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肝片吸蟲

鎖定
吸蟲綱片形科的1種。世界性分佈。中國各地廣泛存在。除侵害牛、羊外,尚可感染馬、驢、駝、狗、貓、豬、兔、鹿以及多種野生動物和人。
分佈於世界各地,尤以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等地比較常見。中國各地廣泛存在。侵害牛、羊、馬、驢、駝、狗、貓、豬、兔、鹿以及多種野生動物和人。蟲體扁平葉狀,長20~25毫米,寬8~13毫米。口吸盤位於體前端,腹吸盤位於前端腹面,口孔開口於口吸盤。肝片吸蟲幼蟲期在螺體內進行大量的無性繁殖,於5~6月份成熟,然後大量逸出。肝片吸蟲幼蟲期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損傷和出血。蟲體的刺激使膽管壁增生,可造成膽管阻塞、肝實質變性、黃疸等。分泌毒素具有溶血作用。肝片吸蟲攝取宿主的養分,引起營養狀況惡化,幼畜發育受阻,肥育度與泌乳量下降,危害很大。
外文名
Fasciola hepatica
別    名
羊肝蛭
中文學名
肝片吸蟲
動物界
扁形動物門
吸蟲綱

肝片吸蟲別名

肝片吸蟲 肝片吸蟲
羊肝蛭

肝片吸蟲分類地位

扁形動物門吸蟲綱復殖亞綱(Digenea)

肝片吸蟲生活史

成蟲寄生在牛、羊及其他草食動物和人的肝臟膽管內,有時在豬和牛的肺內也可找到。在膽管內成蟲排出的蟲卵隨膽汁排在腸道內,再和寄主的糞便一起排出體外,落入水中。在適宜的温度下經過2~3周發育成毛蚴毛蚴從卵內出來體被纖毛在水中自由遊動。
肝片吸蟲 肝片吸蟲
當遇到中間寄主椎實螺,即迅速地穿過其體內進入肝臟。毛蚴脱去纖毛變成囊狀的胞蚴,胞蚴的胚細胞發育為雷蚴。雷蚴長圓形,有口、咽和腸。雷蚴刺破胞蚴皮膜出來,仍在螺體內繼續發育,每個雷蚴再產生子雷蚴,然後形成尾蚴,尾蚴有口吸盤和腹吸盤和長的尾巴。尾蚴成熟後即離開錐實螺在水中游泳若干時間,尾部脱落成為囊蚴,固着在水草上和其他物體上,或者在水中保持遊離狀態。牲畜飲水或吃草時吞進囊蚴即可感染。囊蚴在腸內破殼而出,穿過腸壁經體腔而達肝臟。牛羊的肝臟膽管中如被肝片吸蟲寄生,肝細織被破壞,引起肝炎及膽管變硬,同時蟲體在膽管內生長髮育併產卵,造成膽管的堵塞,影響消化和食慾;同時,由於蟲體分泌的毒素滲入血液中,溶解紅血細胞,使家畜發生貧血、消瘦及浮腫等中毒現象。人體感染可能是食生水、生蔬菜所致.因此在牧場中應改良排水渠道,消滅中間寄主錐實螺,禁止飲食生水、生菜,可使人免受感染。

肝片吸蟲流行病學

該病的流行除由於當地存在病原、中間宿主、終期宿主外,還由於病畜糞便下水使螺有受感染的機會,以及由於在有螺的地帶放牧牛羊或割草餵食它們。小土蝸是半陸棲性淡水螺,在小水坑、水田和排灌渠中廣泛存在。
肝片吸蟲幼蟲期在螺體內進行大量的無性繁殖,一個陽性螺可以逸出600~800個尾蚴囊蚴的抵抗力強,在潮濕無日照的條件下,可生存6個月還保有感染力。
在中國的農業地區,螺體內的尾蚴於5~6月份成熟,然後大量逸出,牛於夏收夏種時期在田間勞役,因採食田埂上和排灌渠中的青草,往往受到感染。北方牧區的氣候回暖較遲,畜羣感染多在秋季。肝片吸蟲病在多雨的年份廣泛流行,在乾旱的年份顯著減少。當畜羣長期放牧在低濕的牧場上時,最易引起高度的侵襲。由於成蟲排卵量大,生活期長,又在幼蟲期進行無性繁殖,所以畜羣中即使只有少數病畜,只要傳播的條件適宜,也可造成流行。

肝片吸蟲致病作用與症狀

肝片吸蟲
肝片吸蟲(5張)
肝片吸蟲幼蟲期在畜體進行移行時,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損傷和出血。蟲體的刺激使膽管壁增生,可造成膽管阻塞、肝實質變性、黃疸等。分泌毒素具有溶血作用。肝片吸蟲攝取宿主的養分,引起營養狀況惡化,幼畜發育受阻,肥育度與泌乳量下降,危害很大。症狀是不是很明顯,要看年齡、感染度與飼養管理的條件。幼畜受侵時危害性較大,羊的危害性比牛的明顯。幼畜大量感染時可出現急性型:體温升高,精神萎靡,偶有腹瀉,肝區觸診敏感,很快出現貧血,在幾天內突然死亡,或轉為慢性。一般常為慢性過程,逐漸消瘦,毛粗亂,粘膜蒼白,食慾稍有不振。乳牛泌乳量減少,耕牛耕作能力下降,病情重時下顎、胸前、腹下發生水腫,不時出現腹瀉,孕畜流產,甚至極度衰弱死亡。檢查糞便發現蟲卵,可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