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偉

(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參謀長)

鎖定
胡偉,安徽淮南鳳台人,安徽大學畢業入伍,本科學歷,海軍上校軍銜,歷任驅護艦導水長、護衞艦副艦長、實習艦長,海軍常州艦艦長, [3]  現任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參謀長。 [1] 
中文名
胡偉
籍    貫
安徽淮南鳳台
畢業院校
安徽大學
職    務
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參謀長
人物經歷
“今夜準備戰鬥......為了勝利,我們不惜所有。”一首嘹亮的軍艦之歌,不僅唱到了胡偉的心裏,更深入到他的骨髓。努力把戰艦打造成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海上尖兵是艦長鬍偉在獵獵軍旗下發出的豪邁誓言。
他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眉宇間透出令對手生畏的膽氣,入伍十五年,謀打仗、鑽打贏是他不懈努力的唯一目標。他先後帶領部隊參加重大演習演練任務50多次,駕艦圓滿完成馬航失聯航班搜救和2次索馬里護航任務,先後榮立三等功4次,並榮獲第二屆東海艦隊“強軍先鋒”稱號。從學員到艦長,他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逐夢深藍。
  潛心修煉,從普通學員到護衞艦艦長的人生跨越
  一張胡偉身穿海軍服的兒時藝術照讓胡偉的妻子至今津津樂道。對海洋的迷戀、對海軍的嚮往,讓當年從安徽大學工程系畢業的胡偉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水面艦艇指揮專業的學員。那時起,艦長夢在他心裏悄然萌芽。
  畢業分配到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站在碼頭,等待胡偉的是陌生的艦艇。雖然理論上學習了不少,但是實際操作還沒有準備。於是,從細小零件組成到複雜系統電路、從簡單維修保養到應急情況下處置要點,從易到難,由簡及繁,諸多內容被胡偉列入裝備學習計劃中。只要有機會出海,他便抓住點滴時間向前輩討教裝備操作流程、戰法運用。
  不到兩年,他就對艇上所有專業的各種裝備性能、參數等情況無一不清,被官兵們稱為“活教材”“活管路”。學習裝備性能、掌握裝備機理成為他走好軍旅生涯、實現報國之志的基礎。
  汝有所學,必有所獲。走上部門長位置後,胡偉便把目光投向了陸軍、空軍等其他軍兵種主戰裝備性能和作戰方法上,利用演習演練機會深挖艦艇裝備作戰效能,深研各兵種裝備作戰特點和應用。在一次和遠航實習隊幹部座談的過程中,他對潛艇和航空兵的裝備知悉程度讓參與座談的潛艇和航空兵幹部都自嘆不如。他説:“現代戰爭並不是單兵作戰,講究的是各大軍兵種之間的協同聯合作戰才能發揮最大戰鬥力。”
  擔任副艦長以來,胡偉研讀了208本專業書籍,記下了5冊10餘萬字的學習筆記。“學得多,處理事情的思路就越靈活。”在胡偉的刻苦潛修下,他3次參加支隊艦副長比武,分別取得2次第一名,1次第二名的好成績。去年1月,他更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全訓合格考試,成為國產新型護衞艦艦長。
  接艦之初,為深入全面瞭解新裝備性能,他曾帶領專業骨幹走遍25個城市42個設備廠家,逐個瞭解掌握艦艇系統構造原理和操作運用,並積極組織廠家和艦上骨幹力量編寫了《某型艦裝備標準操作流程》、《某型艦裝備故障排除標準手冊》、《某型艦裝備維護保養手冊》。當上艦長後,結合工作實踐他又撰寫了《護航任務中雷達對抗偵察值更組織》、《單艦防禦魚雷攻擊的戰術探討》等文章。
  十年“磨劍”,從迎難而上到聚焦未來戰場的海上多面手
  利劍鋒從磨礪出,胡偉這把“海面利劍”正是在一次次的大風大浪的實踐中磨礪而出的。
  2013年,在執行某次大型巡邏任務時,胡偉帶領的艦艇遭遇大風浪,海上風力11級,艦艇橫搖達30度以上,多個艙室進水,尾二甲板進水達50多釐米。此時的艦艇猶如一片孤葉,在巨浪間沉浮,不少艦員開始暈船。而關鍵時刻,某國軍艦距離常州艦隻有幾海里。 
   眼見不少艦員快要支持不住,胡偉拿起手中的擴音器,大聲説到:“這艘艇我瞭解,抵擋這樣的風力絕對是沒有問題的。”此言一出,艦員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憑藉對艦艇的瞭解和豐富的經驗,胡偉集中精力、駕艦頂風而行、降低航速的同時將艦舵來回小幅度有序地旋轉。他説,每名戰士都是國家海防的堅強柱石,“外艦不退,我們堅決不撤!”聽得艦員們羣情激動。
  那次,滔天惡浪一個接一個地向常州艦湧來,艦員們沒有一個言苦叫累,堅持在海上“戰鬥”20天,直到圓滿完成任務,才勝利返航。
  戰爭沒有標準模式,狹路相逢,要想戰勝對手,劍和劍法都要勝於人。在一次上級組織的重大演練任務中,根據擔負的任務和整體演練方案,胡偉只需要根據原來的計劃完成目標即可。但是胡偉意識到,如果僅僅在上級劃定的任務範圍內活動,完成任務的質量將大打折扣。他把艦上的骨幹召集起來,研究應對措施,同時向上級建議:擴大“預定範圍”。
  設想意外情況、制定處置預案,做到把每一個細節想透,胡偉和自己的艦員們共制定演練方案13種,處置預案46種,先後對演練方案進行了7次修改。根據方案,他組織專項訓練125小時,應急處置訓練70次。
  最終達到了裝備操作人人熟悉、特情處置條件反射,艦員戰術素養和專業技能得到質的提升,並最終在演習中取得了5枚導彈全部命中目標和主炮射擊直接命中目標的優異成績。副艦長黃凱表示:“胡艦長善謀打仗並且理念超前,未來的海戰場肯定會遭遇更多的複雜情況,他常説要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讓戰士們在戰場上後悔。”
  手持利劍,從團隊作戰到打贏戰場的至高追求
  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胡偉常説:“國家存亡、戰友生死都交在了你手裏,哪裏還能再當個和平官?”正是這份軍人血性、正是憑藉這種憂患意識,胡偉才成為了戰士們心中值得把生命託付、願意跟着打仗的艦長。
  除了對對手的研究、戰法的研究胡偉還不停地探索訓法的研究。只要是他訓練過的兵總能在一個月內實現艦艇共同科目考核合格,三個月內完成獨立值更合格考核。擔任訓練副艦長期間,累積培養的200多合格艦員,逐步成長為各單位的骨幹力量。
  每次艦艇出海離碼頭時,由於對海區熟悉,航海長不需要時時報出艦位和航向,胡偉總是能指揮艦艇順利出海。一次,航海長偷懶利用定位裝備報告艦位和航向,並沒有參照規定的陸標定位,胡偉得知後嚴厲地説到:“你是怎麼定位的?怎麼能夠不按照規範來?”在他看來,即使對環境的熟悉,也不能隨意判斷艦位和航向,只有程序上的嚴格,才能在複雜的情況下養成良好的習慣。
  自從擔任艦長後,胡偉逐漸意識到自己強不算強,團隊強才是強。於是,他總是找各個艦員談話,為他們制定學習成長的規劃。説起一次海上演練任務,對空長張祖芬至今記憶猶新。雷達一直在檢測“敵”方的飛機,根據雷達的圖標,胡偉瞄一眼就詢問張祖芬:“能判斷出對方的機型、意圖,並作出情況分析嗎?”正當張祖芬冥思苦想時,胡偉立馬給出了答案。隨後,胡偉從飛機的高度、速度和飛行軌跡全面系統地向張祖芬解釋,並鼓勵他多學習多鑽研。
  “海軍是國際性軍種,技術含量高,隨着軍事變革和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我們一定要跟上潮流,和平年代更需要付出精力在備戰上做準備。”在胡偉看來,要想達到世界一流,就要有永不服輸的勁頭,必須始終盯着世界一流苦練內功、提高能力。信號兵高飛回憶到,有次衞星電話出了故障,胡偉先讓大家排除故障後並拿出大量的有關通信系統的資料進行研究,隨後還組織大家一起討論和反思。“不僅僅只會操作或者是性能的熟悉,更重要地是對任何問題的深挖和更新。”高飛告訴記者,在胡艦長的帶動感召下,全艦學習研討、思想爭鳴蔚然成風。戰艦課堂、幹部講堂辦得有聲有色。
  緊迫的戰備意識讓胡偉知道沒有對敵人的深入瞭解就不能滿足未來戰場的需要,為此,各大主戰對手作戰準備的詳細資料成為了他的掌中書桌上本。“一本被翻了無數遍的《孫子兵法》隨身帶着。”支隊參謀長包道華告訴記者,胡偉的日記裏寫道:假如今晚戰爭來臨,我們該如何戰鬥?
  胡偉,他時刻準備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