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膠澳總督府舊址

鎖定
德國膠澳總督府舊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觀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號。1897 年德國侵佔青島後,於1903年始建其總督府,1906年竣工,建築面積7132.3平方米,耗資85萬馬克。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的建築,採用十九世紀歐洲公共建築的對稱平面、四角和中間略為突出、中軸線非常明顯的特點。 整個建築為4層樓房,呈“凹”字形,屋頂用紅筒瓦覆蓋,坡度較大,圍以鐵欄杆,既美觀又作避雷之用。該樓建成後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 又稱“提督樓”。
中文名
膠澳總督府舊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沂水路11號
建築面積
7132.3 m²
耗    資
85萬馬克

膠澳總督府舊址建造過程

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初期,其主要財力、物力都用在軍事要塞和港口、鐵路、礦山建設上,其政權機關和軍營主要駐紮在清軍所留下的營房、官衙內。最早的霍國膠澳總督府就設置在今人民會堂一帶的原清軍章高元建築的總兵衙門內。1903年,青島的軍事要塞、港口、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陸續完成,德國殖民當局即開始對青島城市街區進行重點建設,相繼建成了總督府、總督官邸、警察廳、基督教堂、帝國法院等重要建築,其中尤以膠澳總督府大樓最為顯要,成為德國在中國的建築中的經典之作。
為了體現德國殖民統治者在青島的殖民地位和統治權力,殖民當局選擇了歐洲人居住區中心位置的觀海山(原名小北嶺山)南坡建設德國殖民當局在青島的最高權力機關——膠澳總督府。
外景
外景(2張)
膠澳總督府始建於1903年,由德國建築設計師馬立克設計。整個工程歷時三年,於1906年1月建成。大樓建築總面積7132.3平方米,共耗資85萬馬克,是德國殖民當局在青島眾多建築物中體積最大、造價最高的一處房屋。
大樓屬歐洲公共建築風格,石磚鋼木混合結構。建築平面呈“凹”字形,立面為橫三縱段對稱處理,蒙莎式紅瓦樓頂,整座大樓主牆體全部用巨大的花崗岩石塊建成。石料均採自青島本地出產的優質花崗岩,牢固堅實。樓房內牆是磚鋼木混毛結構,而以磚鋼為主。所用磚瓦系就地取材,利用當地原料燒製而成,現今中山路北端就是當年燒製磚瓦的地方,因此得名“大窯溝’’。整座大樓所用的花崗岩石料,全部由中國勞工從遠處石場用傳統手段採購搬運,大樓工程亦由中國工人用傳統工藝承建,其工藝水平之高,建築技術之嫺熟,深為德國建築師所稱道。而中國工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曾有十多人在繁重危險的工程中死亡。可以説,總督府的大樓也是中國人民的血汗與智慧的產物。

膠澳總督府舊址建築風格

膠澳總督府大樓主體高20米,共5層。一層為半地下室,二、三層為主辦公樓層,四、五層為輔助性辦公樓層。大樓人口處在樓體南面正中,為一高大寬敞的拱形石砌大門,門外有兩大花崗岩台階,共33級階梯,兩大台階之間築有汽車路。沿階而上,進人大門就是大樓的門廊,亦即大樓的二層樓道,大樓門廳寬敞高大,頂懸巨型吊燈,十分華麗氣派。大樓正中是一座典型德國風格的銅質扶手、花崗岩石階的寬敞樓梯,連接大門(二樓)與三樓。另在大樓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石砌樓梯連接一樓與五樓,在一樓樓道內側拐角處,各有小門通向內院。從二樓沿中央樓梯來到三樓,首先看到的就是三樓的會議大廳。大廳寬敞明亮,陳設典雅,為歷屆政權舉行重要會議的場所。1922年12月10日午前,也就是中國接收青島儀式前一小時,中日兩國交接代表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議就在這裏舉行。大樓二、三層是主要辦公區,辦公室內高大寬敞,光線明亮。窗外有寬敞的廊式陽台,有便門與外廊連通,人們在公務之暇可以到陽台散步健身,眺望大海。辦公室內裝飾有深色護牆板和木地板,裝飾典雅古樸。一樓、四樓與五樓為輔助性辦公樓層,辦公條件較主辦公樓層略為遜色,沒有陽台,窗户也較狹小,光線較暗。大樓內所有辦公室均在向陽一側,背陰處為內走廊、樓梯和衞生服務設施。

膠澳總督府舊址地理位置

膠澳總督府大樓背靠觀海山,面對青島灣,坐北朝南,背山面海,居高臨下。大樓前方闢建了一處正方形廣場花園,遍植喬灌花木。從廣場南側沿石階而下,便是寬敞的青島路。在青島路南端海濱,有一處向海中突出的半圓形花園,以前園內曾建有德國侵佔青島的標誌性建築——葉世克紀念碑,是為紀念在青島去世的膠澳總督葉世克而於1903年建造的一座歐洲風格的白塔式建築。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後,將其改為日本佔領青島紀念碑。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後,改為中國接收青島紀念碑。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後,改為大東亞聖戰紀念碑。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又將其改為山河重光紀念碑。一座小小的建築物被賦予瞭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青島市建築中實為少見。該紀念碑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拆除。
觀海山、總督府、青島路和葉世克碑,組成了一條完整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修築了觀海路、沂水路、德縣路、湖南路、廣西路太平路(上述路名均為今名)等街道,修建了一大批高級民宅、飯店和公共建築,最著名的有總督府南方向的膠澳高等法院、青島路西側的青島德國大飯店和青島路東側的德華銀行大樓、膠濟鐵路礦山公司等,形成了以總督府為中心的膠澳行政中心區。

膠澳總督府舊址歷史變遷

總督府建成後,成為德國殖民當局在青島的最高權力機關駐地。自1906年啓用,至德國殖民當局1914年戰敗投降,先後有汪然美隆、托爾柏爾、瓦爾德克等總督在此辦公。由於青島租借地的管轄權歸屬德國海軍部,因此歷任膠澳總督都是德國海軍將校擔任。膠澳總督除主管行政外,還兼任駐青島德軍最高指揮官並對山東鐵路公司、山東礦山公司、膠澳帝國法院等負有監督權,權力極大由此可見德國對青島這塊海外租借地的重視。1914年11月,侵佔青島的德軍戰敗投降,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日本天皇發佈命令,宣佈在青島實行軍事管制(軍政),成立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部,為青島最高統治機構,其司令部即設在原膠澳總督府。首任司令官為指揮攻佔青島的日本陸軍中將(後晉升大將)神尾光臣。其繼任者有大谷喜久藏、由比鄉衞等多名日軍將領。1917年,日本為達到長期佔領青島的目的,取消軍政署設立民政部,亦在原總督府大樓內辦公,仍歸守備軍司令管轄。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正式收回了青島主權。上午11時,中日代表在原總督府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中午12時,青島主權接收儀式在彥總督府大門前廣場正式舉行,中國代表王正廷、熊炳琦和日本代表由比光衞耄加了交接儀式,在現場數萬名市民和中外來賓的歡呼聲中,日本國旗頹然臀落,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徐徐升起,在總督府樓頂高高飄揚。淪陷於德、日殖民統治25年之久的青島終於回到祖國懷抱。總督府見證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設置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隸中央政府。首任督歲由山東省長熊炳琦兼任。後來人主大樓的膠澳督辦有高恩洪、王翰章(代理)、温樹德。1925年,奉系軍閥張宗昌奪取了山東地盤,7月,擅自將原本由中央直屬的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降格為膠澳商埠局,設置總辦,隸屬山東省公署,任其掖縣同鄉趙琪為總辦,大樓成為膠澳商埠局辦公地。在趙琪任職期間,日本曾在1927年和1928年兩次入侵山東,製造了“濟南慘案”,佔領山東達一年半之久,膠澳商埠局完全成了日本的傀儡。
1929年4月,總督府成為青島接收專員公署,同年7月成為青島特別市政府所在地。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總督府成為日偽政權之“青島特別市公署 ”、“青島特別市政府”。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再次將總督府作為青島市政府的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後,總督府成為青島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1994年6月5日,青島市人民政府東遷新址 [1]  , 這座大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雖然它已經不是市政府所在地了,但當地人還依然親切稱它為“老市政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