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聊城雜技

鎖定
聊城雜技,山東省聊城市傳統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聊城位於山東西部,是中外知名雜技藝術溯源地之一。據《聊城經濟社會大全》記載,民國初,僅東阿一縣就有幾十個雜技馬戲班。同時期,陽穀、茌平、莘縣、臨清等還有幾十個雜技團。這些民間團體不僅往復於中國各地演出,而且走出國門,成為當時赴朝鮮、日本、新加坡等跨國雜技演出的先行者。聊城雜技風格粗獷、豪放、樸實、剛健。 [1-2] 
2006年5月20日,聊城雜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2。 [3] 
中文名
聊城雜技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申報地區
山東省聊城市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遺產編號
Ⅵ—2
遺產級別
國家級

聊城雜技歷史淵源

聊城地區是中國雜技的發源地之一。新石器時代晚期,聊城是東夷人活動的主要區域,當時東夷人的首領蚩尤據説便是一位雜技高手,古代雜技就源於角抵戲即蚩尤戲。聊城雜技現分佈於東阿、茌平、陽穀等縣及其周邊地區。 [4] 
據《史記》載:雜技源於角抵,又名蚩尤戲。而傳説中的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生前主要活動區域之一就在聊城一帶,死後,其首葬在聊城壽張。曹植曾為東阿王,史載他精於“百戲”表演,東阿民間就流傳過這樣一首民謠:“跑馬賣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由此可知那時聊城的雜技馬戲已經相當知名。 [1]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雜技馬戲得到初步發展,到漢代已經基本成熟。 [4] 
三國時期,雜技馬戲在聊城的東阿一帶已很盛行,成為一種以雜技為主兼有其他技藝的表演形式,東阿王曹植曾以“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的詩句來描述這種狀況。歷史上黃河經常氾濫成災,許多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棄農學藝,東阿縣孟莊、賀莊、張大人集等村就是有名的雜技村。 [4] 
民國初期,僅東阿縣就有幾十個雜技馬戲班。此外,陽穀、茌平、莘縣、臨清等還有幾十個雜技團。其中有些團體曾到朝鮮、日本、新加坡演出。 [4] 
1955年,東阿縣正式組建馬戲團8個。 [4] 
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區雜技團。 [4] 
聊城雜技

聊城雜技雜技特色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種別,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樸實、英武、粗擴。 [5] 

聊城雜技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聊城雜技因其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廣泛的羣眾基礎在中國雜技史上佔有特別的位置,因其大眾性、豐富性、民族性而成為齊魯大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具有深刻的學術價值與研究價值。 [2] 
傳承狀況
聊城雜技雖經着力發掘和倡導,但仍存在着衰落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來作為謀生手段的雜技對年輕人已不具吸引力,由此導致嚴重的後繼無人現象。一些頗有造詣的雜技演員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使得一些絕技面臨失傳的危險。 [4] 
保護措施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在聊城建立中國少兒雜技基地,並將其列入國務院蒲公英計劃。聊城市市政府依託中國少兒雜技基地,建立了聊城蒲公英雜技藝術學校,培養雜技後備人才。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聊城市雜技團獲得“聊城雜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聊城雜技項目保護單位聊城市雜技團評估合格。 [10] 

聊城雜技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9月13日,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聊城雜技在其中得到展示。 [7] 
2020年12月4日,由中共聊城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教育和體育局主辦,市古琴學會、東昌府區新星小學承辦的聊城市2020年“戲曲、雜技、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活動啓動儀式在新星小學舉辦。 [8] 
2021年1月6日晚,由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聊城市雜技團、聊城市文化館和聊城市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2021年度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動“牛技沖天”聊城雜技專場展演。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