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

鎖定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山東省臨清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臨清燒製貢磚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始於明永樂初期,其燒製技藝是山東臨清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獨特經驗。臨清磚又名貢磚,它質地好,色澤適宜,形狀各異,不鹼不蝕,敲擊有聲,燒製時間由明永樂初到清代末,跨越了500餘年的發展歷史。
2008年6月7日,臨清貢磚燒製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91。 [1] 
中文名
臨清燒製貢磚技藝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2]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91
遺產類型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山東省臨清市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歷史淵源

明隆慶三年臨清貢磚攝影袁培德 明隆慶三年臨清貢磚攝影袁培德 [3]
臨清燒造貢磚始於明初、止於清末,時間跨越五百多年。明代磚窯燒造貢磚在臨清“設工部營繕分司督之”。清代以山東巡撫領之,東昌府監辦、臨清州承辦,“ 歲徵城磚百萬”,磚款由朝廷從國庫中撥銀頒付窯户,由官司督理、檢驗、解運。
臨清官窯大部分分佈在運河兩岸,窯窯相連,多以萬計,窯工達幾十萬之眾,火熱繁盛的場景倍受時人注目。《臨清志》 載:“ 明永樂間設分司,初侍郎或郎中,後以主事督徵之……歲額城磚百萬。”分司下設磚廠,磚廠派宮中得力太監監辦。明、清兩代,臨清沿衞河與會通河兩岸有磚窯數百座,著名的有城東二十里鋪、城南白塔窯、東北張家窯等五六處。康熙時客居臨清江南進士袁啓旭曾賦詩吟燒磚情形:“秋槐月落銀河曉,清淵土裏飛枯草。劫灰屬盡林泉空,官窯萬垛青煙嫋。”《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從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至崇禎四年(1631年)多次到臨清官窯考察尋訪燒造貢磚的實況,將所見寫進《天工開物·陶埏篇》。
成化七年臨清貢磚 成化七年臨清貢磚
臨清磚除供營建京師外,地方也多有取用。《臨清縣誌》記載,臨清磚“製造優良”,“自明初至清中葉,境內之城垣、倉庚、廟署、寺觀及一切偉大建築,均取材於此”。臨清舍利寶塔建於明萬曆年間,其磚上印記至今仍歷歷在目。臨清古街巷,仍可見一些民居的磚牆上嵌有印記清晰的臨清磚。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後,改行以銀代役的政策,手工業者的勞役制度基本上被廢除,臨清磚窯也就由官辦改為官督民辦。這種由政府指定窯户承辦的辦法一直施行到清末磚窯停燒,也即從嘉靖四十一年以後,臨清貢磚上不再出現外縣、外省的字樣。如:萬曆四年窯户馬元造。臨清廠窯户孫嶽造,作頭於其。萬曆二十七年窯户梁應龍,匠人趙田造。
據磚塊印記內容分析,制磚人員有窯户、作頭和匠人三類,這是明代中期以後和整個清代磚塊印記所共同表現出來的。此外,每處窯上還必須有挖土、推土、篩土、濾泥、踩泥、制磚坯、裝窯、出窯、搬柴、燒窯、擔水、洇窯和在成品磚塊上包黃表紙以及運磚到運河船上的工人。據測算,每處窯當有工人不下70名,按92處窯計算,臨清從事制磚業的人口當在6500人左右。其中“工人”是被窯場僱傭的從事雜項事務的勞動者:“匠人” 是被窯場僱傭的直接從事造磚的勞動者;“作頭” 是窯場作業的參加者和直接組織者、指揮者;“窯户” 是窯場管理者,擁有招僱和解僱工人的權力,是政府的僱傭者,是政府“開窯招商”的響應者。
乾隆十四年《臨清州志》記載:“磚價每塊給工價銀二分七釐;如挑出啞聲者,每塊變價銀分七釐;不堪用者每塊變價銀一釐七毫。”至清末,每塊成品磚改付工價錢2吊,其他酌減。由此可知,窯場是國家的,政府依磚塊的質量和數量付錢給“窯户”,窯户再依不同標準分給作頭、匠人和工人。窯户自然得錢最多。
為了保證營建之需,明清兩代政府還常常預付定銀。貢磚用銀,皆為專款。嘉靖時,磚料價銀向河南、山東二省和北直、南直、安徽、浙江的一些府、州徵收,派官解赴臨清發給。
清朝末年,河隈張莊有一窯户,人稱“程十爺”,擁有10多處官窯。後來官窯停辦,財源被斷,迫於生計,程十爺私自把窯場的地賣掉了。但官府卻不承認這種買賣關係,判決必須重新出錢向官府購買才能有效。程十爺只好靠賣窯場的舊磚度日。 [4]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工藝特徵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 [5]
臨清貢磚燒製工藝十分複雜精細,製成的貢磚、副磚、券磚、斧刃磚、線磚、平身磚、望板磚、方磚、脊吻磚、刻花磚等一般在25公斤上下,重的可達三四十公斤。當代北京故宮、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鐘鼓樓、文廟、國子監及各城門樓和各王府建築上的臨清貢磚處處可見。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園建築中所用的壽工磚也由臨清燒造。此外,南京中華門城牆、山東曲阜孔廟、德州張秋鎮荊門、阿城等處也相繼發現臨清貢磚。這些貢磚至今不鹼不蝕,敲擊有聲。 [1]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工藝流程

貢磚燒製場景 貢磚燒製場景 [6]
貢磚的燒製工藝十分複雜,一塊磚的完成要經歷18道工序,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泥、醒泥、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
選土
一般是就地取材, 這裏不是逐層水平取土,而是垂直地把“蓮花土”剷下,這裏面有沙土、紅土、黏土,如果只用沙土的話燒出來的磚不能成形,只有紅土的話燒出來的磚便會開裂,因此必須混合在一起作為燒磚用土來提取,其作用就是把黏性不同,含酸、含鹼互不相同的土混合在一起,為後面加工時酸鹼中和奠定基礎。
碎土
過篩將取來的土粉碎, 以前是純人力,將粉碎好的土用大小篩子篩過,提高細膩度。近十年來由於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磚廠都改用機器碎土,既節省了時間也將人力解放出來。
澄泥
將篩過的土泡到水池裏,不斷加水過濾,一方面是為了撈出水中輕浮上來的樹葉,瀝出重的碎石,另一方面是將土中過多的酸和鹼溶解於水流走。這一工序現在也叫小練泥,過去小練泥一般要經過4—5天,現在要7—8天,這樣瀝出來的土質更加純淨、細膩。
熟泥
熟泥民間俗稱 “壓槓子”,類似於揉麪。通過人或牲畜的反覆踩踏,使泥完全軟爛熟化。近些年改用生產陶瓷的練泥機替代了人工熟泥,既節省了時間,又使得泥坯中氣孔減少,更加均勻細膩。
醒泥
類似於揉麪團時的醒面,用草苦將踩好的泥蓋起來,放半個月之後取出,用木棒反覆碾打,使之無氣孔。
製坯
製坯雖説是體力活,但講究手法和技巧,一般是在做磚坯的地方先均勻撒上一層乾土,放上模具,等待經驗豐富的師傅在醒好的泥中取出一塊重約六七十斤的泥團,將其用力準確地摔進模具中,扣坯必須四角填滿,多了可以用鐵弓將多餘的部分刮下來,但少了就要重新摔,絕對不能補,因為補過之後燒出的磚就會開裂或出現縫痕,敲擊的聲音不清脆,便會被視為不合格產品。將磚模端到空地上倒出,出來的磚表面光滑稜角分明才算合格。
在小心翼翼地打掉模具的橫框之後,磚坯還很潮濕柔軟,需要熟練的工人輕輕地掄起它們慢慢地平放在地上,晾曬一會兒後還要給磚坯翻個兒,使陽光能均勻地晾曬到各個立面。晾乾得看天氣,一般需要7、8個鐘頭,晾乾之後摳出來立成排,因為磚上有毛刺兒,所以必須進行整形,即用工具把磚坯打齊。如晾乾的坯遇下雨被淋壞,只能重新練泥扣坯,但發現燒出的磚質量更好,工匠們從而總結出把幹坯放入池中重新浸泡,再次製坯,往復三次,可以燒出質量最上乘的“金磚”,這也成為他們的“獨家”經驗。
驗坯
乾透的磚坯經過嚴格的檢驗,合格的被蓋上梭子,上面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户及作頭的姓名等內容才能送入窯中,不合格的幹坯重新混入待制坯的泥中。這道程序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市場化的現代已經被省略。
裝窯
製作貢磚的窯主要有馬蹄窯和罐窯兩種,其容量有大有小,從一千塊到四千塊不等。裝窯最重要的就是碼窯,窯內磚塊的碼放錯落有致、極其講究“中間是空的,火從中間往上燒,上面悶死,用泥封住。碼窯關鍵是怎麼排磚,不是隨便排的,要使火能往一圈跑,使每塊磚都受熱均勻。燒磚得先學碼窯,這是基礎。俗話説“三分燒、七分碼”,只有該稀疏的地方稀疏,該密集的地方密集,擺成合理的樣式,碼至適合的高度,才能使每一塊磚受熱均勻,達到理想的硬度。如果碼放得不好,即使燒窯師傅技術再高也燒不出好磚,有時甚至一窯磚都可能被廢掉。
焙燒
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6張)
這一環節是整個燒磚工作的關鍵,是燒窯把式十幾年來經驗與智慧的累積。裝窯完成後,封住窯頂,用柴火、豆秸或麥秸進行焙燒,有句俗語仍在臨清流傳叫“打官司是秀才,燒磚是豆秸”,意思就是秀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民間打官司都去找秀才;用豆秸燒出來的磚成色好,因此燒磚都用豆秸,勞動階層的民眾用戲謔的口吻表達出了對自己粗鄙的調侃與對掌握着文化的知識分子的美慕。
將磚坯鋪滿窯室之後,在窯下面盤灶點火,點火之前有一個簡單的儀式,即放鞭炮,向窯神燒香上供,在窯工看來,磚窯相當於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掌握火候很重要,給老君上供是想讓太上老君保佑燒出一窯好磚。點火之後磚窯一直不能斷人,前七天加煤取灰,看着火候燒,燒到最後就要停火加水,用餘熱讓水變成蒸汽,這樣貢磚才能呈青色。磚燒沒燒好,火候很重要,宋應星在路經臨清途中,看到了燒窯造磚的過程,將其記錄到了《天工開物》一書中,其提到“凡火候少一兩則釉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火候多一兩則磚面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拆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適於用。火候的掌握主要靠把式的眼力,凡觀火候,從窯門透視內壁,土受火精,形神搖盪,若金銀融化之極然,陶長辨之。
洇窯
即停止往窯內添加燃料,封上煙道口,在窯頂慢慢注入清水,目的是使每塊磚均勻地發生還原反應,經過幾天連續的洇灌,磚塊就會變成豆青色,是青磚的上品。洇窯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磚瓦百鈞,用水四十石”,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往窯頂注水完全靠工匠一桶一桶的往上提,而且水要一點一點地往下浸,不能一股腦地灌水,灌水會造成窯內氣體膨脹發生爆炸。現在則改用電機,順上管子之後往窯頂抽水,四天四夜不能斷水,洇完之後出窯。
出窯
經過一系列繁瑣的燒造工藝,臨清磚便誕生了,這期間差不多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有句俗語叫“緊抓緊撓,半月一窯”,意思是説一窯磚要經過足足半個月的焙燒,磚坯才能燒熟燒透。當然並不是燒出來的每一塊磚都是合格的,明清時期需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必須達到體堅、質細、色青、聲脆的要求,未達到標準的貢磚有一,部分被周邊的民眾“以之埋藏土內為牆腳”。雖然現在對貢磚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但即便燒窯師傅把損失降到最低,每窯磚仍然會有瑕疵,在景永祥的磚窯後面就堆放着成千塊燒壞的磚頭。
運輸
經過挑選好的成品磚用黃裱紙封裹,用小拱車推到專門的運磚碼頭,搭船運至天津張家灣碼頭,經過再次檢驗合格後,重新用黃裱紙封好,由陸路轉運京師。凡聲啞及不合格的磚塊,俱存天津西沽廠。這是早先的程序,磚窯燒出來的貢磚都排在磚窯後面的一大片空地上,等待着提前下過訂單的商家前來將其運走。 [7]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傳承保護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傳承價值

幾百年來,貢磚不鹼不蝕,質地堅硬如石,顯示了臨清貢磚燒製工藝的高超。而館藏的這些貢磚,對恢復其燒造技藝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也為運河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8]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傳承現狀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故宮、天壇、光嶽樓等古建築先後展開維修,紛紛來臨清購買貢磚,卻發現臨清貢磚,幾乎已經無人燒製,令人扼腕痛惜。臨清貢磚尚處於初期恢復階段,仍需保護扶植,以保證傳統生產技藝的繼承和發展。 [9]  [1]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傳承人物

景永祥,男,1939年出生,山東省臨清人。山東省政府確認為“臨清貢磚燒製技藝”項目傳承人。 [5]  [10]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保護措施

1996年,在臨清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掌握着貢磚傳統工藝的景永祥建立了西陶屯磚廠,恢復了貢磚燒製業務。如今,景永祥經營的貢磚生產基地如今已建了6個窯墩,磚坯基地也擴大到了30多畝。 [9]  [11] 
臨清貢磚傳承人景永祥將燒磚技藝傳承給了他的徒弟也是他唯一的兒子。 [1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臨清市文化館獲得“臨清貢磚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臨清貢磚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臨清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15] 

臨清貢磚燒製技藝社會影響

建築應用
北京故宮、天壇、地壇及明十三陵、清東陵等皇家陵園營建中所用的“壽工磚”均由臨清燒。 [2]  [14] 
臨清城東西陶屯磚廠燒製的貢磚已通過山東省工程建設監督中心的鑑定,並先後用於蓬萊閣、濟南大明湖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維修。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