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仁·德拉克羅瓦

鎖定
歐仁·德拉克羅瓦,全名是斐迪南·維克多·歐根·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一1863年8月13日),法國著名畫家,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藝術流派,包括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彼得·保羅·魯本斯約翰·康斯特布爾等藝術家的成就和傳統,並影響了以後的藝術家,特別是印象主義畫家。 [3] 
別    名
斐迪南·維克多·歐根·德拉克羅瓦
出生地
瓦勒德馬恩省
出生日期
1798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1863年8月13日
主要成就
浪漫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自由引導人民》等
本    名
歐仁·德拉克羅瓦
外文名
Eugène Delacroix
國    籍
法國
畢業院校
美術學院
職    業
畫家

歐仁·德拉克羅瓦人物生平

歐仁·德拉克羅瓦早年學習

1798年4月26日,生於沙朗通·聖莫里斯。19世紀上半葉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想像力豐富、才思敏捷,是印象主義和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驅。其藝術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的威尼斯畫派、倫勃朗(Rembrandt)、魯本斯和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的成就,對後代藝術家如雷諾瓦(Auguste Renoir)、莫內塞尚高更梵高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畢卡索等都有很大影響。善於運用色彩,造型技巧可同提香或魯本斯相媲美,作品富於表現力,和諧統一。
1816年進入美術學院,在P.蓋蘭(大衞弟子)畫室學習。此時,他經常到盧佛爾宮,臨摹魯本斯、委羅內塞等的作品,同時又受到同窗席裏柯的影響,努力於現實的描寫。他崇尚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並且繼承和發展了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和P.P.魯本斯、約翰·康斯特布爾等藝術家的成就和傳統。

歐仁·德拉克羅瓦浪漫主義

1822年——
歐仁·德拉克羅瓦 歐仁·德拉克羅瓦
他的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善於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變成藝術形象,其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以及在描繪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1822年,他發表了最初的浪漫主義作品《但丁與維吉爾》(又名《但丁之小舟》),以強烈的律動感和浪漫式的激情,向大衞風的陳腐傳統主義展開了全面的挑戰。當年沙龍展出後,立即轟動巴黎藝術界。這幅取材於但丁《神曲》表現善與惡矛盾的作品,以其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劇性的力量、對人類災難的真實描繪和大膽的構圖,使他成為浪漫主義的中心人物。
1821~1828年,希臘人民舉行的爭取民族獨立起義遭到血腥鎮壓,他以極大的同情創作了《希阿島的屠殺》和《邁索隆其翁廢墟上的希臘》,表現了希臘人所受災難和不屈以及土耳其人的殘暴。這兩幅使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鬥爭進一步尖鋭化的作品,當即遭到學院派所謂“繪畫的屠殺”的非難,卻受到進步人士的愛戴,並使德拉克羅瓦一躍而成為當時的畫家,從此也確立了他作為浪漫派旗手的地位。《希阿島的屠殺》曾被古典主義畫家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驚呼為是:“色彩的屠殺”,據説展覽會前,他被即將同時展出的康斯太勃的風景畫明亮的色調所打動,重畫了自己作品的背景,因而表現出更強烈的印象。
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 - 《野馬》 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 - 《野馬》
1825年,德拉克羅瓦訪問英國,英國繪畫的鮮明色彩,使他對法國學院派線條的艱澀和色彩的貧瘠更為不滿。期間交識了威爾基、波寧頓等畫家,由於受到英國繪畫的影響,他的作品愈益明亮和富於激情。在其後的作品中他着意強調光和色的微妙關係,取材於莎士比亞歌德拜倫文學作品的一批畫作,均以繽紛的色彩、宏大的構圖、強烈的明暗對比和深刻的心理刻畫,被後人稱之為浪漫主義的典範之作。如根據拜倫的詩篇創作的《撒丹納巴勒斯之死》(又譯《薩達那帕拉之死》1827)和《兩個浮土卡里》,根據歌德的《浮土德》創作的《浮士德在他的書齋裏》(1827)和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所作的石版插圖(1834),以及根據司各特的作品創作的《雷伯卡的被劫》(1846)等都較有名。
1830年,完成的《自由引導人民》,是一首歌頌人民爭取自由和權利的頌歌,畫面上描繪了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形象,繪製手法上把比喻和現實結合起來,高舉三色旗的自由女神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徵,主題明確,光色融合強烈,感情奔放,是其最具特色的代表作。此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現藏巴黎羅浮宮

歐仁·德拉克羅瓦傾向唯美

1832年非洲旅行是德拉克羅瓦創作的分界線,這以前的創作都是圍繞着浪漫主義的主題與形象而進行的;這以後的許多作品,由於脱離生活,唯美傾向加強了。 [1] 
由於對當局的不滿,他開始迴避現實。
《阿爾及爾婦女》 《阿爾及爾婦女》
1832年,德拉克羅瓦隨法國駐蘇丹大使莫內爾伯爵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去旅行,創作了大量異國風情的作品。他在色彩上有意識地應用補色對比,恢復了18世紀輝煌色彩的筆致,同時又打開了通向新的印象派的道路,許多作品表現出唯美主義的傾向。作為這次旅行成果的《阿爾及爾婦女》(1834)就是一幅以色彩的協調與交錯組成的作品。另一幅《摩洛哥猶太人的婚禮》(1839)表現的是按照民族傳統舉行的婚禮儀式,畫家着重描繪了獨特的婚禮氣氛。
這期間德拉克羅瓦把主要精力放在創作歷史畫上,他的歷史畫以其對歷史事件的新的闡述,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和大膽的富於詩意的構思而有別於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歷史畫。他把歷史、哲學、宗教和人們的受難結合在一起,使作品《塔耶堡之戰》(1837)、《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1840)充滿悲劇氣氛和戲劇性。據説印象派畫家從他的作品《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運用上得益不少。
德拉克羅瓦的肖像畫,如《肖邦像》(1838)和《喬治·桑像》(1838)都是生動而準確地抓住對象精神面貌的傑作。

歐仁·德拉克羅瓦晚年紀念

1847年前後,德拉克羅瓦先後為波旁宮的眾議院(1833~1838)、波旁宮圖書館(1847)和盧森堡宮圖書館(1846)以及聖蘇爾皮斯教堂(1861)繪製壁畫,為盧浮宮的阿波羅畫廊繪製天頂畫(1849~1851)。這些紀念性油畫表現了德拉克羅瓦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顯露了他晚年作品中生活與形象的空虛和貧乏。
1863年8月13日,這位巨匠在巴黎菲爾斯滕貝格廣場的公寓中逝世。他的遺產管理人在他的畫室裏找到他的作品共9000多件,其中油畫853件,粉畫和水彩畫1525件,素描6629件,銅版畫24件,石版畫109件,速寫本60餘本,另外還有構思的草圖、記憶畫、古代大師作品的臨摹等。其中有一部記有對色彩學深入研究的日記。
德拉克羅瓦是法國人民的驕傲,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盧浮宮專為保存他的作品闢出好幾間展室。

歐仁·德拉克羅瓦個人作品

德拉克羅瓦自幼喜愛文學音樂和繪畫。早年受魯本斯和友人波寧頓的影響,後受籍裏柯的影響較大。如他畫的《但丁與維琪爾》便是受籍裏柯的名作《梅杜薩之筏》啓示下創造出的。他堅持浪漫主義,與法國官方學院法的古典主義相抗衡,由於他在藝術上的革新成就,加強了浪漫主義畫派的地位和影響。他的畫風特點是構圖重氣勢,強調對比關係,重視人物情感和動勢的描繪。
鉅作《希柯島的屠殺》,直接反映希臘人民反對土耳其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事件,鮮明的思想傾向和浪漫主義手法,是對古典主義學院派更加有力的挑戰。1830年創作的《自由引導人民》是他的最優秀的作品,把浪漫主義運動推向頂峯。因對現實的失望,1832年去非洲旅行寫生。此後的作品轉向追求異國情調和在古代神話傳説題材中尋求寄託。他是一位多產畫家,創作了上千幅油畫,一千五百多幅水彩畫和色彩畫,七千幅素描,以及裝飾巴黎宮廷、教堂的壁畫和許多石版畫,總計約萬幅。他的日記多記述藝術生活和創作心得,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
畫中所描繪的是1204的4月12日,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所施的殘暴罪行。畫面上充滿着各種暴行:到處是毆打、虐殺、掠奪和迫害;到處是老人的哀愁,孩子的哭叫,婦女的慘死;城市被燒燬,美麗的土地上烏雲密佈,硝煙瀰漫。畫面中心那不可一世的入侵者耀武揚威。戰爭的災難籠罩着這個世界古都,悲苦的命運正在攫取人們的心靈。畫中作為勝利者的佛蘭德爾伯爵和丹德洛太守以及他們的隨從們,雖然顯出不可一世的神氣,但也顯示出疲倦、遲疑和憂慮的樣子。悲劇性題材、富於戲劇性的構圖、強烈的明暗對比和動亂的環境,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悲壯的氣氛。
《西奧島的屠殺》 《西奧島的屠殺》
德拉克羅瓦在這裏描繪了1822年土耳其侵略軍在希阿島大肆屠殺手無寸鐵的希臘平民的情景。這一暴行激怒了整個歐洲。《希奧島的屠殺》,表明畫家對希臘人民的聲援與同情。在這幅畫上,畫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筆觸,通過明暗對比與人物的姿態,把複雜動盪的場面及掙扎驚恐的場景,處理成前景與遠景兩個層次,來表現這幕悲劇。顯示出德拉克羅瓦對於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與正義問題,是十分關注的。
在此畫中,畫家用浪漫主義慣用的象徵手法,着重表現殘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強加給希臘人民的慘無人道的災難,它以前所未有的奔放不羈的藝術手法和鮮明強烈的色彩描繪土耳其製造的種種慘不忍睹的場面,像這樣尖鋭的現實題材,如此熱情豪放的筆觸和鮮明強烈的色彩效果,在當時的古典主義者的老眼光看來,簡直是對繪畫的致命打擊,無怪乎連一度支持過他的格羅,看後也驚呼“這不是希奧島的屠殺”,而是“繪畫的屠殺”!歷史證明,這是衝破古典主義的束縛,在解放人們藝術思想方面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希奧島的屠殺》從此揚名。
《自由引導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 [2]
自由引導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1830年7月在法國巴黎爆發了法國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革命運動,畫家被人民在洶湧澎湃的街壘戰中表現出來的英勇行為所感動。當年就創作了這幅有如戰鬥進行曲的名作,用浪漫主義手法,從而再現了巴黎巷戰的激烈景象。畫面的主題是一個象徵法西蘭西共和國的自由女神,高擎起三色國旗召喚着人民,從自由女神那裏吸取力量,從而使全國上下舉刀持槍緊緊跟隨,踏着烈士的血跡奮勇前進,表現了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這幅畫構圖奔放而生動,色彩鮮明而沉鬱,氣氛熱烈而激昂,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感人力量,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作品。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是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裏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着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着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但丁之舟》 《但丁之舟》
歐仁·德拉克羅瓦1822年創作的、取材於但丁名著《神曲》的油畫《但丁之舟》(又譯《但丁和維吉爾》),畫面上,頭戴月桂花環的詩人維吉爾正引導他的夥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獄;船頭,一圍裹着長條藍布的赤身男子為其搖櫓。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幾個被罰入地獄者緊緊抓住小船不放;其中還有一個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閃光。近看,那些飛濺的水花其實就是紅綠互補色中黃色和白色的塗點。如此精練的手法,如此真實的效果,不能不令觀者驚歎。藝術史家認為,《但丁之舟》的悲劇性感受是對米開朗琪羅和魯本斯的緬懷,其所表現出來的畫家的執拗個性則奠定了德拉克羅瓦在法國浪漫主義畫派中的先行者地位。
法國法郎100法郎正面即人物肖像及其作品《自由引導人民

歐仁·德拉克羅瓦遺世日記

德拉克羅瓦的日記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1822年至1824年,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文字,更多的是無所顧忌的情感流露;第二部分是從1847年至1863年,這一時期的作者已成為公認的藝術大師。為了把自己的藝術經驗和主張傳播出去,他以日記體的形式撰寫為日後出版所作的美術詞典。
這部日記由於一些偶然的原因,才得以保留下來,在德拉克羅瓦死後30年終於出版。正是這部日記存在,才使得德拉克羅瓦的坎坷的生活遭遇和珍貴的藝術思想保存下來。
一位法國藝術家曾説:“德拉克羅瓦的畫我倒不怎麼欣賞,不過他寫的回憶錄卻很出色,人們會在這方面記住他的。”
參考資料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4.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 2.    自由引導人民  .有畫網[引用日期2012-10-20]
  • 3.    張潛編,.中外美術家的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01: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