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胸甲

(身體上部護具)

鎖定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護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
而中國古代胸甲,皆由甲片編綴而成。按照甲片不同可分為,鎖子甲和柳葉扎甲。
中文名
胸甲
目    的
抵擋鋭器對人體的傷害
分    類
防具
起    源
希臘軍隊
弱    點
面對鈍器、穿甲箭和火器會失效
存在時期
冷兵器時代

胸甲青銅胸甲

這種胸甲最早見於希臘軍隊,出現時間比亞麻胸甲要早。這種胸甲十分沉重且不便着用,在亞麻胸甲出現後便被逐漸取代。

胸甲亞麻胸甲

(希臘語:λινοθώραξ,英語:linothorax )是一種古希臘的上身裝甲,大概由青銅亞麻皮革製成。使用這種裝甲的國家還包括從邁錫尼時代希臘化時代之間的其他國家。最早的可考證記錄來自荷馬所著的《伊利亞特》,一個名叫“Ajax the lesser ”的希臘英雄就穿着這種裝甲。因此,在雅典底比斯斯巴達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出現之前好幾個世紀,荷馬已經瞭解了這種裝甲。但是這種裝甲的使用範圍還不能完全確定。然而,通過亞歷山大大帝使用這種裝甲的記載,我們可以猜測到亞麻胸甲可能用作希臘重裝步兵的青銅胸甲的替代品。
關於裝甲構成的詳細信息,荷馬和其他作者僅提供了很少的資料。亞麻胸甲包括兩塊或兩塊以上的中空金屬板(青銅),叫做thorax,用來覆蓋胸部和背部。腰部有皮革或者毛布包裹,上面覆蓋着一層金屬防護裝置,叫做mitra。又有一些金屬板或者金屬薄片用來覆蓋上身的各個部位,叫做pteryges。一個用皮革和金屬板執着的腰帶用來纏在腰間,叫做zoster。
亞麻胸甲的製作過程還不得而知,因為還沒有發現來自裝甲的實物。一件貌似亞麻胸甲的裝甲在Vergina的一個墳墓被發現。這件裝甲很可能用來參加某種儀式,因為它是由鐵片構成,還鑲嵌着黃金。它很可能是一件亞麻胸甲的鑌鐵複製品。
關於亞麻胸甲的製作材料,至今還存在很大爭議。最普遍的理論認為,它的構成包括經亞麻紡織物,這些紡織物可能通過捶打或者絎縫被製成層狀結構。裝甲很可能具有12到20層。有些人也聲稱它由皮革所之制,或是其他材料和亞麻都有,可是幾乎沒有證據支持這種觀點。有人也表示,裝甲的層狀結構可能使用膠水粘合起來,膠水提取自動物或植物。雖然粘合的非常結實,但是也要注意被雨水或者汗水的侵蝕。

胸甲鐵質胸甲

胸甲與頭盔 胸甲與頭盔
鈑金鐵製胸甲在15世紀後期隨着軋製金屬板的技術的問世而出現,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繫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銅,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胸甲被廣泛配備於歐洲各國的騎兵當中,不同國家有不同胸甲樣式,但在十八世紀後期趨於統一。在俄國軍隊中,胸甲於1731年正式裝備重騎兵,且歷經短時停用。
弱點
火器的出現令冷兵器逐漸走出了歷史舞台之前,胸甲作為防具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鋭器對人體的傷害,但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面對專門用來針對各種護甲的穿甲箭和鈍器還是會失效。

胸甲中式胸甲

胸甲歷史發展

胸甲作為鎧甲部位的大件,其發展歷史與甲冑同出一轍。鎧甲發展史上,由於保護胸部腹部人體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最先出現的便是胸甲。原始防護裝通常選用獸皮製、藤皮合制還有就是麻織類甲冑。 [1] 
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前部)。
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前部) 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前部)
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後部)。
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後部) 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後部)
原始的胸甲雖然簡陋,但是那也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環境,而到了夏商周時期,《周禮.考工記》記載了當時皮甲製作的工藝規範,其中提到,“犀甲,七屬,壽百年;兕(雌犀牛)甲,六屬,壽二百年;合用,無屬,壽三百年”。湖北江陵出土了一領戰國楚木胎皮甲,木塊與皮甲相結合,甲塊正好五列,是五屬的結構。 [1] 
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深深的影響着甲冑胸甲的發展。扎甲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扎甲由表面塗漆的皮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 [1] 
胸甲 胸甲
秦代時期,鎧甲種類多種多餘樣。
身甲狹長,下襬尖角狀,胸部以下嵌綴細甲,胸甲部位看不到甲片,但這要害處絕不會沒有防護,有可能是與胸齊寬的大塊皮質合甲,甚至有可能是狀似後世明光胸甲的金屬鎧片。此甲造型華麗高貴,甲邊均有花紋美飾,甲片細密,無疑是高級將領用甲。 [1] 
胸甲 胸甲
石質鎧甲,整個鎧甲都是包括胸甲都是由一片一片石質甲片編綴而成。 [1] 
石質鎧甲 石質鎧甲
漢代開始,鐵器大量出現。有關甲冑最多的稱謂是“玄甲”。 [1] 
西漢玄甲考古復原圖
從中可見玄甲扎甲堅固成龜殼樣,玄(武)甲應是由形象得名。 [1] 
西漢玄甲考古復原圖 西漢玄甲考古復原圖
根據廣州南越王墓出土鐵甲殘物復原甲。 [1]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鐵甲殘物復原甲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鐵甲殘物復原甲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甲冑重大而徹底的變革期。可以看來這個是時期的胸甲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1] 
南北朝是鎧甲兵器大發展的時期,“明光鎧”被大量普及,迅速顛覆了秦漢鎧甲的傳統。 [1] 
明光鎧就是胸甲有兩塊以鋼板製成的巨大的圓形胸甲,打磨的像鏡子。帶有濃厚的異域風格,其鼻祖是一種古代希臘、黑海、地中海地區普遍使用的胸甲形式。 [1] 
明光鎧 明光鎧
這是唐天王的甲冑,可以看到明光胸甲是怎樣像大陸漂移一樣與腹甲的分離與組合,但二胸鏡一腹鏡的模式一直存在此後中國鎧甲設計理念中。由此可見中國明光胸甲與古希臘地中海式三圓鏡胸甲的傳承關係。 [1] 
唐天王胸甲 唐天王胸甲
唐天王胸甲
西魏壁畫,天王身着開胸明光甲。
除了常見的盤子式樣的明光鎧,還有一種坎肩式左右開胸甲。 [1] 
西魏壁畫,天王身着開胸明光甲 西魏壁畫,天王身着開胸明光甲
另外,中國鎧甲史上一項重大引進——連環鎖子甲,由一個一個的圓形鎖子構成的胸甲及甲冑 [1] 
環鎖子甲 環鎖子甲
隋唐之後,胸甲與甲冑的樣式開始像中國古代經典的宋代鎧甲靠攏。大大注重胸甲的裝飾性,不僅在披膊中加入了肩吞還在胸甲上加了腹吞。這些裝飾都是通過吸取國外的樣式而來,漸漸演化成中國特有的文化色彩。 [1] 
唐鎧甲結構類型
唐鎧甲結構類型 唐鎧甲結構類型
是比較常見的類型:兩個胸甲被腹甲包裹,構成一個整體身甲結構。 [1] 
胸甲 胸甲
二胸甲與腹甲間墊襯一層護甲,增加防護力。
唐式胸甲種類繁多,造型迥異。而到了晚唐時期,甲冑也由浮華轉向軍事本旨,突出軍事功用,至宋代時期,中國經典胸甲甲冑樣式基本成型。 [1] 
黃金鎖子甲胸甲。 [2] 
黃金鎖子甲胸甲 黃金鎖子甲胸甲 [2]
[2] 
步人甲“鐵浮屠”胸甲。 [2] 
步人甲“鐵浮屠”胸甲 步人甲“鐵浮屠”胸甲 [2]
[2] 
黑金柳葉扎甲胸甲。 [2] 
黑金柳葉扎甲胸甲 黑金柳葉扎甲胸甲 [2]
[2] 

胸甲製作工藝

整個胸甲的組成部分有內襯、胸甲、背甲組成,內襯由皮革製成,而背甲跟胸甲由一片一片的甲片編綴而成,而甲片的不同,胸甲的製作方法也不同。中國的胸甲大多是由甲片編綴的而不像歐州地區的胸甲是整片鐵鍛造而成,中國胸甲大體上可分為烏錘甲和鎖子甲。
鎖子甲編綴 [2] 
鎖子甲編綴 鎖子甲編綴 [2]
[2] 
烏錘甲編綴 [2] 
烏錘甲編綴 烏錘甲編綴 [2]
[2] 
胸甲的工藝涉及到,鑄造、鍛打、裁剪、制皮、編繩等。上手難度高,工藝複雜加上文獻缺失等問題,所以還原中國宋代的鎧甲還是有一定難度。 [2] 
胸甲 胸甲 [2]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