生監督機構1家;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衞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大隊、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各1處。全區城市社區衞生機構覆蓋率達到100%,農村三級衞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全區衞生機構人員6043人,其中有衞生專業技術人員5026人,佔比為83.2%。全區有醫療機構牀位3884張。 [30] 

濱城區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末,濱城區城鎮新增就業6821人,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的108.27%,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打造“智者智城·智惠濱城”招聘品牌,開展校園招聘19場、組織現場和線上招聘31場,共計1045家企業參加,發佈崗位9000餘個,達成意向3900餘人次。推廣“互聯網+培訓”模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948人次,其中農村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3272人次。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79筆,發放金額12574.8萬元,幫扶1420名就業困難人員和4064名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全年引進大學生2980人,集聚6606名青年人才來濱城區就業創業。
2022年,濱城區實施全民參保“擴面提質”行動。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5萬人,完成淨增計劃的157%,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4萬人,計劃完成率達136.24%,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8.8萬人,完成淨增計劃的414%。紮實落實工傷保險按項目參保工作,全區在建項目62個,新開工項目38個,參保率均為100%。提高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標準,由2292元提高到2421元,月均增發養老金129元,惠及全區企業退休人員2.2萬人,實現養老金“18連漲”。提高機關事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由5172元提高到5356元,月均每人增發養老金184元,惠及全區退休人員0.5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由155元提高到165元,惠及全區城鄉居民8.1萬人。
2022年,濱城區城市低保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953元和每人每月745元,城市和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320元和每人每月1035元。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469.73萬元,農村低保金4828.37萬元,共計5298.09萬元。 [30] 

濱城區基礎建設

2022年,濱城區對渤海四路(黃河三路至黃河七路)、黃河七路(渤海五路至鐵路)、黃河十一路(沙家積水處至黃河十一路)等市政道路和雨污水進行治理改造提升,改造提升人行道55714平方米、路面64000平方米、路沿石5160米、新建管線9400米;對城區道路沿街965處、共計41萬平方米破損路面實施修復提升;實施濱城區第八幼兒園北側規劃支路、渤海八路(黃河十五路至黃河十五—1路)等5段道路和配套工程,共計3200米、人行道9100平方米、綠化22200平方米、管網10500米。 [30] 

濱城區環境保護

2022年,濱城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改善4.9%,綜合指數同比改善4.6%;水環境質量加快好轉,6個市控及以上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指數同比實現兩位數改善,北城污水處理廠新一輪提標改造(Ⅴ類提Ⅳ類)項目有序推進;人居環境更加優美,超額完成省、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標任務,132個村莊通過驗收。全部11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完成並通過驗收;環境安全更紮實,全區2個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實現重點監管單位自行監測率100%、隱患整改率100%;使用危廢省內轉移聯單4100餘份,轉移量8.2萬餘噸;共處置醫療廢物7005餘噸,涉疫情醫療廢物2009餘噸,危廢、醫療廢物等安全處置率保持100%。 [30] 

濱城區安全生產

2022年,濱城區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8.6%和14.3%,實現了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 [30] 

濱城區歷史文化

濱州剪紙
濱州剪紙結構嚴謹,古樸渾厚,拙中藴靈,題材廣泛,多豪放粗獷之作,與黃河流域的遺存一脈相承。濱城人民自古至今,習慣用剪紙藝術美化生活,每逢佳節或喜慶之日,門、窗、屋內遍貼剪紙。
濱州剪紙
濱州剪紙(4張)
1982年,濱州民間剪紙藝術的蒐集、挖掘和整理工作,已是山東剪紙學會首批會員的吳鴻禧、張洪慶等羣眾文化工作者在蒐集、整理民間剪紙的基礎上,組織境內剪紙藝人交流提高,舉辦各種規格的剪紙展覽,積極參加外地的展覽。
1983年,《美術》雜誌發表農民作者趙秋春、趙恆英的22幅作品。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山東美術館也分別收藏濱州民間剪紙作品。1985年11月5—15日,30多位民間藝人的500餘幅剪紙作品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展出,引起社會關注。1986年5月19—20日,400餘幅作品應邀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展出,中央電視台拍攝錄像並報道。
1987年,吳鴻禧的剪紙作品被省、地的外事外貿部門作為禮品帶往美國;剪紙作品《美國國家紀念碑》以商品形式銷往美國。同年11月,濱州市被中國剪紙學會評為“全國剪紙工作先進單位”。張洪慶獲“搶救、繼承、發展民間剪紙先進工作者”稱號。1988年,張洪慶的《濱州民間剪紙》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書中共收入民間藝人作品230餘件。
1994年,張洪慶、杜秀貞的剪紙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獎。同年春節在濱州頤園舉辦民間美術展覽,展出年畫、剪紙200餘幅。1995年9月,張洪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1999年9月28日至10月9日,濱州市文化局舉辦大型民間剪紙展覽,展出民俗、人物、戲劇、花鳥四大類作品500餘件。
2006年,“濱州民間剪紙”被列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6月,張洪慶被命名為“山東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14] 
民間文學
1987年,文化部民族事物委員會和民間文藝研究會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力量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中國歌謠集》《中國諺語集》。濱州市對此專門組建編委會,組織鄉鎮文化站及業餘作者全面收集整理。經半年的蒐集,共收到民間故事500餘篇,民間歌謠300餘首,民間諺語3500餘條。在此基礎上,抽調尚店鄉文化站長劉福河等人對收集材料進行篩選,初步編成故事集和歌謠諺語集;又經精選,於1987年7月編輯出版《濱州民間故事集》和《濱州歌謠諺語集》,主編為段劍秋,副主編李振西。此項工作中,段劍秋、李振西、劉福河獲山東省文化廳、省民委、省文聯頒發的先進工作者稱號。《濱州民間故事集》已有30餘篇故事被《故事會》等刊物轉載。 [14] 
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是具有黃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的一個曲種。它起源於民間小調,後經幾代藝人加工、傳承自成一派,是山東大鼓的一大流派,冠以“東路”為的是有別山東西部地區的鼓書流派。如今,演出市場急劇萎縮。周金山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傳承下來的唯一的東路大鼓藝人,2007年已66歲,該曲種亟待搶救。 [14] 
唐賽兒傳説
唐賽兒傳説是散落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對這位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領袖,史料極少,當代有關唐賽兒的演義極其偏窄。因此,全面收集有關唐賽兒的傳説,尤其是起義前的行醫、傳教、家庭、生活習俗等故事,可以還原歷史一個豐滿的農民起義女首領,填補民族英雄史料的空缺。 [14] 
秦皇台廟會
秦皇台廟會是民間自發的綜合性活動,歷史悠久。通過廟會,各種文藝形式,尤其當地民間曲藝得以交流;各種當地民間的手工藝品得以彙集,對人們生產生活的推動和旅遊開發,對本地經濟的帶動都有潛在的價值。20世紀60年代後,秦皇台廟會的規模和影響逐漸萎縮,作用也在迅速降低。 [14] 
三彩棉絮雞
三彩棉絮雞是民間手工藝品,祖輩相傳,有400餘年歷史;濱州管氏家族利用農作物秸稈、棉絮、豆粒、雞毛等製作,以色彩絢麗、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三彩棉絮雞盼求大吉大利、喜慶祥和、幸福美滿。現在會製作這種工藝品的只有管依鴻、管依蓮兄弟二人,他們都已年過半百,亟需保護和傳承。 [14] 

濱城區風景名勝

濱城區主要旅遊景點有AAAA級杜受田故居、AAA級三河湖風景區、中海風景旅遊區、秦皇颱風景旅遊區、懷周祠、蒲湖風景區、渤海革命紀念園共7個。
三河湖風景區
位於濱城區西北部三縣一區交界處。徒駭河是著名的夏禹所疏九河之一,與其支流土馬沙河、傅家河三河交匯,在濱城區堡集鎮境內呈倒“丫”字形分佈,風景區已成為集觀光、垂釣、游泳、餐飲、會展、水上賽事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開發項目。2010年,三河湖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 [15] 
杜受田故居
位於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南街。門前有木牌坊1座,門首懸“太師第”、“相國第”橫匾,門廳內懸有“方伯第”、“亞元”、“傳臚”、“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等匾。全部建築為四合大院,佔地約25畝,內含28個小院,有 、堂屋、繡樓、廂房、祠堂等房屋300餘間。現僅存繡樓、客廳和部分堂屋、廂房。建築風格簡單、樸實,是典型的明清魯北建築特色。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濱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4月27日對外開放,2010年被國家旅遊授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6-18] 
中海水利風景區
中海水利風景區位於濱州新區中心,是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建設的工程核心,也是濱州城市的標誌性工程,景區以“天”為主體,分中東海、中西海及中南海三片、十區,集湖泊、島嶼、濕地、林木、草地為一體,是濱州會展、休閒、旅遊的中心。2006年8月,中海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19] 
卧佛台遺址
位於濱北西街。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石、蚌、骨等器物和殘片。經省有關單位鑑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社、隊組成保護小組。1987年10月市政府樹“卧佛台遺址”標誌。遺址先後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器物。如石斧、石鑿、骨錐、骨簪、鹿角化石和豆、鬲、壺、罐、缽等及灰、黑、白、砂等陶片。 [1] 
秦始皇台
簡稱秦台。為古濱州三台(秦台、卧佛台、茅焦台)之首。傳為秦始皇築,故名。因台周遍生蒲柳,亦名蒲台。蒲台縣因以為名。該台位於市區以北偏東約15千米,西石村西南0.5千米處,台高19米,底部周長188米,面積2826平方米;頂周長63米,面積314平方米。“秦台曉霧”為古濱州八景之一,歷任知州均賦詩讚詠。 [1] 
宴賀台
位於市區以南10千米,小營行政村西北6千米處。建於明洪武時期,明萬曆和清光緒間兩度重修。台上建有兩院,東院上為玉皇閣,下為百子殿;西院為泰山行宮。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有廟會。其建築物毀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現僅餘土台遺址。據傳,此台系雲遊道人張寵所建,落成時值冬日,忽有羣燕繞台,故名“宴賀台”。據考察古代“燕”、“宴”相通。此台應為漢代烽火台,俗稱“煙火台”。清同治間,知縣龔保琛,曾在此向玉皇求雨,果應,賜名“甘露台”。 [1] 
濱州市科技館
地處新立河西路與黃河十二路交叉口以西,位於濱州市奧林匹克公園的核心區域,建築面積8283平方米,採用框剪與鋼結構相結合的結構形式,建築整體呈碟形,外觀部分使用弧形鈦合金金屬幕牆。主體建築四層:一層為兒童科技樂園、4D動感影院和多功能廳;二層為序廳,包括標誌性展項和機器人展區;三層為探索與發現展廳,包括電磁世界、聲光樂園、力與機械和生命科學展區;四層為科技與生活展廳,包括前沿科技、虛擬世界和趣味數學展區。 [20] 
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
渤海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後期山東的三大戰略區之一。2007年5月全面開工建設,歷時兩年共投資1.5億元,於2009年清明節基本完成建設並開始運行。全園佔地530畝,建築物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集教育宣傳、旅遊休閒、研究觀賞於一體。全園分東西兩區。東區為展覽區(烈士褒揚區),西區為渤海園服務區。園區整體建築以魯北平原傳統民俗建築風格為主,吸收江南水鄉園林建築特色,突出生態型和園林化。 [20] 
蒲湖風景區
坐落在黃河下游濱州河段左岸的北鎮新堤與老堤之間,籌於1985年初,是黃河三角洲地區旅遊勝地,也是濱州黃河國家水利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蒲湖風景區由蒲湖和蒲園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15公頃,其中蒲湖水面174.372公頃,綠地15.312公頃。蒲湖是風景區最大的水面,水面開闊、景色壯美,是濱州市建成最早的蓄水庫。湖中有三島,唐賽兒紀念祠坐落其中,成為濱州最為知名的景點之一。蒲湖東南側的黃河樓設計13層,高度79.1米,面積9489平方米,已成為濱州乃至黃河三角洲的標誌性建築。 [20] 
十里荷塘
是濱城區沿黃綜合開發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帶”“休閒娛樂旅遊帶”“沿黃生態景觀帶”的標誌工程,位於黃河大橋以東、黃河以北,佔地1000畝,總投資6000萬元。荷塘面積達500畝,引進種植波中月影、白洋淀紅蓮、曉月涼風等26種觀賞荷花7萬餘株,投資1000萬元的觀光火車項目已投入運行。景區及車行道沿線種植油葵3000餘畝。 [20] 

濱城區地方特產

鍋子餅
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產品,作為傳統名吃,問世已有百餘年曆史。老濱縣縣誌和新濱州地名志以及山東省志中都有“邢家鍋子餅”為濱州地方名吃的記載。清朝末年,濱城西關熟食業户邢氏夫妻,以經營千層餅為業。後為了食客方便,演進為把炒菜拌勻後捲入餅內,再切為兩段,薄餅卷黃餡盛盤入席,香氣入鼻,頓開胃口。當時有“邢家餅開了張,燒餅果子不吃香”之説。其薄如宣紙、韌而不硬,外觀光滑亮澤,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美可口。2011年,入選“到山東不可不品嚐的100種美食”,2013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1] 
芝麻酥糖
始於清代咸豐年間,其製作選用上等白芝麻和純正白蔗糖為原料,以其工藝精細、造型美觀、營養豐富、香酥甜脆、食之不膩、麻香濃郁而聞名。芝麻酥糖有一整套的生產工藝方式,需經過揀選、搓皮、炒熟、壓碎、熬糖、拉條、拔絲、包裝等多道工序。經手工工藝精心加工,抻拉成每塊為兩千餘條銀絲麻花狀,擺到盤內低温晾透,5塊裝為一盒,用玻璃紙包裝封面。芝麻酥糖曾於1988年獲得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3年被評為山東省優質產品,2010年和2012年參展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濟南)和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棗莊),獲傳承人展示獎。2015年入選“到山東最想買的100種特色旅遊商品”。 [21] 

濱城區著名人物

杜受田,濱州舊城裏南街(今濱北街道)人。為咸豐皇帝之師。其父杜堮為清嘉慶時期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並有加授“太師太保”的高官。曾著有《時文學問》《讀鑑餘論》《武鏡》《遂初草廬詩集》等。
唐賽兒,女,明代農民起義首領。蒲台縣西關(今濱州市蒲城行政村)人,生於明建文元年(1399年),父母願其勝男,取名“賽兒”。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唐賽兒以白蓮教名義,組織農民數千人,於濱州起義。後因明成祖派重兵鎮壓,起義失敗。

濱城區榮譽稱號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2] 
國家衞生城 [22] 
中國棉紡織之都 [22] 
中國家紡之都 [22] 
國家水利風景區 [22] 
中國糧棉果蔬基地 [22] 
中國畜牧養殖基地 [22] 
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區 [22]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22] 
全國社區紅十字會服務示範區 [22] 
省級文明城區 [22] 
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城市 [22] 
山東服務業發展重點城區 [22] 
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 [22] 
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13] 
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3] 
2020年7月,山東省政府通報表彰2019年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單位,濱城區獲得“高質量發展進步縣”。 [24] 
2020年12月30日,入選“第六屆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名單。 [25]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6] 
2021年12月消息,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山東省財政廳聯合發佈通知,公佈第一批省級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縣(市、區)名單濱州市:濱城區在列。 [27] 
2022年8月,入選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