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耶利哥

(地名)

鎖定
【耶利哥】(Jericho)地名。約旦河西的重要城市(申34:1,3)。位於約旦河以西、便雅憫以法蓮的接壤處,靠近死海(士3:13)。
中文名
耶利哥
外文名
Jericho
別    名
棕樹城

耶利哥地理環境

耶利哥出土的前陶器新石器時代城樓(2007年張百路攝) 耶利哥出土的前陶器新石器時代城樓(2007年張百路攝)
耶利哥位於約旦河谷的西邊,低於海平面約250公尺,它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城市。也是被世人公認為發現最古老的城市。這個古代被城牆圍繞、堅固保護的城邑,佔地廣達3.5公頃。在這裏考古出土的石牆、城樓和用泥磚砌成的房屋,年代可追溯至前陶器新石器時代(Pre-Pottery Neolithic A,公元前8350年至公元前7370年)。這裏有兩個主要的泉水供給灌溉,使它成為一個綠洲,與其西邊乾旱無水的猶大山地相比,真有天壤之別。耶利哥城東邊的以利沙泉(Elisha Spring),也就是以利沙首次施行神蹟,將苦水變成甜水的地方(王下2:19-22);城西邊則有窪低奎爾特(Wadi Qilt)清澈的溪水。耶利哥的別名叫做「棕樹城」(City of Palm trees),是一個盛產椰棗(Date palm)的地方,歸屬於巴勒斯坦國西岸地區(West Bank),由解放組織的法塔赫派系(Fataḥ)控制。
耶利哥屬熱帶氣候,適於棕樹、無花果樹、鳳仙花、玫瑰等花草生長。由於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這段路上經常發生搶劫事件,耶利哥城又被視為強盜出沒之地。現在此城的廢墟附近只有一個小村莊。在西方語言中,“耶利哥城的城牆應聲倒塌”、“約書亞的羊角聲對耶利哥城牆的影響”、“約書亞吹倒耶利哥城牆”等,都指“以某種神奇力量輕易取勝。” [2] 

耶利哥聖經記載

耶利哥舊約聖經

古耶利哥遺址Tell es-Sultan(2008年張百路攝 古耶利哥遺址Tell es-Sultan(2008年張百路攝
耶利哥是個設有重防要塞的城邑,扼守着從約旦河東邊進入巴勒斯坦中部的要衝,並且位於死海北岸至地中海、加利利至耶路撒冷,這兩條路線之間。由於其戰略位置的重要,那些從東邊入侵巴勒斯坦的敵人,絕對不敢忽視耶利哥;他們必須先攻下這個城,否則將不斷地受到從這城派出的遊擊部隊偷襲。約書亞帶領百姓進入迦南地,首先就必須在耶利哥之役,一舉除去這個潛在的威脅。
上帝並非用人的方法去對付耶利哥。難怪有些現代的學術研究者,會把聖經的記載説成是無稽之談。一位有名學者的書上這樣寫着:「聖經中有關耶利哥的征服,僅是神話而已…」(Aharoni,1967,192頁);但聖經提供一個直率的記載,描述這征服的整個過程,其實,與上帝的「安息日原則」(Sabbatical Principle)是一致的。以色列軍隊經過六天繞城的行軍後,在第七天重複繞城的行動七次,然後,當祭司吹角、百姓大聲呼喊時,耶和華就將這座城交在他們手中。這是在此之前他們不能擁有的地業(書6:1-21;參利25:8-13),這塊土地是一個恩典禮物,上帝按着他創造天地以來,統管世界所設立的「安息日原則」,用如此恰當的方式,將這座城賜給了他的選民。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耶利哥必須成為「歸耶和華為聖」的「初熟之物」。「這城和其中所有的,都要在耶和華面前毀滅」(書6:17a),「惟有金子、銀子、和銅鐵的器皿,都要歸耶和華為聖,必入耶和華的庫中」(書6:19),甚至,「有興起重修這耶利哥城的人,當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他立根基的時候,必喪長子,安門的時候,必喪幼子」(書6:26)。果然,事隔多年,當以色列王亞哈在位的時候,有一個膽大妄為的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結果「立根基的時候,喪了長子亞比蘭,安門的時候,喪了幼子西割。正如耶和華藉嫩的兒子約書亞所説的話」(王上16:34)。這真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教訓,我們的上帝,豈是容人輕慢質疑的麼?
但是,上帝額外的恩典,卻也同時降臨在耶利哥的一家人身上,那就是妓女喇合與她的全家。當約書亞派出兩個探子進耶利哥窺探時,妓女喇合在搜城時將探子隱藏,並且幫助他們逃出城(書2章)。因此約書亞下令,在毀滅耶利哥時,「只有妓女喇合、與他家中所有的,可以存活。因為他隱藏了我們所打發的使者」(書6:17b)。喇合不僅大難不死,後來她還嫁給猶大支派撒門,成為波阿斯的母親,從而成為大衞及耶穌的祖先之一,被記在耶穌的家譜中(太1:5)。

耶利哥新約聖經

試探山希臘東正教修道院(2008年張百路攝) 試探山希臘東正教修道院(2008年張百路攝)
至於新約聖經中與耶利哥相關的事件,首先可提的,就是耶穌在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之後,被聖靈引到曠野的山上,受魔鬼的試探40天(太4:1-11)。傳統上説,這座山就是位於耶利哥遺址旁邊的試探山(Mount of Temptation)。山上的石崖上,現今有一座希臘東正教的修道院,遺世絕俗地懸掛在山壁之間。
現代耶利哥的衞星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現代耶利哥的衞星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另外,耶穌在世的最後一段行程,曾經跟門徒到加利利湖北邊的該撒利亞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彼得在這裏認出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路9:18-22;太16:13-21),之後不久,耶穌就定意往耶路撒冷去。他腳步堅定地踏經聖地,朝着他人世間最後的目的地前進;在進入耶路撒冷之前,耶利哥是他最後的停留點之一。
耶穌這次經過耶利哥,曾經醫治瞎眼的乞丐(太20:30兩個瞎子;可10:46一個討飯的瞎子;路18:35一個瞎子)。三卷福音書對這件事發生的地點記載不太一樣:馬太説他們「出」耶利哥的時候…;馬可説「到了」耶利哥…;路加説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知道耶利哥有新、舊兩個不同的城址,就不會認為聖經的記載互相矛盾了。如今旅遊者去耶利哥,就可以造訪這兩個遺址。除了前述那個舊約時代耶利哥的遺址Tell es-Sultan以外,在它南邊約1.5公里,位於Tulul Abu Al-Alaiq土丘上的,就是希律王所建、作為「冬宮」的新耶利哥。
耶利哥這一帶,在夏天非常炎熱,氣温可高達攝氏50度,但是在冬天,卻成為最好的避寒勝地。希律王在這裏大興土木,精心建造華麗的各樣建築,包括奢華的王宮、巨大的貴賓廳、不同型的三温暖、美麗的低窪花園、及一座長90公尺、寬40公尺、可以在裏面划船的游泳池。據説,希律王因為擔心他的兒子亞里斯多布魯斯(Aristobulus)可能篡奪王位,就在這個游泳池裏將他淹死了。那些跟希律王交往的達官顯貴們,也隨着他在此一起建造了不少豪華別墅,每當合適的季節,這些人就陪伴希律王到此交際享樂一番。但是如今,這些地方都只剩斷垣殘壁,成為過往雲煙。
新耶利哥的希律王「冬宮」遺址(2007年張百路攝) 新耶利哥的希律王「冬宮」遺址(2007年張百路攝)
馬可福音記載的耶利哥瞎子乞丐,是一個有名字的「底買的兒子巴底買」。他不肯罷休地纏着耶穌,直到他停下腳步來醫治他(可10:46-52)。而另有一件讓人感動的事,就是耶穌從那些要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的虔誠朝聖客中,獨獨選擇了惡名昭彰的撒該。撒該是耶利哥最有權勢的財主之一,耶穌不但跟他談話、接受他的招待,並且當天晚上還住宿在他家裏(路19:1-10)。這天,這位市膾的税吏,在這個地方統治者的奢華別墅之地,公開為他訛詐的行為悔改,成為另一個國度統治者所拯救的人。「耶穌説,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9-10)。這些事情都發生在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行程、經過耶利哥的途中。
離開耶利哥後,耶穌就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義無反顧地走向他成為人類代罪羔羊,被釘在十架上贖罪的那座城。

耶利哥考古研究

傳説中耶穌在耶利哥與税吏撒該見面的「桑樹」(2007年張百路 傳説中耶穌在耶利哥與税吏撒該見面的「桑樹」(2007年張百路
早年,考古文物的判讀,大致上確認了聖經關於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年代的記載。在耶利哥所發現的埃及人護身符(Scarab,又稱為聖甲蟲),測定出於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1414-1378 B.C.)的年代。由於在耶利哥的考古挖掘,並沒有發現比這個護身符更早期的陶器,於是這個護身符的年代,就被考古學者主張為耶利哥城被毀的年代;而這年代,與聖經列王紀上6章1節所記載的年代是相符的(Garstang,1948,135頁;Pfeiffer,1966,308頁)。可惜的是,之後在耶利哥遺址的調查報告,卻以含煳的態度來判讀文物,並未給聖經的耶利哥毀城事件一個有力的證據。這些判讀認為,耶利哥最後有人居住的時期,是在「公元前十四世紀的第三個四分之一的時期」,也就是公元前1350至1325年之間。這比起聖經所記載的年代,遲了約20-50年(Kenyon,1957,262頁)。儘管如此,晚近對這些資料的研究,指出耶利哥城毀滅的日期,應該是在公元前1430年代(Bimson,1978,144頁)無誤。何況,耶利哥城倒塌的年代,近來在Bryant G. Wood博士於1990年所發表的「以色列人征服了耶利哥城嗎?」("Did the Israelite conquer Jericho?",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16:2, 1990, 44-58)文中,又得到了佐證。Bryant Wood重新審視了耶利哥的考古挖掘報告,分析所出土的陶器年代、埃及護身符(聖甲蟲),以及其地層狀況和碳十四測年法,所得的結論是:耶利哥城被毀於晚青銅器年代的第一期末,約在公元前1400年。
無論如何,不管學者之間這些不同的見解爭論,聖經有關耶利哥被征服的記載,乃是一個關於「上帝的選民」進入「應許之地」可靠的記載。並且,我們深信,聖經中的年代記述,對這些發生的史實,一直是個有力的證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