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與陸立夫書

鎖定
《與陸立夫書》由清代作家梅曾亮著,體裁為散文。文中。
作品名稱
與陸立夫書
作    者
梅曾亮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散文
總    結
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歷次失敗的教訓

與陸立夫書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與陸立夫書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梅曾亮
作品體裁:散文

與陸立夫書作品原文

與陸立夫書(1)
前接手示,言堅壁清野(2),計甚善。國初姚啓聖以海賊善用炮(3),乃退海二十里守之,此良法也。今賊所長者炮,吾亦用炮,以短攻長,必敗之道。歷揣廣東、福建及浙省失事情勢;皆由我兵不知部分(4),屯聚一方,而彼船高大,用千里眼視我兵厚處開炮擊人(5),我眾既奔,彼始湧上。萬無兩軍相接,彼能開炮之理,若用炮於兩軍相接之時,則彼眾先盡,此理之必然者也。
然則制炮之法(6),莫如致敵而接戰。致敵接戰,莫如於賊登陸之處,去海十餘里,多掘深溝;溝以內縱橫各一丈,深五尺,足容十人;以溝內之土加於溝上向敵之方,形如半墳(7);溝左右稍陂陀之(8),令士易登上;溝以外相去縱橫亦一丈,便於出入刺擊。彼見我兵去海遠,又溝土蔽炮,炮無所施,必將登陸,待其近溝,始與接戰。彼空行二十里,鋭氣已衰,我兵又無火器之患,彼衰我壯,然後勝負可得而言也。又敵來之方,近溝百步,多掘小坎,深廣尺餘,內用枯枝或短木支撐蘆蓆,上蓋浮土以惑敵人,一賊失足,百人皆驚,我軍以整攻亂,勝之必矣。
閣下精敏誠篤,又親得按臨形勢(9),變通行之,必有成效。若的然可行(10),或告知凡有海防之處,皆可通行。此雖若瑣瑣,較之築台用炮以短攻長者,相去萬萬矣。某啓。 [1] 

與陸立夫書作品註釋

(1)陸立夫:咸豐年間(1851—1861)兩江總督陸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陽人,道光年間(1821—1850)中進士。
(2)堅壁清野:對敵鬥爭的一種方式。辦法是堅守營壘陣地,並把周圍地區的糧食等重要物資轉移或隱藏起來,使入侵者不能掠奪利用。
(3)姚啓聖:字熙止,浙江會稽人,康熙年間(1662—1722)曾任兵部尚書。
(4)部分:部署。
(5)千里眼:望遠鏡之俗稱。
(6)制:制服,制勝。
(7)半墳:半個墳頭。
(8)陂陀(pō tuó):傾斜。
(9)按臨:實地巡察。按:巡行。
(10)的然:顯然。的:確實。 [1] 

與陸立夫書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作於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即鴉片戰爭的第二年。文中總結了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歷次失敗的教訓,提出誘敵登陸以揚清軍之長、制敵之短的戰術。鴉片戰爭期間作者積極支持林則徐鄧廷楨等抗擊侵略者的鬥爭。除此文外,作者還寫了《上某公書》、《王剛節公家傳》等支持抗敵陣亡將士的文章。 [1] 

與陸立夫書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屬南京)人。1823年(道光三年)進士,曾為户部郎中,晚年主講揚州書院。他是姚鼐著名弟子之一,居京師二十餘年,求教作文者不絕,朱琦龍啓瑞王拯等都受過他的影響,曾國藩早年也曾攀附,姚鼐死後成了桐城派的一箇中心人物。對於散文創作,提倡因時立言,以“昌明道術、辨析是非治亂為己任”,提倡詩文要表現真情實感,要寫“人之真”。早年喜好駢文,後在管同等人影響下,專攻古文。所作文章雄健渾厚,為時人所推重。著有《柏艦山房文集》及詩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