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腸:cháng ㄔㄤˊ。“腸”簡化為“腸”。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 [1]  。《説文解字》:“腸,大小腸也。從肉、昜聲 [2]  。”。旭日升起陽光普照的樣子是昜之範式。肉之傳道相受盛變化所出是腸之範式。
本義:人或動物內臟之一,呈長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養分,分“大腸”、“小腸”等部 [3]  。如:腸子腸衣肝腸寸斷羊腸小道腦滿腸肥 [4] 
中文名
拼    音
cháng
繁    體
部    首
字    碼
80A0
五    筆
enrt
倉    頡
bnsh
鄭    碼
qyod
筆    順
3511533
字    級
一級(0807)
平水韻
下平七陽

字形源流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腸”。
腸字字形演變 腸字字形演變

現代釋義

腸 cháng
〈名〉
(1) (形聲。從肉,昜( yáng)聲。本義:人和動物消化器官之一)
(2) 腸子或腸子製成的食品 [intestine]。如:小腸;肥腸;香腸
(3) 內心,情懷 [heart]。如:心腸(用心;存心);腸肚(心思);腸荒(心慌意亂)
常用詞組
1. 腸斷 chángduàn [Very grieved] 喻非常悲痛
2. 腸穿孔 chángchuānkǒng [Intestinal perforation] 許多腸道疾病的一個共同併發症,腸壁組織壞死、薄弱、破潰,腸內容外溢,可有劇烈腹痛、板狀腹、腹膜炎、休克等表現
3. 腸肥腦滿 chángféi-nǎomǎn [Idle rich with a fair round belly and a swelled head] 大腹便便、肥頭鼓腦的形象。也形容終日無所用心的庸夫。也叫腦滿腸肥隱藏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腸【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9畫
《唐韻》直良切《集韻》《韻會》《正韻》仲良切,音長。《説文》大小腸,藏府之二名也。《正字通》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小腸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白虎通》大腸,小腸,心肺府也。腸為心肺主,心為皮體主,故為兩府也。《詩·大雅》自有肺腸。《書·盤庚》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
釋名》暢也,言通暢胃氣也。
《博雅》詳也。
羊腸,太行山坂名。《戰國策》趙聞之起兵臨羊腸。《史記·趙世家》羊腸之西。《注》太行山坂通名。南屬懷州,北屬澤州。
無腸,國名。《山海經》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
馬腸,獸名。《山海經》讙舉之山,雒水出焉,其中多馬腸之物。《注》馬腸,人面虎身,音如嬰兒。
魚腸,劒名。見《三國蜀志》。
草名。《博雅》鹿腸,蔘也。《又》馬腸,亦草名,葉似桑。見《山海經·讙舉之出注》。
黃腸,槨名。《後漢·梁商傳》賜黃腸玉匣。《注》以栢木黃心為槨也。
《禮·儀志》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腸【卷四】【肉部】
大小腸也。從肉昜聲。直良切

説文解字注

(腸)大小腸也。白虎通曰。大腸小腸、心之府也。心者、主禮。禮者、有分理。腸之大小相承受也。腸為胃紀。胃為脾府。心為支體主。故有兩府。素問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按所引白虎通從顏氏急就篇注所引也。藏府古通偁。如周禮注五藏倂胃、旁光、大腸、小腸為九藏是也。從肉。昜聲。直良切。十部。

方言集匯

◎ 粵語:coeng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