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肖敏

(南京大學教授)

鎖定
肖敏,男,1959年11月生,江蘇人。1978-1982年在南京大學物理系就讀。1982年通過CUSPEA項目赴美。1988年獲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88-1990在MIT做博士後。2009年3月到南京大學工作,現任量子電子學與光學工程系主任。
中文名
肖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9年11月
職    稱
教授

肖敏人物經歷

1990年開始在美國阿肯色大學物理系做助理教授。歷任美國阿肯色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95-1998)、正教授(1998-2004)、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2004- )、21世紀納米技術講席教授(Endowed Chair Professor in Nanotechnology, 2006- )。現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APS Fellow, 2004)和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 2004);曾任美國量子電子和激光科學大會(CLEO)/(QELS) 技術委員會主席(Program Co-Chair, 2005)和大會共同主席(General Co-Chair, 2007)。現任美國光學學會會刊(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副主編。

肖敏研究方向

肖敏教授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非線性光學、原子物理、超快光學和納米科學的研究。

肖敏主要貢獻

是國際公認的該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其重要發明和技術推進已被全世界許多實驗室使用,受到同行的廣泛尊敬。
截至2012年3月,肖敏教授已發表了超過250篇(SCI)期刊論文,文章引用> 5,500次,個人引用H因子為37。南京大學已建立科研團隊,並已建成國際超快光譜學與微納光學實驗室。
2022年9月14日夜,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下一代光電芯片製造領域的重大突破。南京大學張勇、肖敏、祝世寧領銜的科研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非互易飛秒激光極化鐵電疇”技術,將飛秒脈衝激光聚焦於材料“鈮酸鋰”的晶體內部,通過控制激光移動的方向,在晶體內部形成有效電場,實現三維結構的直寫和擦除。這一新技術,突破了傳統飛秒激光的光衍射極限,把光雕刻鈮酸鋰三維結構的尺寸,從傳統的1微米量級(相當於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首次縮小到納米級,達到30納米,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這一重大發明,未來或可開闢光電芯片製造新賽道,有望用於光電調製器、聲學濾波器、非易失鐵電存儲器等關鍵光電器件芯片製備,在5G/6G通訊、光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2] 

肖敏獲獎記錄

1998年獲中國海外傑出青年基金(B類); [1] 
1994年獲美國國家基金會傑出青年研究獎(NSF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1998年獲阿肯色大學最高科研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