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寧學宮

鎖定
興寧學宮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興民中學內,建於明成化年間。興寧學宮古稱文廟,民國後改稱孔廟,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湯顯祖曾撰有《惠州府興寧縣尊經閣碑記》。學宮現存清同治年間重修的多處古建築,如欞星門、泮池、大成殿、東西廡殿、尊經閣等。大成殿殿內有康熙帝手書“萬世師表”匾額。 [3]  [5] 
1989年,興寧學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興寧學宮
地理位置
廣東省興寧市
景點級別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欞星門
泮池
著名景點
大成殿
東西廡殿
尊經閣
建築類型
文廟
建造年代
成化年間

興寧學宮歷史沿革

洪武四年(1371年),縣丞劉昭輔肇創學宮於縣治東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巡按御史徐瑁改建學宮於舊嶺東道地(今興民中學校址)。於明成化年間始建,一直是當地的最高學府。1903年,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蕭惠長等先賢創辦新學,學宮改建成興民學堂(即興民中學),著名愛國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長、何子淵首任學監(督學);1906年,興寧縣立中學(即興寧一中)亦設於此。1925年,蔣中正周恩來率領黃埔軍校學生東征時,曾在學宮內設指揮部。1929年,興寧縣興民中學、縣立中學和高級中學三校合一為興寧縣立第一中學校,學校設在學宮內。 [4]  [6] 
學宮如今仍保留清同治年間重修的多處古建築,如大成殿、尊經閣、東西廡、泮池、欞星門等,佔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殿內“萬世師表”匾額為康熙手書。 [2] 

興寧學宮建築結構

大成殿 大成殿
興寧學宮自建至今已七百多年(又有一記載:興民學宮建成比明時所建興寧古城還早,戰亂被毀,明後重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先賢樓時,在前面開基時發現有前代的青磚鋪地,而且是比較考究的,估計是前期遺址)。此後歷經重修和擴建,至清末廟制如下:中為大成殿,後為祟聖祠,又後為尊經閣。東為明倫堂及教諭導廨,西為墨池及文峯書院。
東為明倫堂及教諭導廨,西為墨池及文峯書院。殿前兩旁為東西廡,南為戟門,門左為名宦祠,門右為鄉賢祠。門前為泮池,再前為欞星門,門外有宮牆,牆外為大池(又名學前塘。即胡曦所記載的流傳興寧地理風水中“七星伴月”的“月”。雖然帶點封建色彩,但人民以當時的地理風水來解釋,就不難讓人理解為何興民學宮一度文風鼎盛。實為中心地帶,眾星拱月,再加前有文峯塔文峯聳立)、大成殿。
興寧縣誌記載:大成殿正殿祀孔子,兩旁祀孔子的第子及先哲16人。東西廡祀先賢、先儒133人。祟聖祠祀有孔子的先五代。以上諸木主於民國16年(1927年)被毀。 [2] 
欞星門
欞星門為學宮牌坊,設門三扇,狀元門正面浮雕是雙龍戲珠,背面是雙鳳朝陽,雕刻甚為精細。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初為木結構,弘治十二年(1499)改為石坊。
泮池
原有外泮池、內泮池,外泮池原為學前塘,現已填為興民中學操場。
內泮池為時任教諭梁思聯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主持建成,呈半月形,石條、石柱穿榫落槽構築而成,石柱頂部雕成花蕾,咬縫精準,不使用灰漿。
泮池長15.3米,最寬處8.6米。泮池中間跨座石拱橋,寬2.8米,全由花崗岩石塊拱築而成。
大成門
大成門,又稱戟門。明成化十八年(1482)始建,弘治十五年(1502)知縣陳孔明重建,萬曆三十年(1602)知縣史懋文重修。
清雍正皇帝親書“大成門”拓匾懸掛於門上。大成門對聯:“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 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為清雍正皇帝親書拓匾。
而今,學生們每天都可以通過這樣一條路來上學放學,在日復一日的薰陶中,那些無聲傳遞的求知求真的品質正在悄悄地滲透進學生心中。
大成殿
大成殿是興寧學宮的核心建築,氣勢宏偉。殿內供孔子聖像,上方為康熙帝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經弘治十五年(1492)和同治十二年(1873)兩次重建,抗戰時期被日軍炸燬部分建築,經1944年重修,成為了如今的大成殿。
大成殿佔地600多平方米,22根花崗岩石柱支承整座大殿,紅牆黃瓦,雕樑畫棟,飛檐翹角,殿脊上端中部鑲嵌着一個巨大的葫蘆,兩端鑲嵌鰲魚,殿檐斗拱上精雕彩繪,建築精美。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兩側是東西二廡,及鄉賢祠與名宦祠,後方則是跨越百年損毀與重建的書閣——尊經閣。 [4] 

興寧學宮保護措施

1980年9月, 興寧學宮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1989年6月29日,興寧學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