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池學書

鎖定
臨池學書(拼音:lín chí xué shū)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芝傳》。 [1] 
“臨池學書”的原義是相傳東漢張芝學習書法很勤,家中衣帛都被寫上字,然後再煮白;他在池邊學書法,池水都被染黑了;形容一個人在練習書法上非常用功,每日苦練,不知疲倦;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 [1-2] 
中文名
臨池學書
拼    音
lín chí xué shū
近義詞
手不釋卷孜孜不倦
注音字母
ㄌㄧㄣˊ ㄔˊ ㄒㄩㄝˊ ㄕㄨ
成語出處
《後漢書·張芝傳》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臨池學書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芝傳》:“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 [1] 

臨池學書成語故事

漢代弘農郡有一位名士想去拜見好友張芝。這時,天色將近黃昏,馬車繞過山腳,眼前出現一口大池塘,池水烏黑。池邊長着兩棵大樹,大樹之間牽着一條繩子,掛滿破布,在晚風中擺來擺去。破布下正坐着他的好友張芝,草地為席,石板為桌,正專心致志地奮筆疾書。 [2] 
名士悄悄地走近他的身旁,凝神觀看了片刻,只見或濃或淡的線條龍飛鳳舞,整幅作品意境深邃、無限精美。他情不自禁地大聲讚歎:“太好了。” [2] 
這一聲驚動了張芝,他轉過臉,見是好友,忙投筆起立,説:“你莫要誇獎嘛。我是用那池墨水換來這一紙的點線啊。” [2] 
名士看了看那樹間破布,才恍然大悟,原來張芝是用布帛代紙,寫滿字後就拿到池塘漂洗,曬乾再用。長年累月,那一大口清澈的池塘竟染成了黑色。張芝通過不懈努力,終於獲得“東漢草聖”的美名。 [2] 

臨池學書成語寓意

張芝學書,紙張緊缺,就在家中所用的衣帛上練,然後再煮熟染色,最後成了書法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刻苦勤學。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刻苦勤奮、專心致志,才能最終獲得成功,反之,則一事無成。 [3-4] 

臨池學書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臨池學書”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形容一個人在練習書法上非常用功,每日苦練,不知疲倦。 [2] 
  • 運用示例
宋·曾鞏《墨池記》:“(王)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此為其故跡,豈信然耶?” [2] 
宋·李呂《以油煙贈許尉因賦長篇》:“換鵝右軍肯輕示,五日京兆無人識。臨池學書水為墨,不救晉家清談厄。” [2] 
明·張岱《家傳》:“少不肯臨池學書,字醜拙,試有司輒不利。” [1] 

臨池學書成語辨析

臨池學書—手不釋卷—孜孜不倦
“手不釋卷”的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孜孜不倦”的意思是指勤奮努力,不知疲倦。“臨池學書”“手不釋卷“孜孜不倦”都有勤奮好學的意思。但是,“臨池學書”是具體的、很有形象感,側重於苦學勤練。“手不釋卷”是具體的,語義範圍很小,側重於對書卷的喜愛程度很深。“孜孜不倦”是非具體的、語義範圍很大,側重於學習的興趣很高。 [2] 
參考資料
  • 1.    臨池學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7-12-28]
  • 2.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勤奮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78-80
  • 3.    龐大嶽主編;羅文波等繪畫. 影響孩子一生的中華傳世名句300則[M]. 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6.09:163
  • 4.    墨人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3 精裝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