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脊柱脊髓傷

鎖定
脊柱脊髓損傷是骨科或脊柱外科常見病,多由於車禍、高處墜落、工傷、體育活動等造成脊柱骨折甚至脱位,不僅破壞脊柱穩定性,而且可能壓迫脊髓,造成神經損傷。脊柱脊髓損傷多傷情嚴重複雜,常合併胸、腹及盆腔臟器傷,處理上難度大,常出現嚴重的的併發症,不僅可危及生命,且常出現截癱,預後差。近年隨着老齡化,輕微外傷導致的骨質疏鬆性脊柱壓縮骨折也越來越受重視,該類損傷通常預後好,但需同時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
中醫病名
脊柱脊髓傷
就診科室
骨科
常見發病部位
脊柱
常見病因
車禍、高處墜落、工傷、體育活動等導致
常見症狀
脊柱骨折後疼痛,活動障礙,不能站立;合併脊髓傷時受傷平面以下有弛緩性癱瘓,感覺喪失及大小便不能控制

脊柱脊髓傷病因

大多由於車禍、高處墜落、工傷、體育活動等造成脊柱骨折甚至脱位,不僅破壞脊柱的穩定性,而且可能壓迫脊髓,造成神經損傷。

脊柱脊髓傷臨牀表現

1.脊柱骨折
(1)外傷史 有嚴重外傷史,如高空墜落,重物打擊頭頸、肩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若為老年骨質疏鬆性脊柱壓縮骨折則一般外傷輕微,有時甚至無明顯外傷史。
(2)骨折症狀 患者受傷局部疼痛,活動障礙,不能站立,翻身困難。骨折局部有壓痛或扣擊痛,有時可見局部腫脹、皮下淤血、後突畸形。
(3)內臟合併傷 需注意有無合併胸、腹及盆腔臟器傷,多發傷易出現休克,危及生命。單純胸腰椎骨折也可引起腹脹、腹痛等症狀,需與腹腔臟器損傷相鑑別。
2.合併脊髓損傷
(1)脊髓休克期 脊髓受到創傷時可發生感覺、運動、反射和自主神經功能的暫時性抑制,稱為脊髓休克。脊髓休克期間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弛緩性癱瘓,有感覺喪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2~4周後可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徵。
(2)脊髓休克期後表現 ①脊髓完全性損傷,損傷平面以下完全癱瘓,深淺感覺完全喪失,肌力0級。②脊髓不全性損傷,表現為不完全性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3)遲發性脊髓損傷 傷後早期無神經症狀,經過幾個月或幾年,逐漸出現脊髓受累,甚至癱瘓。遲發性損傷原因很多,常見為椎間盤突出造成脊髓受壓,脊柱不穩、成角、移位致脊髓磨損,脊柱骨折後過多骨痂向椎管內生長壓迫脊髓等。

脊柱脊髓傷檢查

1.神經系統檢查
神經系統檢查應注意區別脊髓休克、脊髓不全損傷與脊髓完全性損傷。對馬尾神經損傷者,應注意檢查會陰部感覺和肛門反射。
2.影像檢查
除常規脊柱正側位X片外,應再行CT檢查,這有利於判定移位骨折塊侵犯椎管程度和發現突入椎管的骨塊或椎間盤。如條件允許最好作MRI檢查,對判定脊髓損傷狀況極有價值,它可顯示脊髓損傷早期的水腫、出血,並可顯示脊髓損傷的各種病理變化。
3.誘發電位檢查
脊髓損傷者有條件時應行誘發電位檢查,對判定脊髓損傷程度有一定幫助。

脊柱脊髓傷診斷

在全面收集外傷史、症狀和體徵所見的前提下,加以綜合分析判斷,對大多數病例不難取得正確診斷。頸胸段脊柱脊髓損傷根據其臨牀特點、影像學表現可確定診斷。對某些臨牀診斷確有困難者,可藉助於CT、MRI、CT加脊髓造影、CTM等影像學檢查手段。

脊柱脊髓傷併發症

壓瘡、泌尿系感染、胃腸功能紊亂、頸髓損傷等。

脊柱脊髓傷治療

1.急救和搬運
急救和搬運不當可使脊髓損傷加重。不能用軟擔架,要用木板搬運,要使骨盆、肢體整體軸性滾動移至木板上。防止軀幹扭轉或屈曲,禁用樓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腿的方法。對頸椎損傷者,要托住頭部並沿縱軸略加牽引與軀幹一致滾動。搬動中要觀察呼吸道有否阻塞並及時排除,檢查呼吸、心率和血壓等變化,如有異常需及時處理。
2.一般治療原則
(1)保守治療 對於不伴神經損傷的脊柱穩定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療,外用矯形支具固定4~8周,然後進行康復訓練。
(2)手術指徵 對於不穩定的脊柱骨折脱位,尤其是伴有神經損傷時,以有利於脊髓損傷恢復和防治併發症為着眼點,多采用手術治療。
(3)脊髓損傷治療原則 ①有脊髓受壓者應通過手術解除壓迫;②有脊髓休克而無壓迫徵象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密切觀察;③脊髓完全性橫斷傷不宜行減壓術,但對不穩定骨折可行內固定術,以利護理;④損傷早期可行藥物治療,可用甲基強的松龍、地塞米松、速尿、甘露醇、神經節苷脂等;⑤預防各種併發症,特別注意預防呼吸道和尿道感染、褥瘡及深靜脈血栓形成;⑥頸髓損傷者應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⑦高壓氧治療,全身支持療法。
3.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原則 儘量恢復損傷脊髓功能,增加可逆脊髓損傷的恢復;重建脊柱穩定性,為神經恢復提供理想環境,阻止損傷進行性加重;預防併發症,降低病死率。
(2)後路手術 後路手術在胸腰椎相對前路創傷小、出血少、操作容易,早期後路器械固定復位,可間接椎管減壓。現在後路短節段固定技術已相當成熟,而對於輕中度不穩定骨折,經傷椎單節段固定也取得了滿意療效,其對鄰近節段影響小、更符合微創理念。隨着後路椎弓根側前方減壓方法的不斷改進,減壓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同時行後外側甚至經椎間孔的椎間融合,後路減壓植骨融合與前路減壓植骨融合的臨牀效果已無顯著差異。因此,只要適應證選擇恰當,後路減壓內固定仍不失為胸腰椎骨折手術的首選方法。
(3)前路手術 前路手術優點是可在直視下充分進行椎管前側減壓,同時矯正畸形和固定融合,但胸腰椎前路手術創傷大、出血多,因此,必須嚴格掌握胸腰椎前路手術的適應證。目前認為前路手術適應證為:脊髓損傷後有前脊髓損傷綜合徵者;後路手術後,前方致壓物仍殘存受壓者;前方致壓的不全癱患者。
(4)前後路手術入路選擇 在前後路選擇上胸腰段骨折手術的爭議更為突出。總體來説,不完全神經功能損傷且影像學檢查證實壓迫來自椎管前方者,通常需要前路減壓;有後方韌帶複合體破壞者,通常需要後路手術;兩種損傷均存在者通常需要前後路聯合。
(5)椎體成形術 隨着微創手術的發展,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VP)和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後凸成形術(PKP)被廣泛應用於臨牀,用來治療具有疼痛症狀的原發或繼發性的骨質疏鬆性脊柱壓縮骨折。該手術療效顯著的同時應注意防止骨水泥滲漏等併發症。

脊柱脊髓傷康復

早期正確的指導和幫助截癱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進行心理康復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鍛鍊,使之儘快地適應出院後生活及工作。內容包括:終身健康自我管理,如尿路管理、防止合併症的管理;功能訓練,包括生活自理;職業訓練,使之能自食其力,對社會作出貢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