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胭脂蘭

鎖定
胭脂蘭花色呈現為蘭紫色。莖杆粗園,直立 穗狀花序平中長,小花梗稍短,杯狀花萼稍小,密生於花序上。 抽花整齊,產量高,抗性強。
中文學名
胭脂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亞    綱
百合亞綱
天門冬目
蘭科
胭脂蘭

胭脂蘭胭脂蘭 花

花呈蘭紫色
莖杆粗園,直立穗狀花序平,中長,小花梗稍短,杯狀花萼稍小,密生於花序上。
抽花整齊,產量高,抗性強。

胭脂蘭化妝品 胭脂蘭

品牌簡介
1968年,法國ROUGE·ORCHID生物研究中心由享譽國際的護膚專家DO·ROUGE博士創建於法國巴黎,致力於多年美容護膚品的研究,法國ROUGE·ORCHID生物研究中心的創新科技生化超分子包合技術在化妝品領域的突破性應用,使得在純植物性護膚品裏成功的溶入香薰精油成份現實,從根本上解決了外部營養難以進入深層細胞的世紀難題,開創了護膚品開發與生產的新紀元,因此順利的推出了完美卓越的國際品牌——法國“胭脂蘭”。“胭脂蘭”創新科技的個性化呵護,通過香薰精油的超強滲透力來攜帶純植物性護膚品的有效成分讓護理更精確,更全面,效果更明顯,更卓著,更讓東方都市麗人的美麗定格在與“胭脂蘭”相約的那一刻。 美麗應該是自由自在簡單而有情趣的,她包含了毫無掩飾的純情自信,熱衷於大自然親近並盡情呼吸和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美麗,以及更注重生活質量的細節......如果你有幸看到一朵六重花瓣的胭脂蘭,就會獲得幸福女神的眷佑,胭脂蘭可以讓高品位愛生活的人生流光溢出彩!

胭脂蘭相關

中國是世界上蘭科植物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且全科植物均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之列.本研究在確立中國野生蘭科植物物種名錄和建立物種地理分佈數據庫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物種多樣性及其地理分佈特徵的研究.據統計,中國野生蘭科植物共計187屬1447種,包括特有種601種,生活型以地生蘭和附生蘭為主 [1]  。中國野生蘭科植物集中分佈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和台灣,尤以喜馬拉雅山脈東段、橫斷山脈地區、西雙版納地區,滇東-桂西山地、台灣東部山地、海南島南部、黔桂交界山區、鄂西渝東山地、秦嶺伏牛山一帶最為豐富,同時蘭科植物在這些地區的區系分化率也非常高.相對地,特有蘭科植物的分佈呈現出與所有蘭科植物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特別是靠近西南國界的地區差異最為顯著,分析得到蘭科特有比例較高的地區在全國範圍內呈現出離散的分佈格局,且許多物種豐富度較低的區域特有種的比例卻非常高.最後,採用篩除算法鑑別得到中國野生蘭科植物分佈的18個熱點縣,這些熱點地區共代表了75%的蘭科植物,並且絕大多數與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重疊.本研究旨在為我國野生蘭科植物的優先保護提供重要依據 [1] 
作者通過對中國543個自然保護區內蘭科植物數據的分析,對我國1,334種蘭科植物的就地保護狀況進行了逐一評價 [2]  。我們根據有記錄分佈保護區的數量,通過專家諮詢的方式,將蘭科植物就地保護水平劃分為"有效保護"、"較好保護"、"一般保護"、"較少保護"、"保護狀況不明"和"未予評價"6個等級。結果發現:有676種蘭科植物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就地保護,佔所評價蘭科植物總數的51.9%;但有626種蘭科植物保護狀況不明,尚未受到就地保護,佔總數的46.9% [2]  。另外有32種僅分佈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本研究中未予評價,約佔總數的2.4%。根據評價結果,就蘭科植物就地保護中存在的基礎調查不足、受關注程度低、受保護率低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提出5條有針對性的建議對策:(1)加強蘭科植物的調查監測;(2)提高蘭科植物的保護級別與受關注程度;(3)進一步完善蘭科自然保護區建設;(4)規範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5)定期評價我國蘭科植物保護成效 [2] 
蘭科是被子植物中的大科之一,全球約有6個亞科725屬,近25000~30000種,其中中國約有蘭科植物194屬,1388種。蘭科植物形態和習性變異多樣,花部結構高度特化,是進化程度最高的類羣之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觀賞價值和藥用保健價值。蘭科植物對自身所處的生態系統的變化非常敏感,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人們無節制的野外採集和開荒佔地等活動導致蘭科植物的生境遭受破壞,棲息地逐漸喪失;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極端氣候也對蘭科植物生長造成嚴重影響 [3]  。在雙重因素的干擾下,越來越多的蘭科植物因野生種羣規模鋭減而處於瀕危狀態,亟需採取有效的保育措施。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保護區是國內首個以蘭科植物為保護對象和命名的保護區,區內蘭科植物物種組成多樣、類型豐富、分佈集中和種羣規模巨大,被譽為“全球蘭科植物熱點”,是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保護區的成立,對於當地蘭科植物的保育和保護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然而,作為國內唯一個以蘭科植物為保護對象和命名的保護區,區內是否還有大量野生蘭科植物尚未被發現和記錄,沒有得到相應的保護?雅長保護區蘭科植物資源組成結構、特點,以及影響該保護區蘭科植物資源的因素有哪些?在種羣延續中,蘭科植物與傳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影響傳粉效率的因素是什麼?為此,作者於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該保護區內開展了為期2年的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儘可能全面地收集區內野生蘭科植物材料,梳理該地區蘭科植物資源系統,並對區內蘭科植物進行瀕危評價,對當地人們經濟活動對蘭科植物的干擾進行分析評價;同時,因保護工作的需要,在該地區選擇琴唇萬代蘭無葉美冠蘭為研究對象,開展傳粉生態學觀測研究 [3]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保護區內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組成豐富多樣。查明雅長保護區內共分佈野生蘭科植物49屬135種;發現蘭科植物新種1個——雅長玉鳳花Habenaria yachangensisZ.B.Zhang&W.Guo,廣西壯族自治區蘭科植物新記錄種2個,分別為無距蝦脊蘭Calanthe tsoongiana T.Tang et F.T.Wang和沼蘭Malaxis monophyllos(L.)Sw.,其它15個雅長保護區蘭科植物新記錄種。2.除組成成分豐富多樣外,雅長保護區內野生蘭科植物資源還具有生活類型齊全、分佈類型豐富等特點。保護區內的野生蘭科植物,主要有地生、腐生和附生(半附生和藤本)3種類型,涵蓋了所有蘭科植物生活型種類。保護區內蘭科植物地理成分複雜多樣,帶有明顯的熱帶成分;並且較多類羣在該區域存在一定的分化。3.雅長保護區蘭科植物種羣規模大、分佈集中且有規律。保護區內的蘭科植物種羣規模巨大,個別物種(帶葉兜蘭)單個密集分佈區面積達3hm2以上,蔚為壯觀。在水平分佈上,保護區內蘭科植物呈集羣分佈與零星分佈2種狀態,其中,集羣分佈又可分為單物種集羣分佈和多物種混合集羣分佈,多物種混合集羣分佈通常具有穩定的物種構成;在保護區內,蘭科植物在800m-1200m的海拔範圍內分佈密集、種類豐富,而在<800m和>1200m的海拔範圍內,蘭科植物數量較少,且大多呈零星分佈狀態。4.雅長保護區有7個物種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其中處於易危(VU)等級的有3種,處於瀕危等級的有3種;處於極危等級的有1種。除了新發布的種以外,雅長保護區幾乎所有的蘭科植物都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其中瀕危等級的24種,極危8種,近危等級的50種,易危等級的44種,僅3種處於無危狀態,另外6種未評價。當地人經濟活動中的採集、佔地開荒和盜伐林木是造成雅長保護區蘭科植物資源受到破壞的主要原因。 [3]  5.琴唇萬代蘭傳粉生態學研究。琴唇萬代蘭花朵自交高度親和,但其傳粉過程依賴於傳粉昆蟲;赤足木蜂Xylocopa rufipes和牯嶺熊蜂Bombus kulingensis都是琴唇萬代蘭的有效傳粉昆蟲,其中赤足木蜂為主要傳粉昆蟲;2種傳粉昆蟲的訪花行為主要集中在2個階段:68%發生在10:00-12:30,16%發生在13:30-14:30;傳粉昆蟲與花朵唇瓣在功能形態尺寸上的高度匹配而產生的相互力學作用為有效傳粉提供動力支持。周邊與琴唇萬代蘭同期開花的植物有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ill和中國旌節花Stachyurus chinensis,闊葉十大功勞花朵為明亮的黃色,與琴唇萬代蘭花朵上斑塊的顏色相近。琴唇萬代蘭花朵通過揮發芳香性氣味和利用花朵上黃色斑塊等功能形態特徵來欺騙傳粉昆蟲進入花中覓食,實現有效傳粉的目的,為食源性欺騙傳粉機制。6.無葉美冠蘭傳粉生態學研究。無葉美冠蘭花朵具備高度自交親和能力,但不存在自動自花授粉機制,必須依賴外部傳粉媒介把花粉送到柱頭,實現有效傳粉率;綵帶蜂Nomia viridicinctula Cockerell是無葉美冠蘭唯一有效傳粉昆蟲;傳粉昆蟲與花朵在與傳粉功能相關的關鍵性狀在形態上良好擬合;綠綵帶蜂的訪花活動主要發生在3個階段:8.6%發生在9:00-11:30,80.2%發生在11:30-14:00,11.2%發生在14:00-15:30;花朵在中午強烈的陽光直射下揮發出香甜的氣味。無葉美冠蘭花朵主要通過揮發極具誘惑力的香甜氣味和唇瓣上黃色的蜜導來誘導綠綵帶蜂進入花朵中覓食,傳粉昆蟲與花朵在與傳粉功能相關的關鍵性狀在形態上良好擬合促成有效傳粉,綠綵帶蜂在整個傳粉過程沒有獲得報酬,是食源性欺騙傳粉機制 [3] 
所有野生蘭科植物均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之列,但是對於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蘭科植物的資源狀況仍不清楚 [4]  。為此,作者於2004-2009年對保護區內蘭科植物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查閲了國內主要標本館館藏的保護區標本並參考文獻記錄,發現保護區有蘭科植物49屬121種,其中地生蘭75種,附生蘭40種,腐生蘭6種,主要集中在石豆蘭屬(Bulbophyllum)(10種)、蝦脊蘭屬(Calanthe)(10種)、斑葉蘭屬(Goodyera)(10種)、羊耳蒜屬(Liparis)(8種)、玉鳳花屬(Habenaria)(7種)、蘭屬(Cymbidium)(6種)等。其中只有少數種類在保護區內廣泛分佈,大多數種類均零星分佈,數量稀少。區系分析顯示,屬的區系以熱帶性質為主,而種的區系則以温帶成分更為明顯,説明保護區的區系成分比較複雜,熱帶亞洲成分和東亞特別是中國-日本分佈類型在保護區發生了強烈的融合,具有明顯的亞熱帶特徵,並與中國台灣植物區系有密切關係。此外,針對保護區內蘭科植物的保護現狀,作者呼籲有關部門對電站工程進行合理規劃,並建立相關的法規政策,加強對保護區內蘭科植物非法採集買賣的管制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