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凡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主持人)

鎖定
胡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和《央廣新聞》欄目主持人、編輯。
本科階段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研究生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2008年正式進入中央台,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負責播音主持工作。參與了《祝福祖國》新中國成立60週年60小時倒計時直播、玉樹地震全國哀悼日直播、全國哀悼舟曲泥石流遇難者直播等直播活動,2010年4月5日“王家嶺煤礦透水直播”獲得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廣播播音員主持人獎。
中文名
胡凡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主持人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主要成就
10年金話筒獎廣播播音員主持人獎
愛    好
讀書、聽歌

胡凡職業生涯

2005年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實習,2008年大學畢業正式進入中央台。
2008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負責夜話節目《神州夜航》,之後負責早間節目《新聞縱橫》。那時,在《神州
胡凡 胡凡
夜航》每週二做一期節目,採、編、播都靠自己,正是因為當時這樣一路鍛鍊過來,所以,後來胡凡在中國之聲主持3個小時直播節目,也就不太怕了。胡凡很懷念《神州夜航》節目,他説:“前幾天在新浪做‘微訪談’時,當我知道一些聽眾是《神州夜航》的航友,我還開玩笑,感覺他們提的不是問題,而是回憶。《神州夜航》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儘管我在那裏待的時間不長,但那裏是我事業的起點,那時的經歷讓我受用一生。”
現在胡凡主要負責的中國之聲午間時段《全球華語廣播網》和《央廣新聞》的主持、編輯工作,一路走來,胡凡一路學習、一路成長。目前胡凡所在部門是中國之聲午間部。《央廣新聞》時段長、語言多、備稿時間短;《全球華語廣播網》環節多、變化多、即興發揮多。一連三個小時,鍛鍊基本功,考驗責任心,更積累大量的直播經驗。
主持是面子,編輯是裏子。在《全球華語廣播網》的整個編創過程中,主持人的參與度極高。往往主持人是從節目播出的前一天下午便開始蒐集資料、聯繫嘉賓。報選題、找思路、列提綱、約採訪、剪音響、寫文稿……這個過程,也讓胡凡在節目裏更加胸有成竹、處變不驚。
[1] 

胡凡直播經歷

除了日常節目,他還先後參與了《祝福祖國》新中國成立60週年60小時倒計時直播、玉樹地震全國哀悼日直播、全國哀悼舟曲泥石流遇難者直播、慶祝香港迴歸十五週年特別直播、神九飛天直播、2013年兩會直播、2013中國大連夏季達沃斯特別直播等多場重大直播。

胡凡個人榮譽

2010年4月5日“王家嶺煤礦透水直播”獲得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廣播播音員主持人獎。 [2] 

胡凡主持心得

在談到主持人的工作時,胡凡覺得做主持人就像是打球一樣,當你給它的壓力越大,球就會彈跳得越高。換
2010年獲“金話筒”獎 2010年獲“金話筒”獎
句話説,只有面對壓力時,自身的潛能才能夠被激發出來。胡凡認為在學習和工作中,都是因為有了壓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當我重新回頭看時,有些事情連自己都沒有想過能做到。”
  胡凡表示希望有機會做一名記者,能有機會出去跑跑。上學時,學校經常提到的“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一直影響着他。“有時候,我希望能在一線發現一些新聞線索。我現在做的是編輯的工作,不是第一手新聞,因此對新聞的感受並不深。如果有機會到實踐中磨鍊一下,對自己主持節目會很有幫助。”
  胡凡提的同事魏勝利寫過的一篇文章——《墜入無形》,文中説廣播人就像風和水,是無形狀態,平時不會為城市裏的人們所關注,但是他們卻總是在那裏默默工作。胡凡説:“我很喜歡這種墮入無形的狀態。機緣巧合,讓我坐在了中央電台的話筒前,未來還有太多挑戰,在路上,定當繼續努力。” [3] 
在胡凡的主持經歷中,從夜話節目到新聞評論再到國際新聞,不變的是對話筒的敬畏,不變的是新聞人的堅守。
一位前輩曾説,廣播人就像風和水,悄然流動,了無痕跡。但人們的生活缺得了風和水嗎?
一個階段的實踐和總結,是新階段的起點。因為永恆的不滿足,胡凡將一直在路上。

胡凡人物評價

2008年,胡凡正式進入中央電台,在入台教育培訓中,前輩黎江老師説的“在工作中,你要對自己負責”這句話,胡凡至今難忘。他有些感慨地説:“播音這個行當是口耳之學,講究師傅帶徒弟。所以,我覺得這些老播音員的經驗特別可貴。我現在每次做完節目,都會反覆聽,就是要對自己負責。如果從節目中聽到什麼問題,下次可以改正。這也是自我提高的方式。” [3]  黎江老師曾經給過胡凡莫大的鼓勵——“主持大氣、態度積極,無論新聞播報還是記者連線都很好。”9年前的機緣巧合,胡凡有幸坐在了中央台的話筒前。9年間,從夜話節目到新聞評論再到國際新聞,不變的是對話筒的敬畏,不變的是新聞人的堅守。
一位前輩曾説,廣播人就像風和水,悄然流動,了無痕跡。但人們的生活缺得了風和水嗎? 一個階段的實踐和總結,是新階段的起點。因為永恆的不滿足,胡凡將一直在路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