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淄墓羣

鎖定
在齊都臨淄周圍幾十裏的地面上,大約分佈着150多座古墓,被稱為“臨淄墓羣”。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後期,下迄秦漢。墓主有國君、王侯、貴族、大夫、將軍、名士等。墓的形制多為高大的封土墓,狀如山丘。1977年,國家將“臨淄墓羣”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石質標誌於故城南古墓旁。
中文名
臨淄墓羣
地理位置
齊都臨淄城周圍幾十裏的地面上
所處時代
周至漢 [1]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著名景點
晏嬰冢 三士冢 管仲墓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編    號
7-0598-2-082 [1] 

臨淄墓羣文物遺存

臨淄墓羣晏嬰冢

在齊故城大城的西南部,桓公台的北方。墓高10米左右,墓前立有明萬曆年間鐫刻的“齊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的重修碑。1982年秋,新刻晏子像及其傳略石碑立於墓前。墓周有磚砌圍牆保護。
晏嬰冢
臨淄墓羣
臨淄墓羣(5張)
經鑽探,此冢封土未經夯打,土質雜亂並含漢瓦,表明這是後人對這位力行節儉、聰明機智的齊相的忻慕所修築的紀念性墓葬。

臨淄墓羣三士冢

在齊城東南部,相傳為晏嬰“二桃殺三士”的三勇士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的合葬墓。一墓三墳,南北55米,東西110米,封土高大。諸葛亮《梁父吟》中曾吟詠此墓“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今墓周已建起圍牆加以保護。南設圓門和映壁,刻“梁父吟”及摹刻“二桃殺三士”漢畫像嵌於映壁上。墓兩側置張遜三書寫的“三士冢 ”石碑。

臨淄墓羣管仲墓

在臨淄城南牛山北麓,墓高14米,東西34米,南北近14米。後人登臨牛山,總免不了在管仲墓前留連一番,毛維騶曾慨嘆:“幸脱當年車檻災,一匡霸業為齊開。可憐三尺牛山土,千古長埋天下才”。舊時墓前曾立一石碑刻有此詩,今已無存。
現墓周圍已修磚石牆加以保護。墓前立石碑兩方,一方刻“管仲像”,一方刻“齊相管夷吾之墓”,並陰刻其簡歷。

臨淄墓羣四王冢

四王冢
四王冢(8張)
在臨淄城東南、牛山之東,東西排列着4座高大的墓冢,即田齊威、宣、齊湣、襄四個國君的陵墓,史稱“四王冢”。其墓方基圓頂,均勻排列,聳立在山坡上,顯得異常醒目。
4墓自西向東為序。其一,高30米,周長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長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長190米;其四,高23米,周長130米。4墓間距總長541米。
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名因齊,田齊第四代國君。在位期間任鄒忌為相,勵精圖治,任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將,國威大振,使當時齊國列戰國七雄之首。
宣王(公元前320~前301),名闢疆,威王之子。在位期間,“稷下學宮”大盛,遊説之士達數百人,齊國成為當時中國主要的思想文化中心。
瑉王(公元前301~前284),名地,宣王之子。在位時遭燕、秦、三晉的合攻,?王出亡莒。公元前284年,楚使淖齒將兵救齊,謀與燕分齊地,遂殺瑉王。
襄王(公元前283~前265),名法章,瑉王子。

臨淄墓羣二王冢

在臨淄城東南的鼎足山上。傳為齊桓公、景公之墓,據今人考證,此桓公非指姜齊小白,乃田齊第三代國君桓公午,與之為鄰的則為田齊的第二代國君田剡之墓。不知孰是。
二墓東西並列,方基圓頂。因山為墳,封土高大,其中西冢高12米,周長190米,堪稱山中之山的高冢。

臨淄墓羣高徯墓

在敬仲鎮白兔丘村東南,東依淄河。墓高7米,南北39米,東西45米,墓頂平坦。1970年,於墓地附近出土“高子戈”及石磬數枚。
高徯,字白兔,諡號敬仲,春秋時世為齊卿。

臨淄墓羣田穰苴墓

位於齊都鎮尹家村南。墓高10米,南北25米,東西38米,保存較好。
田穰苴,齊國人,通兵法,為春秋晚期著名的軍事家。相傳齊景公時,率兵擊退了晉燕的入侵,被封為司馬。

臨淄墓羣田單墓

位於皇城鄉皇城營村東南。墓高8米,東西近30米,略呈正方形。墓前有民國7㊣年立的“齊相田單之墓”石碑,碑身斷為兩截,現已無存。
據《臨淄縣誌》(民國9年)載,曾有於墓東掘井者得銅器甚多。1972年,當地羣眾在墓東側農耕時,離地表1米半左右,發現石槨,並間有大量卵石。疑為田單墓室,遂覆蓋候考。

臨淄墓羣王蠋墓

在召口鄉東召口莊南。墓高4.5米,直徑15米。1973年,墓南側因封土挖平而下陷1.5米。
王蠋是戰國時齊畫邑人,燕攻齊時被燕人所劫,自縊而死。
墓前原有民國年間立“齊烈士王蠋之墓”石碑1座,今已無存。

臨淄墓羣西漢齊王墓

臨淄墓羣 臨淄墓羣
位於大武鄉窩託村南,俗稱淳于髡墓、窩託冢、相公冢、駙馬冢。墓封土高32米、東西250米、南北200米。
1978年秋市博物館在此進行發掘,探知此墓屬長方形豎穴“中”字型大墓。墓口長42米、寬41米,墓室深17~20米,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至1980年11月已發掘清理出墓室周圍的5個陪葬坑(器物、車馬、殉狗、2個兵器坑),出土金銀器、陶器、銅器、兵器、漆器、骨器、泥器、車馬器等文物12100餘件,其中銘刻銅器和銀器53件。出土的矩形銅鏡、鎏金花紋銀盤、銀盒等,是難得的珍品。據器物造形和銘文分析,應為西漢初期墓葬。待主室發掘後尚能定論。
淳于髡是戰國時齊稷下學士中的著名人物,主要活動在田齊威、宣王時期,故“淳于髡墓”一説欠考。

臨淄墓羣河崖頭5號墓

位於河崖頭村西。墓室南北26米多,東西23米餘,槨室用自然石塊砌壘,南北長8米,東西寬7米,深5米。該墓早年被盜,隨葬品無存,唯周圍的殉馬坑大部保存完好。殉馬坑東、西、北三面相連,呈“冂”形,東、西各長70米,北面為75米,寬5米,東面部分早年被毀,1964年省考古所發掘了北面54米,清理殉馬145匹,1972年又發掘了西面南端30米,清理殉馬83匹。據此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馬當在600匹上下。
經初步鑑定,殉馬全系戰馬,且均為騸馬,是被處死後人工排列而成。馬分兩行,井然有序;馬頭向外,昂首側卧作奔走狀。排列在最前面的5匹,頸系銅鈴,個個呈臨戰威姿。?
從地層迭壓關係分析,殉馬坑已打破了西周晚期的居住遺址,而又被戰國時的遺址所打破,以此推知殉馬坑的年代當屬春秋時期。
1982年,市、區政府撥款,於西面南端建起殉馬坑展廳,展出殉馬106匹,並採取了防腐、防風化等保護措施。

臨淄墓羣東周殉人墓

位於臨淄區齊都鎮郎家莊東側,北距齊城南城牆半公里左右,系一無名冢。
臨淄墓羣 臨淄墓羣
原有高大封土堆,後因長期取土,已夷為平地。1971~1972年省博物館對此墓進行了發掘,墓壙南北長21米,東西寬19.5米,深6米。主室位於墓壙正中偏南處,用天然巨石壘成,並以卵石填塞縫隙。此墓共發現殉人26個,在主墓周圍有陪葬坑17個,每坑1人,經對所遺骨骼鑑定,均為青壯年女性。另有9名全被肢解後打在封土之內,可能是殺殉的奴隸。殉狗8只。出土隨葬器物1000餘件,包括銅器、陶器、漆器及玉石、骨、玻璃等製成的飾品、絲麻織物和鐵削2件。現藏省博物館和齊故城博物館。
據出土器物組合、器形特徵及紋飾判斷,其年代當在春秋戰國之際 。墓近齊故城,規模巨大,隨葬品豐富,又有大批殉人,可以肯定墓主人是齊卿大夫一級的貴族。

臨淄墓羣太公衣冠冢

位於永流鄉張家莊東南。墓高18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55米。
太公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東海人,呂姓姜氏,世稱姜太公,公元前11世紀封於齊,為齊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任期間,修國政、通商工、興漁鹽,人民多歸齊。卒後葬於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此。

臨淄墓羣孝公墓

在齊陵鎮呂家孝陵村北,“孝陵”村以此而得名。墓高8米,長80米,寬20米,封土完整,保存較好。
孝公(公元前642~前633)系桓公之子,名昭。

臨淄墓羣莊公墓

在敬仲鎮池柳村西。墓高5米左右,墓基正方形,邊長50米,墓上灌木葱籠。
莊公(公元前553~前548)系靈公之子,名光,為崔杼所殺。《左傳·魯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載:“崔氏側莊公於北郭”,即此。

臨淄墓羣康公墓

在齊陵鎮聶仙村西北,西依淄水。封土基本呈圓形,墓高13米,直徑近30米。
康公(公元前404~前379),宣公子,名貸,為姜齊最後一代國君。

臨淄墓羣杞梁墓

在臨淄城東郎家莊。1967年墓封土被整為平地,遺址尚存。
杞梁,名殖,春秋時齊大夫,莊公伐莒時陣亡。其妻迎柩而哭於城下,七日而城為之崩。後人以此附會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臨淄墓羣孔融墓

位於永流鄉范家村東。墓高12米,南北13米,東西18米。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後為曹操所忌,被誅。著有《孔北海集》。

臨淄墓羣蒯通墓

位於皇城鄉五路口莊東,墓高9米,南北32米,東西40米,封土保存完整。
蒯通,范陽(今河北省徐水北固城鎮)人,本名徹。因避武帝(劉徹)諱,追書曰通。楚漢時説士,有權變,武信君用其策,降燕、趙三十餘城。韓信用其計,遂取齊地,並勸信背劉邦自立。曹參為齊相,以為上賓。通嘗論戰國説士權變,亦自序其説,凡81首,號曰《雋永》。

臨淄墓羣景觀

登上齊故城宮城內的宮殿遺址——桓公台,向東北看去,不遠處有一座古墓,便是傳説的晏嬰墓,據史書記載: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嬰弗更,為誡曰:“吾生近市,死豈易吾志”。乃葬故宅。人名曰“清節裏”。 行至故城宮城東南,大路東側,就見一墓三冢,那便是晏嬰設計“二桃殺三士”故事中的三勇士之墓。傳説齊景公時,有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勇而無禮。相國晏嬰欲除之,向景公獻計三人食二桃。公孫捷稱南山打虎有功,田開疆説殺敵樹勳,各拿去一桃。古冶子道:“往昔隨主上過黃河,大黿銜走拉公車之馬,我逆流潛行九里,殺死大黿……我應該食桃。”説罷,拔劍在手,公孫捷、田開疆羞愧滿面,説:“我本領和功勞都不如人,竟搶桃子,不死不能算勇士!”便抽劍自刎,古冶子見此情景,後悔莫及,説:“我羞死同伴,獨活着算什麼勇士!”也拔劍自刎。三士葬於“蕩陰裏”。三國時,諸葛亮曾在這裏寫下了著名的《梁父吟》,詩曰: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裏,
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泵?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由齊都向東南眺望,約十五華里外的鼎足山上,有兩座高大的古冢,遠遠望去好似山上之山,那便是“二王冢”,是田齊第二代國君候剡和第三代國君桓公午之墓。自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氏為諸侯,至公元前二二一年齊被秦所滅,田齊八代統治為一百六十六年。除太公和之墓在今青州北二十里的普通店,第八代國君王建之墓在今河南省輝縣外,其他都葬於臨淄。
孔融墓
二王冢之西南,有四個東西並列的方基圓頂古冢,那便是田齊威、宣,湣、襄四王墳。齊威王,名因,是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三五六年開始理政,他以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鄒忌勸齊王納諫就是威王之事,他要“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理政三年,就曾以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為典型進行獎懲,對田野闢,民人富,重視農業生產、積極管理政事的即墨大夫,大加獎賞,“封之萬户”;而對田地荒蕪,人民凍餒,而又賄賂朝臣,以求美譽,弄虛作假的阿城大夫及狐羣狗黨處以烹刑(煮死),並昭示全國,使人人不敢飾非,各盡其誠。他還設立“稷下學宮”,廣開言路,使齊國大治,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宣王,名闢疆,威王之子,公元前三一九年任政,拜田嬰為相,整飭吏治,加強合縱同盟,國勢繼續上升,在位十九年卒。子湣王田地繼位,任政十七年。湣王子,名法章,公元前二八三年為君,在位十九年。
齊國國君之陵墓,多在齊陵鎮一帶,相傳齊孝、昭、惠、頃、靈五公墓就在孝陵村附近。齊莊公墓則在齊故城之北,史書有“齊人葬莊公幹北郭”的記載。
敬仲鎮白兔丘村南,有齊國公族大夫高傒墓。高傒,字白兔,諡號敬仲。白兔丘村與敬仲鎮之名,都是由高傒葬於此地而得名。
皇城鄉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安平邑,是田單的封地,安平城遺址之內還有齊相田單之墓。
田旺桐林周圍是畫邑,戰國王蠾之封地,在愚公山西,召口村南有齊烈士王蠾之墓。
城關尹家村南有齊景公時以法治軍,大破晉燕入侵之敵的司馬穰苴之墓;辛店以東有太公衣冠冢,是後人思其德,葬姜太公之衣冠於此。五路口村東有韓信的謀士蒯徹墓。終村南稷山下有終軍墓等。名人之墓數不勝數,無封士之大墓遍地皆是。
從姜齊第七代國君齊獻公呂山建都臨淄,到秦滅齊止,其間有許多明君、賢相與良將,對推動歷史的發展起過進步作用。很多史書記載了他們的事蹟,很多故事婦孺皆知,代代相傳。因此,到臨淄遊覽的人們,都要到他們墓前瞻仰。“古冢遺蹟懷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的詩句,就表達了後人的情懷。

臨淄墓羣考古

在臨淄故城內及故城周圍有一羣貴族墓葬,共計150餘座,墓葬年代為西周東周和漢代時期,墓主身份多為國君、公侯,如著名的太公衣冠冢、二王冢、四王冢、管仲墓、三士冢(歷史故事“二桃殺三士”之三勇士)。田單墓、西漢齊王墓等。墓羣內的墓冢,許多還存有高大的封土堆,像位於齊故城東南115公里的四王冢,封土方基圓頂,高達100米~120米,遠望戰國時田齊的四位國君,即威王、宣王、泯王、襄王,故有四王冢之名。其他各座墓冢封土堆大小不一,有的不足10米,狀若小丘,甚至有的已不見封土,大概為後代所夷平。
臨淄墓羣現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有少許被髮掘過的墓就地闢為遺址博物館,一方面供世人蔘觀,另一方面也利於文物的保護。如臨淄故城內今河崖頭村西建有殉馬坑陳列館。殉馬坑曾發掘過兩次:一次為1964年冬,在其北面清理了54米,出土馬骨架83具,此段即是今殉馬坑陳列館的內容。已發掘的只是整個殉馬坑的一小部分,據探測,殉馬坑呈“凹”字的曲尺形,分佈於一座大型墓葬的東、西、北三面(該墓編號為M5),全長21.5米,寬4.8米左右,估計坑內殉馬多達600匹以上。如此規模的殉馬,在考古發掘中十分罕見。此坑當是M5的殉葬坑,M5被破壞,遺物無存,但依墓室、殉馬坑規模及出土部分陶片判斷,M5墓主可能是春秋晚期在位長達58年之久且“好治宮室,聚狗馬”的齊國諸侯齊景公。另一遺址博物館為臨淄古車博物館,為1990年在齊陵鎮後李村發掘的大型車馬坑,坑內有大型戰車10輛、戰馬32匹及精美的車馬飾物。此坑也應是當時國君之陪葬坑。車、馬在當時是國勢強大的象徵,強國可稱作“千乘之國”、“萬乘之國”,此兩墓以規模如此龐大的車、馬隨葬,其排場之巨,為當時各國力所不能及。將它們陳示給世人,再現昔日齊國雄風,也是山東人民的一份驕傲。
其他發掘的大型墓有1971年在故城南發掘的郎家莊春秋晚期墓葬。此墓雖經盜掘多次,但仍出土了一批珍貴物品,如金帶鈎、水晶及漆木器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墓內有26個殉人陪葬,其中墓室內有5具屍骨明顯是殺殉的,另一方面7位殉人皆有小的墓壙,有的還有隨葬品,小墓主大概是大墓主人的隨身妾婢和奴役,東周之時,以往的殉人陋習已遭各國所唾棄,多以偶人代替,但在齊國殉人之風仍很盛,郎家莊墓殉人之多,為當時少見。臨淄墓羣中發掘的西漢大墓有臨淄大武窩託村齊王墓的5座陪葬坑,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多達12000餘件,其中多有珍品,如鎏金銀盤、鎏金銅燻爐等。
西周初年,封姜太公於齊之時,齊地還是“地瀉滷、人民寡”的待開發狀態。經太公整治之後,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又經管仲的治理,齊國成為一匡天下的春秋諸侯霸主。戰國之際,齊國力理不減,居七雄之一,一度與西方秦國兩分天下。到西漢初,漢高祖劉邦封庶長子劉肥於齊國,史稱齊臨淄“人眾殷富,巨於長安”。齊為當時第一諸侯大國。由此可見,齊地在西周至西漢時期,不僅政治、軍畫實力強大,而且人民富庶,臨淄墓羣正是這一時期的墓葬,從已發掘的墓葬規模、隨葬狀況和未發掘的墓冢封土便可窺見齊國盛極當時的一些影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