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蘿蔔螺

鎖定
耳蘿蔔螺別名椎實螺、痕螺、響螺, [4]  是基眼目椎實螺科的動物, [3]  耳蘿蔔螺貝殼較大,殼質薄,或略透明,外套膜上黑色色素形成的不規則花紋,外形呈耳狀,有4個螺層,螺旋部極短,尖鋭,體螺層極其膨大,形成貝殼的絕大部分;殼面呈黃褐色或赤褐色,具有明顯的生長紋,或者具有“捶擊”的凹痕;殼口極大,向外擴張呈耳狀,外緣薄,易破碎,呈半圓形;頭部扁平,觸角寬大,呈扁平三角形;眼位於觸角基部內側,雌雄同體,異體受精。 [4] 
耳蘿蔔螺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地,國外亞、歐、北非、北美等地也有分佈。耳蘿蔔螺種適應能力強,棲息環境極為廣泛,喜於水草茂盛的水域,常在沿岸爬行或匍匐於水底、岩石或水草上,或在水面下游泳。雌、雄同體,但異體受精,除冬季外皆可產卵,水温15-25℃時最為適宜產卵。 [5]  耳蘿蔔螺經歷受精卵,幼蟲、幼螺、成螺四個階段。幼蟲期仍滯留在卵殼間。孵化後的幼螺,此時貝殼已成形,幼螺開始取食、為害,但食量甚小,歷期76—90天左右,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即開始交配產卵,進入成螺期。成螺壽命較長,短的96天,長的達725天。 [6] 
耳蘿蔔螺可作為禽類、魚類的食料。因其為寄生蟲中間宿主,如危害牛、羊的肝片吸蟲可引起人類皮炎的寄生於畜、禽類體內的土耳其斯坦東畢吸蟲、包氏毛畢吸蟲及危害魚類的山村血居吸蟲等。 [4]  耳蘿蔔螺會危害水生植物的葉、莖、花,在菱角,芡實等植物的花期,嗜食花蕾。 [7] 
中文學名
耳蘿蔔螺
拉丁學名
Radix auricularia(Linnaeus)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肺螺亞綱
亞    綱
前鰓亞綱
基眼目
椎實螺科
蘿蔔螺屬
分佈區域
靜水水域,緩流水域

耳蘿蔔螺簡介

該種適應能力強,喜於水草茂盛的水域,常在沿岸爬行或匍匐於水底、岩石或水草上,或在水面下游泳。在遇到不良環境時,將肉體縮入體內,分泌大量粘液封閉着殼口,或者隱匿在水草下鑽入泥土中,環境適宜時,又重新活動。

耳蘿蔔螺繁殖

雌、雄同體,但異體受精,除冬季外皆可產卵,水温15-25℃時最為適宜。卵產出後包裹於膠質透明的卵袋內,卵在卵袋內一般排列成3-4行,上、下卵相互重疊,每次產卵數目、卵袋大小皆不同,10餘粒至100餘粒;卵產出後水温16-17℃時,需14-15天可孵岀幼螺,水温22-23℃時,則需9-10天可孵出幼螺;幼螺極小,約1-1.5mm,在夏季生長快,約2個月可達性成熟,交配後4-7日開始產卵。它們以硅藻及水生維管束植物為食料 [1] 

耳蘿蔔螺形態特徵

耳蘿蔔螺的殼大,高達32毫米。殼寬可達29毫米,有4個螺層,螺旋部極短、尖鋭,體螺層膨大,形成貝殼的絕大部分;殼面呈黃褐色或茶褐色,具有明顯的生長紋,或者具有“錘擊”的凹痕。殼口很大,向外擴張,呈耳形,外緣薄,呈半圓形,內緣貼覆蓋=於體螺層上,軸緣略扭成“S”形。臍孔位於皺褶的後邊。
卵生,除冬季外皆可產卵。卵產出後包裹於卵袋內,卵的數目隨卵袋大小而不同,一般上、下重疊排列,約有70餘個。為肝片吸蟲的中間宿主,也是引起人類皮炎的土耳其斯坦鳥畢吸蟲、包氏毛畢吸蟲的中間宿主。
本種形態變異較大,幼體時期,體螺層不十分膨脹,螺旋部較高,因此外形多不呈耳狀,在生長過程中比例逐漸變化。

耳蘿蔔螺生境分佈

棲息於沼澤、小水窪、池塘、湖泊、水庫到小溪的沿岸帶,以及鹹水湖、温泉等水域。在我國廣泛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省區均有發現;亞洲、歐洲、北美、北非等 [2] 
參考資料
  • 1.    齊鍾彥主編,中國經濟軟體動物,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第135頁
  • 2.    張虎芳 張曉紅著,水生動物實習理論與方法,海洋出版社,2006年06月第1版,第66頁
  • 3.    耳蘿蔔螺  .物種庫 -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3-06-28]
  • 4.    張虎芳,張曉紅著,水生動物實習理論與方法,海洋出版社,2006.06,第66頁
  • 5.    齊鍾彥主編,中國經濟軟體動物,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03,第134頁
  • 6.    陸自強主編,觀賞植物昆蟲,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05,第262-263頁
  • 7.    陸自強主編,觀賞植物昆蟲,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05,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