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寧客家山歌

鎖定
興寧客家山歌源遠流長,是一種原生態的客家文化,寶貴的文化遺產。興寧客家山歌最先是民眾中間口頭創作,口頭傳唱的口頭文學。現查有文字記載最早的興寧客家山歌明代興寧石馬鎮何南鳳(1588年—1651年)創作的《十哀兮》。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興寧羅浮鎮巖前村劉建楷所創作的120首山歌。民國十七年(1928年)興寧縣成立了“客家歌謠研究會”。 1930年至1935年間,興寧民間老藝人朱滿在神光山下辦起“忠義堂”,培養出24名可以出口成歌、對答如流、到處傳唱的山歌手。梅州90山歌節後,興寧有4人評為山歌大師,6人評為山歌師。
中文名
興寧客家山歌
非遺級別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    別
傳統音樂
保護單位
興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興寧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據調查,興寧客家山歌唱腔有14種。其中水口山歌、羅崗山歌、石馬山歌和羅浮山歌較為有名,流傳整個客家地區。興寧客家山歌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具有很強的文學藝術性。它不但繼承了《詩經》賦、比、興的手法,而且創造了比喻、隱喻、雙關、對比、想象、誇張、擬人、打景等8大類手法。其表現手法主要有:道情歌、尾駁尾山歌、疊字歌、逞歌、猜歌、虛玄歌、諷刺歌、罵歌、古怪歌、耍歌、哭歌、數字歌、中藥名歌、古今傳奇歌等。興寧客家山歌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人民性。按山歌內容可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説歌、兒歌和雜歌8大類。
興寧是百萬人口大縣,久負盛名的山歌之鄉。興寧山歌數量多、山歌故事多和山歌手多已成為典型。 [1] 
2011年04月30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