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耿廟神燈

鎖定
耿廟神燈是高郵秦郵八景之一,説的是一個傳奇故事和傳奇人物。
中文名
耿廟神燈
地理位置
高郵市
著名景點
七公會

耿廟神燈神燈簡介

“耿廟神燈”是
耿廟,又名“七公殿”。宋仁宗時通判耿德裕,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梁山泊人,兄弟輩中排行第七,人稱“七公”。耿為官清廉,後棄官隱居高郵皈依佛門吃齋唸經,禪座前長明燈徹夜不熄。平日撫卹孤寡,賙濟貧民,為人治病,從不收費。傳説七公仙風道骨,常坐在一個蒲團上,在高郵湖上飄來飄雲。七公81歲去世,人們在他常遊憩的甓社湖邊建起七公殿,又稱耿廟。七公顯靈的記載和傳説頗多。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海風大作,鹽城、興化深受其害,高郵人向七公禱告,遂安然無恙。高郵軍指揮司奏明皇上,孝宗敕封其為康澤侯,意為七公給百姓帶來了安康和恩澤。以後多次出現七公顯靈,免除災難、護佑百姓的神異現象,七公先後被加封為康澤靈位應侯、隱澤靈位侯等。傳説最多的是“耿廟神燈”的故事。這個傳説在汪曾祺的《我的家鄉》中也有描述,文章中描述的是七公家會在風雨之夜在門口掛紅燈, 漁船晚歸迷途,方向不辨,情勢危急之時,望見高懸於石柱之上昭示方向的紅燈,猶如看見了救星。漁船朝紅燈劃去,就可安全歸航。七公死後紅燈仍然出現,謂之“耿廟神燈”。
沿高郵御碼頭前行不遠,就是當年“七公廟”所在地。廟雖在1956年運河拓寬時拆除,而廟前懸掛神燈的兩根方形石柱,雖經千年滄桑,依然屹立在高郵湖邊,像兩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因石柱位於運河拐彎處,千百年來,縴夫們每每經過,纖繩總要在石柱上摩擦幾下,天長日久,在它軀幹上留下了道道纖痕。當地的漁民們還沿襲過去的風俗,每年都做“七公會”,祈求幸福安康。
七公是漁民的保護神,耿廟石柱是七公的無字豐碑。

耿廟神燈“七公”傳説

耿德裕,是仁宗年間山東兗州梁山泊人,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稱“七公”。曾為東平州通判。生性耿直,為官清廉,深得百姓愛戴,卻為官場不容,後棄官隱居高郵,皈依佛門。七公樂善好施,經常賙濟窮人,對鰥寡孤獨尤為照顧。七公通醫術,為人醫治,從不收費,百姓有口皆碑。傳説七公常端坐一蒲團之上,於高郵湖中飄來飄去,如同神仙雲遊。七公81歲,無疾而終。為紀念七公,人們在七公生前經常活動的甓社湖邊建起七公廟,又稱耿廟。那時高郵一帶多有澇災,狂風暴雨中,漁民常常迷航,每當生死關頭,漁民就向七公禱告,祈求七公保佑。果然,他們的眼前突然亮起了紅燈,那是耿公廟前兩隻石柱上高懸的紅燈,那燈風吹不熄,雨澆不滅,在風雨中那麼倔強,那麼奪目。人們順着有燈的方向划船,就能轉危為安,這就是在高郵廣為流傳的“耿廟神燈”的故事。

耿廟神燈敕封康澤侯

南宋孝宗知其事,特敕封耿公為康澤侯,意在褒獎七公為黎民百姓帶來了安康和恩澤。以後多次在困危之時,七公都顯靈,免除百姓災難,庇佑受難之人。又因此七公被加封為康澤靈應侯、隱澤靈應侯等。

耿廟神燈“七公殿”

明洪熙年間,禮部尚書餘幼孜有詩《康澤侯廟》讚美説:“耿廟水雲中,巖巖鎮湖口。桅竿夜懸燈,照耀遍林藪。閃閃透蘭虹,輝煌映星斗。撲光蛾自滅,避焰龍亦走。靈威示赫奕,祀事誰悠久。惠澤披淮堧 ,紀年書大有。”
康澤侯廟原在離城5公里的新開湖中,明代至清初,原廟被水淹,後人在運西築廟兩處,一處叫行祠,一處叫七公殿,再遭水毀,此後“七公殿”屹立於古運河東堤。

耿廟神燈“七公會”

1931年高郵遭遇特大洪澇,“七公殿”被沖毀,那年運河決五個口,一在“擋軍樓”,一在廟巷口,一在“七公殿(廟)”,一在御碼頭,還有一處在二十里鋪。七公殿雖毀,而廟前懸掛神燈的兩根方形石柱歷經風雨,依然筆直地矗立於高郵湖邊的古運河旁。
21世紀以來漁民都已上岸居住,隨着科學技術的發達,他們不再有出湖迷航的危險,但漁民後代子孫並沒有忘記七公,他們沿襲祖先的習俗,每年在石柱前做“七公會”,紀念這位慈善者,也祈求保護神繼續給人們以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