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由引導人民

鎖定
《自由引導人民》是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一幅油畫。該畫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龍會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對外進行展覽。
《自由引導人民》畫面展示了奪取七月革命勝利關鍵時刻的巷戰場面,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巧妙地將寫意和寫實結合起來,運用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明暗對比,充滿着動勢的構圖,奔放的筆觸,緊湊的結構,表現了革命者高漲的熱情,歌頌了以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為參加主體的七月革命。
該作品成為代表法蘭西民族精神的標誌, [1]  於1874年被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中文名
自由引導人民
外文名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作    者
歐仁·德拉克羅瓦
創作時間
1830年7月27日
類    型
布面油畫
規    格
260cm×325cm
現藏地
巴黎盧浮宮

自由引導人民畫作內容

《自由引導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
畫面的主體為一個戴着弗裏吉亞無邊便帽Phrygian cap)的年輕女性,她的右手高高舉起,手中握着的是一面紅色、白色、藍色三色相間的三色旗。她即是克拉拉·萊辛,又象徵着自由女神,穿着一件黃色的連衣裙,腰部繫着一條腰帶,連衣裙滑到了乳房的下邊,袒露出雙乳。在她的左手裏拿着的是一把帶刺刀步兵槍(1816式)。兩名巴黎街頭頑童自發的參加了戰鬥:左邊的頑童手中緊握着圓石,戴着一頂輕便的步兵帽;年輕女性右邊的頑童戴着一頂法國學生常戴的黑色天鵝絨貝雷帽,在他的肩膀上掛着一個大尺寸的彈藥盒,他的右腳向前,一隻手舉在空中揮舞着騎兵手槍,急速向前奔跑,表現了為了自由全民參戰的的情景,他象徵少年英雄阿萊爾。 [2] 
左翼人物中最左側的戰士戴着一頂配有白色勳章和紅色自由絲帶的貝雷帽,手中握着一把步兵配劍(1816式)或者火石打火機,他穿着工廠工人的工作裙和水手褲,腰間用一條紹萊(Cholet)手帕固定着手槍。在他的旁邊是一位戴着大禮帽的資產階級或者時尚的都市人,他穿着寬鬆的褲子和工匠的紅色法蘭絨帶,手中握着一把雙管獵槍。 [2] 

自由引導人民創作背景

《自由引導人民》取材於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該畫又名“1830年7月27日”,是紀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義。 [2] 
《自由引導人民》一個死屍的局部畫面 《自由引導人民》一個死屍的局部畫面 [3]
1815年拿破崙下台後,逃亡國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當國王,這就是“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封建勢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繼承人查理十世企圖進一步增強皇權,限制人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並宣佈解散議會。1830年7月26日,巴黎市民聞訊紛紛起義。他們拿起武器,走向街壘,為推翻這個復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奮戰,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鬥,最後佔領了王宮,查理十世逃亡英國。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
在這次戰鬥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徵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4] 

自由引導人民藝術鑑賞

自由引導人民構圖

《自由引導人民》自由女神的局部畫面
《自由引導人民》自由女神的局部畫面(5張)
《自由引導人民》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全畫採取頂天立地的構圖形式。倒在地上的屍體、戰鬥的勇士以及高舉法蘭西旗幟的女子,構成一個穩定又藴藏動勢的三角形。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位於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自由女神的人羣的頭部的橫豎黃金分割線的位置,場面宏偉,構圖組織井然有序。他們身後都是一往無前的戰士,遠處的建築是巴黎市中心的標誌——巴黎聖母院。以一個象徵自由的女神形象為主體,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氣質造就了這樣一位袒胸露懷的女子形象,招呼着後方的人民,將神話中的自由女神與浴血奮戰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長着希臘雕塑般的輪廓,穿着樸素古典的衣着,與周圍身穿現代服裝的男士們相比,她更像一個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與意義。緊跟她前後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學生等。她的右方是一個持着雙槍的少年,急速向前奔跑,表現了為了自由全民參戰的的情景,他象徵少年英雄阿萊爾。一名受了重傷的青年工人正抬頭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前景右側有兩名政府軍的士兵倒斃在地上,左側躺着一位為自由而獻身的起義者。他們手持武器,踏着血跡和屍體奮勇前進。她的身後有兩個工人揮舞着尖刀,表情剛毅,顯示出憤怒的神色。人羣上方則是陰霾的天空。畫面中一名頭戴高禮帽、身穿燕尾服、手中緊握長槍的人,大聲疾呼,號召人民以偉大的過去為榜樣,起來進行鬥爭,進行革命。 [5] 

自由引導人民色彩

德拉克洛瓦在創作該幅油畫時,用法蘭西共和國國旗的紅、白、藍三色作為這幅畫的主色, [1]  畫面中描繪的自由女神高舉三色旗,左手拿槍,赤着腳,正領導着人民迎風前進,明確的主題表現出女性堅強、 勇敢的一面。在瀰漫着濃濃硝煙的背景中,低純度的人物刻畫突出了兩面中心的女神形象,紅色的旗幟更是顯得格外醒目,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熱情奔放,給人十足的力量感。 [6] 

自由引導人民主題

該畫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表現如火如荼的革命場景,包括其中有原型的歷史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自身的參與,都表現了這幅畫高度的現實意義。但這幅畫被稱作德拉克洛瓦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則是因為這幅畫中的場景是頗為集中的浪漫主義場景,其中的自由女神更是具備“半人半神氣質的一個理想化人物”。她長着古希雕塑般的輪廓,露上身,穿着樸索古典的衣着,走在革命隊伍的前面,右手高舉:三色旗。臉朝向人羣,似在號召着人們革命到底。這樣就能獲得自由。與周圍身穿現代服裝的男士們相比,她更像一個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與意義。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樸素,領導着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寄託了國家的革命感情和對英雄氣概的嚮往。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現代社會最核心的政治主題:自由與民主。 [1] 

自由引導人民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陳繪兵:《自由引導人民》 是一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浪漫主義傑作,成為法國“七月革命”有力的號角和紀念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史詩性作品。畫中的自由女神已成為法國的象徵。 [7] 

自由引導人民後世影響

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為此畫寫了讚美詩。 [8] 

自由引導人民歷史傳承

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
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1874年後一直收藏於盧浮宮。 [9] 

自由引導人民重要展覽

《自由引導人民》從1874年被盧浮宮收藏開始,只“出宮”展覽過2次。
1999年,《自由引導人民》出借到日本展出。 [10] 
2013年2月,盧浮宮在法國北部地區建造了朗斯分館(Louvre Lens),為了慶祝朗斯分館的開館,《自由引導人民》被移送到朗斯分館展覽。但卻在這次展覽的過程中,遭一名患有精神障礙的女遊客用黑色光標筆塗鴉破壞。慶幸的是,這次塗畫對整幅作品沒有造成重大損傷。 [10] 

自由引導人民作者簡介

歐仁·德拉克羅瓦的肖像 歐仁·德拉克羅瓦的肖像 [11]
歐仁·德拉克羅瓦(1798—1863)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領軍人物,他的畫作對後世的畫家有深遠的影響。德拉克羅瓦18歲開始進入美術學院學習,師從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衞的弟子蓋蘭。德拉克羅瓦尤其喜歡到盧浮宮臨摹大師們的作品,因此在他很年輕的時候,繪畫技法就很成熟了,《自由引導人民》《希阿島的屠殺》《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都是其代表作。 [12] 
參考資料
  • 1.    《美術大觀》編輯部編,中國美術教育學術論叢 美術與設計理論卷 10=The Chinese fine arts education academic symposium the art and design theory volume,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10,第124頁
  • 2.    7月28日:自由引導人民(英文)  .盧浮宮博物館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12-09-04]
  • 3.    一個死屍的局部畫面  .盧浮宮博物館官方網[引用日期2012-09-05]
  • 4.    墨彩書坊編委會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文化 藝術,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01,第148頁
  • 5.    易樂著;邵大箴顧問,你應該讀懂的100幅世界名畫 典藏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1.10,第236頁
  • 6.    楊虹編著,品味 100幅世界經典名畫賞析,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05,第75頁
  • 7.    陳繪兵著,美術精品賞析研究=Arts appreciation,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09,第84頁
  • 8.    董金鳳主編;陳俊香,付卉副主編,文學與藝術欣賞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03,第139頁
  • 9.    王小巖編著,E時代百科全書 世界美術·CO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10,第285頁
  • 10.    《自由引導人民》不來中國了  .杭州日報[引用日期2018-04-02]
  • 11.    Eugene Delacroix Journal  .Non Solo Arte[引用日期2012-09-07]
  • 12.    向琴,周瑾編著,每天讀一點世界藝術史 彩色插頁版,武漢出版社,2015.05,第24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