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面虎身

鎖定
人面虎身,簡而言之就是人的面孔老虎的身體。是出現在各個神怪故事中的角色。我國有記載的人面虎身的怪獸是馬腹,記錄在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和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文名
人面虎身
出自典籍
山海經

人面虎身起源

人面虎身本相

西王母的一個本相是虎形, 也就是説, 月神與老虎有形神上的粘連, 這是中國遠古月亮崇拜最值得注意的特徵之一。(晚至南朝梁代詩人劉孝綽《望月有所思》句中仍有“金虎西南昃”的講法, 徑稱月亮為金虎, 是其觀念的遺痕。)
西王母的容貌, 《山海經》形容她“穴處”於崑崙之丘,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 “虎齒”、“善嘯” , 是一隻人面的白色的神虎。

人面虎身西王母

人面虎身
人面虎身(16張)
在動物世界中, 虎是會主動襲擊人並且吃人的少數肉食動物之一,商代青銅器有“虎食人”卣, 體現了虎的這一強者的威勢。 人死猶如入鬼門關, 轉入陰間地府, 人鬼殊域, 黑白兩道, 其間有一條生死鴻溝, 西王母“司天之五厲及五殘”, 正是操此權柄的凶神、死神。俚言“虎落平坡被犬欺”, 老虎是離不開山林的, 它靠山吃山, 因而有山大王之稱。山林是陰間鬼魅的大本營, 虎不僅食人, 它又是食鬼的。它的這一吃人鎮鬼的能力的聖化, 構築了它的山神神位, 而西王母作為掌握刑殺大權的月神, 與此神格重疊, 於是毫不奇怪, 山神之王者“母大蟲”白虎, 也就成為月神西王母的化身之一了。
中國早有四象或四靈的説法, 而把神虎安排在西方, 其歷史之邈遠, 從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蚌塑龍虎(公元前4510±135年)可知大概。在這個約距今六千五百年的墓壙中, 墓主人頭南腳北, 東側和西側分別由白色蚌殼擺塑的龍、虎。如此規整的安排, 決不會是巧合。它證實, 四象的東龍西虎觀念已經形成。

人面虎身虎與西

神虎之所以置於西首, 是與“月生於西”、月主西方及月掌生死等前述的古老信仰相關;虎同月的融合, 才能確定虎踞西方的神位。西水坡的蚌虎在墓主的西側, 説明虎已被認為是西方的主神, 這正是月神的神格, 它代表的是冥界的權威;同樣, 如果聯繫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月神徽記, 它們都銘刻在下葬的祭器和冥器上面, 同樣具有護身符及重生等祈願含義。這些墓葬中崇虎拜月的儀式是同那時先民的原始信仰的需求相契合的, 它們證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前後、遠在文字出現以前, 中國已存在着一個月亮崇拜的宗教神話系統。這樣看來, 中國的月神又不只在本書開篇文章所説的五千年的歷史。 按其邏輯的發展, 竊以為必先有月神崇拜, 才後有虎處西位, 後有四象, 後有二十八宿, 等等。
西方之位, 聖山之穴, 正是月神發威的世界。這就是為什麼與西王母同格異名異事的月神女媧, 古書説她籍貫為塗山氏, 嫘祖則為西陵氏, 過去總以為這是信口開河, 現在看來, 其間是有深意的, 所謂塗山者, 虎山也( 塗, 同菟, 是虎的古名及異寫), 所謂西陵者, 西山也, 都指的是月亮山。

人面虎身月神與虎的結合

月神和聖山在神話學上有着血緣相親之情, 這是世界現象, 猶太宗教神話中的西奈山就是一座月亮山, 便是例子。
但月神與虎的結合, 在世界上則不多見。不過換一個視角就會發覺, 古埃及金字塔旁的獅身人面像,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尊巨型的鎮墓獸, 同中國的鎮墓獸開明虎進行比較, 其間存在着許多令人驚異的一致性。
中國的鎮墓獸, 其鼻祖就是開明獸。《山海經·海內西經》説:“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 皆人面, 東向立崑崙上。”(九首應是九尾的變辭, 見同書《西次三經》)不消説, 它其實是月亮女神西王母的一個具體化身。
開明神獸人面虎身, 頭東尾西駐守在地獄之山兼通天之山(崑崙)的上面, 而古埃及獅身人面像, 也是頭東尾西以卧姿駐守在吉薩高原的法老墳墓並被古埃及神話視為通往天堂的塵界之門(金字塔)的邊上!雖然一是獅, 一是虎, 但都是四足猛獸, 按現代分類學, 皆屬貓科動物, 區別甚微。兩相對照,似乎巧合不足以説明結果了。

人面虎身圖騰兼始祖神

"天吳"這種人面虎身的怪獸作為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山海經》中的《海外東經》記載説:"朝陽之谷,神日'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個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
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 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
這個半人半臂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穫獵物時的模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虍"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天虞"。
"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於奔跑的特點相同。 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獸與人的結合,也可以看到從人到神的轉化。同時,我們也得到了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天吳"也是人,而且就是吳人的祖神。

人面虎身相關新聞

人面虎身重慶

綦江農民李慶生早在40年前就發現一塊刻有奇怪文字的石碑,因認為其“不祥”他將石碑藏在附近竹林裏。沒想到,今年5月份,他將奇碑挖出後又引來一個更令人驚奇的發現。這塊刻有奇怪文字的石碑,是在綦江縣趕水鎮麻柳灘麻溝路段發現的。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時年僅10多歲的李慶生在距離自家50米的竹林裏玩耍時發現石碑,由於祖輩對石碑比較忌諱,他沒有動過那石碑。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李慶生挖出石碑準備在上面刻字。看見碑上怪怪的文字符號,他總覺得這些文字可能很有價值,刻上東西太可惜了,於是又把石碑埋在竹林中。 [1] 
今年,一直想弄懂碑上奇怪文字的他,再次把石碑從竹林中挖出。
石碑 石碑
被挖出來的石碑也引起了曾芳煜老人的好奇,他曾在綦江縣文館所工作了50多年。7月中旬,曾老開始對石碑周邊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進行調查。在距石碑發現地400米外的40平方米石灘上,他發現了一組動物、人物、天體等圖案。
對12個形象各異的巖畫圖案進行了測量。居中的人頭虎身圖案直徑68釐米、長200釐米、高168釐米,人頭虎身的右側有一隻高27釐米的馬,人頭虎身下側還有麒麟,麒麟的後左側刻有日月圖和一條蛇。此外,在人頭虎身的右下側有兩個高82釐米、寬50釐米戴冠人像和戴冠頭像,巖畫圖案與宋代官人服飾相似。
8月8日,記者有幸看到了這塊奇碑,碑高90釐米、寬50釐米、厚10釐米,碑身上方還有5釐米的傾斜遮檐。石碑正面文字成螺旋型整齊排列,左右兩邊的文字較小,相互對稱;碑體正中的文字符號直徑有5釐米大小,很規則,分佈均勻。
這塊石碑引來眾人猜測。有人認為是“巴蜀圖語”,有人認為是“南平獠人”的文字“手心文”,也有人認為是巴人起源文字。但石碑上的文字是什麼意思,石灘上的巖畫圖案又是什麼意思,至今沒有任何專家能夠解讀。究竟是什麼年代,何人留下了這些文字圖案,現在也沒有定論。許多考古愛好者在曾芳煜老人的帶領下多次到石碑發現地進行考證,並對碑文上的文字符號進行研究,通過查閲無數的史料記載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人面虎身鶴峯

發現人面虎身石柱礎(2002年03月07日11:23 楚天都市報)
”荊楚在線消息(楚天都市報)日前,兩尊人面虎身石柱礎在鶴峯縣容美鎮平山村被發現,這種刻有土家族族神的石柱礎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
這兩尊石柱礎安放在容美土司遺址一户農家房前,每尊石柱礎長100釐米,高70釐米,寬30釐米,圖像栩栩如生,屬罕見的明末清初土家文化藝術珍品。(延傑子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