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

鎖定
肱骨上端有三個骨骺,即肱骨頭、大結節及小結節,順序於1歲、3歲及5歲出現骨骺,於5~8歲三個骨骺融合成為肱骨上端一個骨骺,至19~21歲骨骺與肱骨幹融合。因此,肱骨上端骨骺分離多見於7~18歲;以後成人可發生肱骨解剖頸骨折
由於肱骨上端在額狀面上肱骨幹骺端形成15°左右的後傾角,骨骺中心位於骺板的內後側,因此,沿肱骨幹向上傳導的暴力作用於骺板,產生剪切應力,造成骨折線呈斜形,前外側部分經過骺板面骨骺分離,後內側部分經過幹骺端時,形成一個三角形骨片,骨折線傾斜程度隨年齡而異,年齡越大則骨折線經過骺板之橫行距離越短,幹骺端骨折片越大,且使傾斜面距離越長,骨折端越不穩定。
外文名
epiphysiolysis ofthe upper end of humerus
就診科室
骨科
多發羣體
青少年
常見發病部位
肱骨
常見病因
跌倒時,上肢外展及前屈、外旋及內旋位,暴力沿肱骨向上傳導作用於骺板或肱骨解剖頸所致。
常見症狀
局部腫脹明顯,可有皮下淤血,部壓痛及傳導叩痛,活動受限
中文名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病因

此骨骺分離多因跌倒時,上肢外展及前屈、外旋及內旋位,暴力沿肱骨向上傳導作用於骺板或肱骨解剖頸所致。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臨牀表現

年齡多在18歲以下,個別病例可達20歲。
1.腫脹
骨折位於關節外,局部腫脹明顯,可有皮下淤血。
2.疼痛
尤以活動時為甚,同時伴局部壓痛及傳導叩痛。
3.活動受限。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檢查

X線片可顯示骨折及移位。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診斷

主要根據外傷史、患者年齡、臨牀症狀及X線片所見等進行診斷。無移位者則依據於骨骺線處的壓痛、傳導叩痛及軟組織腫脹陰影等;應注意,此型最易漏診。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併發症

可能併發肱骨頭缺血性壞死

肱骨上端骨骺分離治療

1.手法復位外固定。
2.切開復位內固定
手法整復失敗或肱骨頭已脱位者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可以早期活動。一般僅用三角巾懸吊傷肢,不做特別的外固定。有可能發生肱骨頭無菌性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