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膂,漢語二級字 [1]  讀作膂(lǚ),1、脊椎骨。《説文解字·呂部》:「呂,脊骨也。膂,篆文呂。」明·方孝孺〈指喻〉:「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2、比喻重要的地位。《書經·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晉·庾亮〈讓中書監表〉:「而使內處心膂,外總兵權,以此求治,未之聞也。」3、比喻居中的地點。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一○中·犍為士女》:「孝子隗通為母汲江膂水。」 [2]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YTEE
倉    頡
YVB
鄭    碼
SYRQ
字    級
二級(5788)
筆    畫
14
注    音
ㄌㄩˇ
異體字
筆順編號
41533135342511

現代釋義

lǚ 〈名〉
(1) (形聲。從肉,旅聲。本義:脊樑骨) 同本義 [backbone] [3] 
膂,篆文呂從肉,從旅。——《説文》
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書·君牙》
而使內處心膂,外總兵權。——《文選·庾亮讓中書令表》注引賈逵《國語》注:“膂,脊也。”
(2) 按:“膂”是後起字,為別於姓呂的“呂”和黃鐘大呂的“呂”。又如:膂烈(剛強) [4] 
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後漢書·董卓傳》
膂力出眾
膂:人體部位名。指脊柱兩旁的肌肉。約當解剖學骶棘肌分佈處。《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入循膂。”張介賓曰:“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

古籍釋義

廣韻》力舉切《集韻》《韻會》《正韻》兩舉切,𠀤音呂。《説文》脊骨也。象形。《博雅》膂,肉也。《書·君牙》作股肱心膂。
玉篇》古與呂同。

音韻方言

日語讀音 SEBONE CHIKARA NINAU韓語羅馬 LYE現代韓語 려
客家話 [海陸腔] li3 [梅縣腔] li3 [台灣四縣腔] li3 [客英字典] li3 [寶安腔] li3粵語 leoi5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