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必亮

鎖定
胡必亮(1961年9月—2024年4月17日),出生於湖北漢川, [125]  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理事 [1]  ,《新興市場經濟國際學刊》(Glob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主編 [2] 北京師範大學第一屆“最受研究生歡迎的十佳教師” [3]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高管培訓中心2013年度“優秀教學獎”獲得者 [4] 
2024年4月17日,胡必亮因突發疾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124] 
中文名
胡必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逝世日期
2024年4月17日
畢業院校
中南財經
亞洲理工
德國維滕
畢業院校
哈佛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1994年度第六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1997年度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006年度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學獎
2008年度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
出生地
湖北漢川
代表作品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性    別

胡必亮人物生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學士,亞洲理工學院-德國多特蒙德大學聯合理學碩士,德國維藤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
曾任美國東西方中心研究實習員、亞洲理工學院研究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 [125]  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學家,法國興業證劵亞洲公司副總裁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和該公司駐北京首席代表,美國DoubleBridge Technologies Inc.聯合創始人兼財務總監,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長、院長。
代表作獲1994年度和2006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5]  (第六屆和第十二屆)以及1997年度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6]  ,2008年與譚崇台、吳敬璉、劉遵義、蔡昉、姚洋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 [7] 
2024年4月17日,胡必亮因突發疾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124] 

胡必亮研究領域

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城鎮化、農村發展 [8] 

胡必亮代表文章

1、胡必亮、李昊澤:《中國與經濟全球化》,《國外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9] 
2、胡必亮:《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驗及其世界意義》,《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年4月 [10] 
3、胡必亮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綜合測度與發展前景》,《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 [11] 
4、胡必亮:《“一帶一路”五週年:實踐與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33卷第9期 [12] 
5、胡必亮:《“一帶一路”建設與新時代區域發展前景》,《南海學刊》2018年第9期 [13] 
6、胡必亮等:《科勒德克對全球化政治經濟學的貢獻》,《經濟學動態》2018年第6期 [14] 
7、胡必亮:“一帶一路”與中國的全球治理觀,《中國發展觀察》2018年第2期 [15] 
8、胡必亮:《“一帶一路”:倡議 實施 前景》,《中國人口科學》2018年第1期 [16] 
9、胡必亮、潘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綜合發展水平測算、排序與評估總報告》,《經濟研究參考》2017年第15期 [17] 
10、胡必亮、馬悦:《非洲糧食安全與中非農業合作商機研究》,《中州學刊》2017年第9期 [18] 
11、胡必亮:《“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化轉型》,《光明日報》2017年5月13日 [19] 
12、胡必亮等:《全球經濟格局新變化與中國應對新策略》,《經濟學動態》2015年第3期 [20] 
13、胡必亮、潘慶中:《中國新型城鎮化:規劃與完善》,《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年第12期 [21] 
14、胡必亮、何德旭等:《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公共政策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7年第14期 [22] 
15、胡必亮:《關係共同體》,《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5年第4卷 [23] 
16、胡必亮:《村莊信任與標會》,《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 [24] 
17、胡必亮:《“以廠帶村”與農村發展》,《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第9期 [25] 
18、胡必亮:《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中國農村經濟》2003年第8期 [26] 
19、胡必亮:《實施積極的國家城市發展戰略 促進中國城市化快速健康發展》,《中國人口科學》2000年第12期 [27] 
20、胡必亮:《“關係”規則與資源配置——對湖北、山西、陝西、廣東、浙江五省鄉鎮企業發展的典型調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年秋季卷 [28] 
21、胡必亮:《婚姻制度與社會變遷——對陝西省商州市楊峪河鄉王墹村村民婚姻狀況的調查與思考》,《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11期 [29] 
22、陳吉元、胡必亮:《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 [30] 
23、胡必亮:《“灰色區域”及其在亞洲的出現與發展》,《世界經濟》1994年第2期 [31] 
24、胡必亮、馬昂主:《城鄉聯繫理論與中國的城鄉聯繫》,《經濟學家》1993年第8期 [32] 
25、胡必亮:《灰色區域理論概述》,《經濟研究》1993年第6期 [33] 
26、胡必亮:《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地域轉移與中國的城市化道路選擇》,《農村經濟與社會》1992年第4期 [34] 
27、胡必亮(執筆):《我國鄉鎮發展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4期 [35] 
28、胡必亮:《中國城市機制及其轉換》,《經濟研究資料》1989年第23期 [28] 
29、胡必亮、黃西誼:《黑河地區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紅旗內部文稿》1987年第3期 [36] 
30、胡必亮:《武漢市蔬菜產購銷體制改革淺議》,《中國農村經濟》1985年第2期 [37] 

胡必亮主編著作

1、《2040年的拉丁美洲》(哈瑞爾達·考利、克勞迪奧·洛瑟、阿尼爾·索德等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年4月 [38] 
2、《2050年的亞洲》(哈瑞爾達·考利、阿肖克·夏爾馬、阿尼爾·索德等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9月 [39] 
3、《2050年的非洲》(西奧多·阿勒斯、加藤宏、哈瑞爾達·考利、卡里索托·馬達沃、阿尼爾·索德等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9月 [40] 
4、《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傑克·布爾曼、安德烈·艾卡德等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9月 [41] 
5、《21世紀資本主義的危機與重構》(克萊門特·魯伊斯·杜蘭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10月 [42] 
6、《中拉經濟合作新框架》(胡必亮郭存海、姬娜等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10月 [43] 
7,Explorations in Development 2015(Edited by Hu Biliang and others),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10月 [44] 
8、《共享型社會——拉丁美洲的發展前景》(亞歷杭德羅·托萊多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1月 [45] 
9、《2050年的中亞》(拉加特·納格、約翰內斯·F·林、哈瑞爾達·考利等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5月 [46] 
10、《中國與新興市場》(胡必亮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4月 [47] 
11、《表述“一帶一路”》(胡必亮、潘慶中等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4月 [48] 
12、《綜述“一帶一路”》(胡必亮等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6月 [49] 
1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綜合發展水平測算、排序與評估》(胡必亮、潘慶中等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4月 [50] 
14、《教育助力“一帶一路”——北師大成立一帶一路學院》(王守軍、胡必亮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年9月 [51] 
15、《中國能否拯救世界》(格澤高滋·W·科勒德克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年1月 [52] 

胡必亮獨著著作

1、胡必亮:《雁田新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53] 
2、胡必亮:《工業化與新農村》,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0年4月 [54] 
3、胡必亮:《城鎮化與新農村》,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8年4月 [55] 
4、Biliang Hu, Village Economy in Central Thailand,Bangkok: Thai Watana Panich PressCo., Ltd., August 2007 [56] 
獨著作品
獨著作品(11張)
5、Biliang Hu,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une 2007 [57] 
6、胡必亮:《關係共同體》,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58] 
7、胡必亮:《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3年8月 [59] 
8、胡必亮:《走向復甦之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3月 [60] 
9、胡必亮:《中國經濟問題評析》,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12月 [61] 
10、胡必亮:《發展理論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62] 
11、胡必亮:《中國村落的制度變遷與權力分配》,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2月 [63] 

胡必亮合著著作

1、胡必亮、芮亞楠、馮芃棟:《公司化與新農村》,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9年10月 [64] 
2、胡必亮、周敏丹:《集體化與新農村》,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7年2月 [65] 
3、胡必亮、武巖、範莎:《全球化與新農村》,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16年10月 [66] 
4、胡必亮、劉強、李暉著:《農村金融與村莊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 [67] 
5、胡必亮、鄭紅亮:《中國的鄉鎮企業與鄉村發展》,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5月 [68] 
6、胡必亮、胡順延:《中國鄉村的企業組織與社區發展》,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3月 [69] 
7、陳吉元、胡必亮等著:《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2月 [70] 
8、Tony Saich and Biliang Hu,Chinese Village, Global Market, 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 October 2012. [71] 
9、XiaoxiLi and Biliang Hu(Eds.),China's New De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January2012. [72] 

胡必亮其他著作

1、胡必亮、託尼·賽奇主編:《小額信貸和小額保險叢書》(共9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73] 
2、胡必亮、趙建廷主編:《當代華人經濟學家文庫》(多卷本),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6年起。 [74] 
3、Biliang Hu (Coordinator), At China’s Table: Food Security Option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September 1997 [75] 
4、Biliang Hu (Coordinator), Clear Water, Blue Skies: China’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September 1997 [76] 

胡必亮主要獲獎

1、獨著英文專著Informal Institutions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Routledge: 2007),獲2008年度“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 [57] 
2、《農村金融與村莊發展:基本理論國際經驗與實證分析》(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三人合著,第一作者)獲2008年度“第三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專著提名獎”。 [77] 
3、獨著學術論文“村莊信任與標會”(《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獲2006年度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78] 
4、聯合主編專著《農村金融與發展:綜合分析案例調查與培訓手冊》(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獲2000年度“第四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79] 
5、獨著專著《發展理論與中國》(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獲2000年度“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79] 
6、獨著專著《中國村落的制度變遷與權力分配:陝西省王澗村調查》等作為《當代中國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共8卷,由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獲1997年度“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80] 
7、學術論文“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兩人合著),獲“孫冶方經濟科學1994年度論文獎”。 [81] 
8、研究報告“關於農村勞動力問題的對策研究”(兩人合著),獲1989年“紀念農村改革十週年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 [79] 
9、執筆研究報告《中國鄉鎮發展研究》被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授予1989年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 
10、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研究的《2000年中國農村產業結構研究報告》被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授予1988年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79] 
11、獨著論文“武漢市蔬菜產購銷體制改革淺議”被湖北省教育廳評為湖北省1984年度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56] 

胡必亮學術貢獻

1. 對新興市場研究的貢獻
——重新界定新興市場、甄選出新興市場30國
(1)將“新興市場”從資本投資的概念擴展到了經濟發展的概念;(2)基於發展經濟學基本原理,從規模總量、制度環境、經濟增長、社會經濟結構和發展動力五個維度的10個指標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全面地衡量和測度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3)從世界183個有系統資料的國家中甄選出了30個新興市場國家;(4)基於過去20年的發展經驗,總結了新興市場30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5)分析了新興市場30國的未來發展趨勢。該項研究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上發表,並獲中央領導批示。 [82] 
2.對城鎮化研究的貢獻
——走“六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的本質並不僅僅只是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裏來,而是要促進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促進城鎮化過程中多方面都得到發展,做到資源有效利用、經濟持續增長、環境友好保護、社會公平和諧、空間結構合理、智慧城市創建等方面,加上人口轉移,促進多維的城鎮化發展,這樣的城鎮化發展,就是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 [83]  就是新型城鎮化道路。詳見《光明日報-理論版》2013年6月28日文章“論‘六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83] 
3. 對制度經濟學的貢獻
——利用非正式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公共產品提供
長期以來,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主要着重於研究正式制度變遷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對於非正式制度對於經濟績效的影響則重視不夠。通過對農村發展的實證研究,我們發現中國的傳統、習俗、地方規則、家族制度、關係網絡等對促進中國農村的家族企業、鄉鎮企業、集體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於促進地方的公共產品提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充分發揮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地方治理,在中國仍然具有很大的潛力。 [84]  詳見由英國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於2007年7月在倫敦和紐約同時出版的胡必亮教授的的學術專著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85]  和由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出版公司(Palgrave Macmillan)於2012年10月在紐約出版的由胡必亮教授和哈佛大學Tony Saich教授聯合撰寫的Chinese Village, Global Market [86]  兩本英文著作。
4. 對發展金融研究的貢獻
——利用傳統村莊信任機制,促進中國民間金融發展
將中國地域文化傳統與信貸行為相結合,提出了信貸、信息與信任邊界相一致情況下的中國民間融資與村莊社區發展模式。基於這樣的理論分析,胡必亮教授提出了有條件放開民間金融市場以及改善金融監管的問題。詳見《經濟研究》2004年第4期發表的論文“村莊信任與標會” [87]  和基於此而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於2006年12月給中央有關決策部門所寫的政策建議“關於促進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的幾點意見” [88]  以及由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於2007年7月在倫敦和紐約同時出版的英文專著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85]  一書中的相關分析。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温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批准實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引導民間金融規範化發展。 [89] 
5. 對城鎮化研究的貢獻
——以都市區形式主導和推進中國城鎮化發展
中國應走以都市區驅動的城市化道路,最終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詳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於2000年5月25日印發的政策建議報告“關於城市化與小城鎮的幾個問題” [90]  和《人民日報內部參閲》2000年12月29日發表的“‘十五’期間我國‘三農’‘一化’問題的戰略思考”以及由重慶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4月出版的《城鎮化與新農村》一書 [55]  。2014年3月16日公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 2020)》在“指導思想”部分,明確地將“以城市羣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提了出來 [91] 
6. 對制度研究的貢獻
——關係共同體
將關係網絡與共同體兩個理論概念通過嫁接後形成了一個既具有中國特色也具有國際學術價值的新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框架。德國著名經濟學家Carsten Herrmann-Pillath(何夢筆)認為“這是一個重大進展,至少在被西方文獻所稱之為‘關係’的研究領域是如此”(《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5年第4卷,第20頁) [92]  。通過這個新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框架,對當代中國現代化與農村發展進行了深入地實證分析。詳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6年秋季卷第16期上發表的文章“‘關係’規則與資源配置” [93]  和由人民出版社於2005年1月出版的《關係共同體》一書 [58]  以及《中國社會科學評論》於2005年6月出版的第4捲上以《關係共同體》為題所做的主題研討部分的內容 [94]  。同時參見由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於2007年7月在倫敦和紐約同時出版的英文專著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一書中的相關內容 [85] 
7. 對發展經濟學的貢獻
——構建“三元經濟結構”,促進中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和經濟發展
在二元城鄉結構的制度環境中,由於制度的制約,城鄉間要素無法自由流動,因此可以通過構建“三元經濟結構”,一方面可以完成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歷史任務,另一方面也可以創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元經濟發展道路,以完成中國轉型期勞動力轉移與經濟發展中的雙重歷史使命。詳見《農村經濟與社會》(雙月刊)1992年第2期的文章“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地域轉移與中國的城市化道路選擇” [95]  和《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的文章“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 [96] 
8. 對發展經濟學的貢獻
——選擇合適的城鄉聯繫模式,促進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系統地分析城鄉聯繫理論與各國不同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力推進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的比較系統的思想。詳見《經濟學家》1993年第4期的文章“城鄉聯繫理論與中國的城鄉聯繫” [97]  ,同時參見《中國農村經濟》1993年第8期的文章“城鄉聯繫:理論闡釋與模式選擇” [98] 
9. 對區域經濟學的貢獻
——灰色區域
胡必亮教授是我國最早引入McGee的城鄉混合區理論並在此基礎上系統論述“灰色區域”理論的學者之一。詳見《經濟研究》1993年第6期文章“灰色區域理論概述” [99] 
並參見《世界經濟》1994年第2期文章“‘灰色區域’及其在亞洲的出現與發展” [100]  和《中華工商時報》1994年9月27日發表的文章“灰色區域理論” [101]  以及《中華工商時報》1994年11月8日發表的文章“‘灰色區域理論’對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 [101] 
10. 對城鎮化研究的貢獻
——全面放開小城鎮
小城鎮户籍:全面放開;中等城市户籍:部分放開;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户籍:控死一頭,放活一頭;建議在大城市試辦農民開發區。詳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1989年4月25日送給中央相關決策部門的政策建議報告“關於解決農民進城問題的對策建議” [102]  。2013年6月26日,國家發改委在《國務院關於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將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户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户條件 [103] 
11. 對城鎮化研究的貢獻
——雙軌城市化道路
城鄉隔絕制度形成二元城鎮體系通過雙軌城市化道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詳見《天府論壇》1987年第6期的文章“論我國二元城鎮體系” [104]  和《管理世界》(雙月刊)1990年第4期的文章“我國鄉鎮發展研究” [105]  以及《中國人口科學》2000年第6期的文章“實施積極的國家城市發展戰略促進中國城市化快速健康發展” [106] 
12. 對城鎮化研究的貢獻
——轉換中國城市發展機制:從政府到市場
發展商品經濟,通過城市發展要素的市場化實行城市發展從非均衡機制到均衡機制的轉換。詳見《經濟研究資料》1989年第23期的文章“中國城市機制及其轉換” [107]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應該包括市場要在城鎮化的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108]  。2014年3月16日公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 2020)》在“指導思想”部分,明確地提出了“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基本原則 [91] 
13. 對農村發展研究的貢獻
——地多人少地區應多“統”少“分”
黑龍江省黑河地區的家庭承包制走偏了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多“統”少“分”,利用自身優勢,走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實現規模經營。詳見《紅旗內部文稿》1987年2月10日第3期的文章“黑河地區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同時參見《農業經濟叢刊》(雙月刊)1986年第6期的文章“失誤與困境 潛力與希望” [109] 
14. 對體制改革研究的貢獻
——農商結合
做好大城市蔬菜供應工作,要改革傳統的農業和商業分割的體制機制,減少環節,實現農商結合,節約成本,提高效率。詳見《湖北日報》1984年6月28日的文章“農商結合是解決武漢蔬菜供應問題的重要途徑” [110]  ;參見《中國農村經濟》1985年第2期的文章“武漢市蔬菜產購銷體制改革淺議” [111]  。2012年,全國性的“農超對接”方式得以普遍實施。

胡必亮學者評價

1、 Hiranya D. Dias:“充分重視民間制度創新對於發展的意義——評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與中國農村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秋季卷。 [112] 
2、Hiranya D. Dias, Grassroots Institutions’ Significance for Supporting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 Brief Review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ne 2009, Vol.2, No.2. [113] 
3、Tony Saich(賽奇):“探索合理的發展方式——簡評胡必亮授新作《非正式制度與中國農村發展》”,《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年第5期 [114] 
4、Hiranya D.Dias:“堅持城鄉一體化戰略 努力探索農村發展的正確道路——評胡必亮教授專著《泰國中部的村莊經濟》”,《中國農村經濟》2007年第10期 [115] 
5、 Carsten Herrmann-Pillath(何夢筆):“正確把握和理解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制度安排——評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與中國農村發展》”,《經濟研究》2007年第6期 [116] 
6、王曙光:“村莊信任、關係共同體與農村民間金融演進——兼評胡必亮等著《農村金融與村莊發展》”,《中國農村觀察》2007年第4期 [117] 
7 CarstenHerrmann-Pillath(何夢筆):“網絡、共同體和中間結構——評胡必亮教授專著《關係共同體》”,《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5年第4卷 [118] 
8、蔡昉:“為中國城鄉發展尋找一個多元化的理論支點——評胡必亮著《發展理論與中國》”,《中國農村經濟》1999年第5期 [119] 
9、李周:“傳統的崛起於中國的創新——評《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經濟研究》1997年第4期。 [120] 
10、蕭義夫:“一套研究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的好書——評《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中國農村經濟》1997年第4期 [121] 

胡必亮新聞事件

2020年,胡必亮在接受採訪時説:”我們給非洲學生的獎學金太低了,才10萬一年,真的不高。”,引發熱議。 [122] 

胡必亮人物語錄

2021年12月19日,胡必亮在第六屆新興市場30國(E30)經濟論壇上説“長期以來,關於新興市場界定的話語權由西方國家掌握。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必須擁有自己的話語權。” [1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