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聞道有先後

鎖定
聞道有先後,出自韓愈師説》一文,原句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大意是指所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術各有研究方向。
作品名稱
《師説》
作    者
韓愈
創作年代
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
作品出處
《昌黎先生集》
文學體裁
古文、文言文

目錄

聞道有先後解釋

聞:聽到、知道
道:道理
有:(古今同義)
先:(古今同義)
後:(古今同義)
術:技能
業:學業
專攻:專門研究
翻譯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
也可以説人與人之間不能以年齡的大小來評判學識的高低,只要這個人有你所不會的學問,那麼他就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聞道有先後出處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師説》作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説》是一篇説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説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師説》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1] 

聞道有先後翻譯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隨他,以他為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後呢?因此,不論地位高還是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師也就在那裏。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被繼承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古時候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聖人也夠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蠢。聖人的所以成為聖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於自己呢,卻不肯從師學習,這真糊塗了。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説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巫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相互學習當作難為情。讀書做官的這類人,一聽到有人以“老師”、“學生”相稱,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就説:“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於拍馬。”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能恢復,從這裏可以知道了。巫醫、音樂師和工匠,是所謂上層人士看不起的,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麼!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並不如孔子。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後,技能業務各有鑽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説》來贈給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