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胎頭高直位

鎖定
胎頭高直位是指胎頭以不屈不伸的姿態進入骨盆入口平面,即胎頭的矢狀縫落在骨盆入口平面的前後徑上,大囟門及小囟門分別位於前後徑兩側。其發病率僅次於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後位,國外報道佔分娩總數的0.06-1.6%;國內報道佔1.08%。 胎頭高直位分胎頭高直前位及高直後位。高直位可因骨盆形態異常,尤其是橫徑狹窄,胎兒過大、過小等原因引起。
別    名
胎頭高直位
就診科室
婦產科
常見病因
頭盆不稱
常見症狀
以不屈不伸的姿態進入骨盆入口平面
傳染性
不傳染
病    因
因骨盆形態異常,尤其是橫徑狹窄,胎兒過大、過小等原因引起
治療方案
試產、剖宮產

胎頭高直位疾病分類

婦產科

胎頭高直位原因

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胎頭高直位 胎頭高直位
1、頭盆不稱: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45例高直位中頭盆不稱者(頭盆評分≤6分)11例,頭盆臨界不稱者(頭盆評分7分)27例。兩者相加約佔總數的84.4%,頭盆關係正常者僅7例,佔總數的15.6%。
2、骨盆形態及大小異常:河北醫學院52例高直位中有骨盆狹窄18例(18/52),佔34.61%,尤其以扁平型狹窄佔多數,共12例,佔23%。按理推論高直位應多見有猿型骨盆的產婦,胎頭應以長徑落於入口面的前後徑上,為何卻是扁平狹窄多見呢?可能入口狹窄中扁平型多見,胎頭轉動尋找適合的徑線下降,在轉動過程中停留於高直位。
3、胎頭大小與形態:胎頭過小或過大或長形都是引起高直位的原因。
4、機遇:高直位也見於胎頭與骨盆均正常者。
有的學者認為,當胎頭未固定前,胎位是會變動的。假如正值胎頭從母體一側轉至另一側時,胎膜突然破裂,羊水外流,則胎頭矢狀縫有可能被固定在骨盆入口前後徑上。從臨牀觀察,胎頭高直位,尤其胎頭高直後位,發生胎膜早破的百分率是高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二醫院對胎膜早破與分娩的關係進行分析,發現487例胎膜早破中,有胎頭高直位12例,而500例無胎膜早破者僅發生1例。河北醫學院52例高直後位中24例胎膜早破,佔45.25%。 [1] 

胎頭高直位症狀體徵

1、高直前位多表現頭入盆困難,活躍早期宮口開張延緩或停滯,活躍期晚期,若胎頭銜接,產程進展順利;若胎頭不銜接,則活躍期停滯。高直後位可有胎頭不下降,宮口開張緩慢或不開張;或活躍早期宮口開張3~5cm停滯;也可在宮口開全時,胎頭先露部仍不下降,在棘平或棘上水平等表現。
2、高直前位時,腹部檢查:腹部前壁觸及胎背,觸不到肢體,胎頭橫徑短與胎兒大小不成比例,在腹中線偏左可聽到胎心;高直後位時,腹部可全部觸及肢體,在腹中線偏右聽到胎心,恥骨聯合上方可觸及胎頦。
3、高直前(或後)位時,陰道檢查:胎頭矢狀縫均位於骨盆入口的前後徑上,偏離角度不超過15°,小囱門在恥骨聯合下,大囟門在骶岬前,為高直前位,相反,則為高直後位。可觸及胎頭上有一與宮口開張大小一致,直徑約3~5cm的侷限性水腫,高直前位者位於枕骨正中,高直後位者位於兩頂之間。

胎頭高直位診斷檢查

1、高直前位多表現頭入盆困難,活躍早期宮口開張延緩或停滯,活躍期晚期,若胎頭銜接,產程進展順利;若胎頭不銜接,則活躍期停滯。高直後位可有胎頭不下降,宮口開張緩慢或不開張;或活躍早期宮口開張3~5cm停滯;也可在宮口開全時,胎頭先露部仍不下降,在棘平或棘上水平等表現。
2、高直前位時,腹部檢查:腹部前壁觸及胎背,觸不到肢體,胎頭橫徑短與胎兒大小不成比例,在腹中線偏左可聽到胎心;高直後位時,腹部可全部觸及肢體,在腹中線偏右聽到胎心,恥骨聯合上方可觸及胎頦。
3、高直前(或後)位時,陰道檢查:胎頭矢狀縫均位於骨盆入口的前後徑上,偏離角度不超過15°,小囱門在恥骨聯合下,大囟門在骶岬前,為高直前位,相反,則為高直後位。可觸及胎頭上有一與宮口開張大小一致,直徑約3~5cm的侷限性水腫,高直前位者位於枕骨正中,高直後位者位於兩頂之間。

胎頭高直位治療方案

1、高直前位,骨盆正常,胎兒不大,產力好,應予試產6~8h;試產失敗則行剖宮產。
2、高直後位,一旦確診,應作剖宮產。

胎頭高直位保健貼士

1、高直前位:若骨盆正常、胎兒不大,產力強,應給予充分試產機會,加強宮縮促使胎頭俯屈,可用手在陰道內推動胎頭,使矢狀縫銜接於骨盆斜徑上,隨宮縮後下降成枕前位或枕後位,可經陰道分娩或陰道助產。若試產失敗,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
2、高直後位:胎背與母體、腰、骶岬相碰,妨礙胎頭俯屈下降。一旦確診,應行剖宮產術。
參考資料
  •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年: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