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藻

鎖定
聚藻,中藥名。為小二仙草科植物穗狀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全草。分佈於中國各地。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熱病煩渴,赤白痢,丹毒,瘡癤,燙傷。
中文學名
聚藻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小二仙草目
小二仙草科
狐尾藻屬
穗狀狐尾藻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各地
採收時間
從4月至10月,隔2個月採收1次
毒    性
無毒《綱目》

聚藻別名

水藻、水藴、鰓草、牛尾藴、藻、金魚草、草紗、小二仙草、狗尾巴草、狐尾草

聚藻入藥部位

全草。

聚藻性味

味甘、淡,性寒。

聚藻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

聚藻主治

用於熱病煩渴,赤白痢,丹毒,瘡癤,燙傷。

聚藻相關配伍

1.治痢疾:金魚草全草30-60g,水煎,加紅糖少許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燒燙傷:鮮金魚草全草搗爛,取汁塗。(《廣西本草選編》)

聚藻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品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聚藻炮製

採集加工:從4月至10月,隔2個月採收1次,每次採收池塘中1/2的聚藻,鮮用,曬乾或烘乾。

聚藻形態特徵

穗狀狐尾藻,又名泥茜《海南植物誌》,狐尾藻《江蘇植物誌》。多年生沉水草本。根狀莖匍匐,節上生鬚根。莖圓柱形,伸長,常分枝,依水的深淺不同而長度不一,節間長3-4cm。葉4枚輪生;無柄;深綠色,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3cm,羽狀深裂,裂片線形,細密,13-20餘對,互生和近對生。穗狀花序頂生,長5-10cm,挺立於水面,果期沉於水中;花單性,4至多數輪生,雌雄花同株;雄花居上部,苞片綠色,邊緣紅色,長圓形,小苞片卵形,萼管鍾狀,花萼4,卵狀三角形,花瓣4,紅色變綠,舟狀匙形,早落,雄蕊8,淡綠色或黃綠色,長2mm;雌花生下部,萼管幾平截或具淺齒,花瓣4,卵圓形,先端鈍,粉紅色,早落,子房下位,4室,柱頭4,羽狀,向外反轉。果球形,直徑1.5-3mm,分成4個分果爿。花期4-10月。

聚藻生長環境

生於池沼、湖泊、溝渠中。分佈於我國各地。

聚藻相關論述

《綱目》:“甘,大寒,滑。無毒。”
《廣西本草選編》:“味淡,性涼。”
孫思邈:“但有患熱毒腫並丹毒者,取渠中藻菜切,搗敷之,厚三分,千即易。”(引自《綱目》)
《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治痢疾,燒燙傷。”
《台灣藥用植物志》:“全草為清涼劑、消毒劑。治慢性赤痢,葉搗汁服。”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