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膏,漢語一級字 [11]  [13]  ,讀作膏(gāo或gào ),本義指溶化的油脂,無角動物的油脂。 [1-6]  [12] 
中文名
拼    音
gāo,gào
部    首
高、月
五    筆
YPKE [3] 
倉    頡
YRBB [3] 
鄭    碼
SJJQ [3] 
筆    順
點、橫、豎、橫折、橫、點、橫鈎、豎、橫折、橫、豎、橫折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3142) [11] 
平水韻
下平四豪,去聲二十號 [14] 
總筆畫
10+4,4+10(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0022₇
統一碼
818F
造字法
形聲字
筆順編號
41251452512511
異體字
𥆕
注音字母
ㄍㄠ,ㄍㄠˋ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膏gāo
⒈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12] 
⒉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⒊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其他字義
膏gào
⒈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膏油。
⒉ 把毛筆蘸上墨汁在硯台邊上掭:膏筆。膏墨。 [5] 
基本詞義
◎ 膏 gāo
〈名〉
(1) (形聲。從肉,高聲。從肉,表示與肉體有關。本義:溶化的油脂,無角動物的油脂) [12] 
(2) 同本義 [fat;grease;oil]
膏,肥也。——《説文》。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釋者曰膏。
無角者膏。——《大戴禮記·易本命》
膏者,神之液也。——《春秋·玄命苞》
內熱溲膏。——《莊子·則陽》
膏之下。——《左傳·成公十年》。注:“心下為膏。”
雉膏不食。——《易·鼎》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詩·衞風·伯兮》
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三國志·周瑜傳》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韓愈《答李翊書》
(3) 又如:膏液(動植物體內或植物果實內的油脂);膏澤脂香(指油脂類的化妝品);膏髓(脂膏與骨髓);膏馥(膏脂的香味)
(4) 肥肉 [fat meat]
《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孟子·告子上》
(5) 又如:膏鮮(指魚肉一類食物);膏蟹(食用蟹的一種);膏肉(泛指脂肉)
(6) 特指油燈 [oil lamp]
養其根而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唐· 韓愈《答李翊書》
(7) 又如:膏明(燈火照明);膏映(謂燈光照射);膏晷(燈光與日影)
(8) 濃稠的糊狀物。引申為藥膏 [paste;cream;ointment]。如:軟膏;牙膏;藥膏;膏餳(飴糖)
(9) 指物之精華 [essence]。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華)
(10) 古代醫學稱心尖脂肪為“膏” [fat in the heart]
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左傳·成公十年》
(11) 又如:膏肓(指心靈深處。古代醫學稱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隔膜之間的隔膜為肓)
(12) 製成相當細長的而常常是圓柱形的化妝品 [stick]。如:潤膚膏;唇膏
詞性變化
◎ 膏 gāo
〈形〉
(1) 肥沃 [fertile]
膏壤二千里。——《史記·齊太公世家》
膏田滿野。——仲長統《昌言·理論》
(2) 又如:膏脈;膏土(肥沃的土壤);膏田(良田。肥沃的田);膏疇(肥沃的田地);膏壤(肥沃的土地) [12] 
(3) 甘美 [sweet]
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禮記·禮運》
(4) 又如:膏露(甘露);膏泉(甘泉);膏乳(比喻甜美的果汁與山泉)
(5) 另見 gào
常用詞組
膏劑、膏粱、膏血、膏藥、膏腴、膏澤、膏子
基本詞義
◎ 膏 gào
〈動〉
(1) 潤澤,滋潤 [moisten]。如:膏流(滋潤);膏潤(雨露滋潤草木。亦借喻對人的恩惠);膏唇拭舌(潤滑嘴唇,拭淨舌頭);膏澤(膏雨。滋潤作物的雨水)
(2) 在軸、軸承或機器轉動部分加潤滑油使潤滑 [lubricate]。如:膏沐(擦油洗頭);膏車(在車軸上塗油,使之潤滑)
(3) 以化妝用的膏塗抹 [paint]。如:膏面(以膏塗面,謂修飾面容)
(4) 把毛筆蘸上墨,在硯台邊上拖勻 [dip in(ink)]。如:膏墨
(5) 另見 gāo [12] 

古籍釋義

【未集下】【肉字部】膏 ·康熙筆畫:16 ·部外筆畫:10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𠀤音高。《説文》肥也。《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易·鼎卦》雉膏不食。《晉語》不能為膏,而祗離咎也。《注》膏,肥也。《又》夫膏𥹭之性,難正也。《注》膏,肉之肥者。《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注》狶膏,豬脂也。
又《博雅》人一月而膏。《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注》心下為膏。 [5] 
又《正韻》澤也。《博雅》膏,滑澤也。《易·屯卦》屯其膏。《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又唇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又甘也。《禮·禮運》天降膏露。《注》膏,猶甘也。
又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注》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五穀之滑者皆曰膏。《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注》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又《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𠀤音誥。潤也。《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釋文》膏,古報反。《禮·內則》脂膏以膏之。《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 [7] 
膏【卷四】【肉部】
也。從肉高聲。古勞切
説文解字注
(膏)肥也。按肥當作脂。脂字不廁於此者、許嚴人物之別。自胙篆巳下乃謂人所食者。膏謂人脂。在人者可假以名物。如無角者膏是也。脂專謂物。在物者不得假以名人也。從肉。高聲。古勞切。二部 [10]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gau1 go1 go2 [客英字典] gau1 [台灣四縣腔] gau1 go1 go2 [陸豐腔] go1 [沙頭角腔] gau1 [梅縣腔] gau1 go1 [寶安腔] gau1 [客語拼音字彙] gau1 go1
粵語:gou1 gou3 [5] 
潮州話:go1
贛語:gau1,膏藥
◎ 韓語:KO 고
越南語:cao [8-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