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耐受性法則

鎖定
耐受性法則是美國生態學家謝爾福德提出的,他認為因子在最低量時可以成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過量超過生物體的耐受程度時,也可以成為限制因子。每一種環境因子都有一個生態上的適應範圍大小,稱之為生態幅。即有一個最低和最高點,兩者之間的幅度為耐性限度。這就是謝爾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 
中文名
耐受性法則
最適温是
22℃
提出時間
1913年
所在國家
美國

耐受性法則規律與發展

1913年,美國生態學家V.E.Shelford提出了耐受性法則。在Shelford以後,許多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並對其規律和發展,概括如下:
每一種生物對不同生態因子的耐受範圍存在着差異,可能對某一生態因子耐受性很寬,對另一個因子耐受性很窄,而耐受性還會因年齡季節、棲息地區等的不同而有差異。對很多生態因子耐受範圍都很寬的生物,其分佈區一般很廣。
生物在整個個體發育過程中,對環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在動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體、種子的萌發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比較低。
不同的物種,對同一生態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如鮭魚對温度的耐受範圍是0~12℃,最適温是4℃;而豹蛙對温度的耐受範圍是0~30℃,最適温是22℃;南極鱈所能耐受的温度範圍最窄,只有-2~2℃。
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處於非最適狀態下時,對其他生態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例如,陸地生物對温度的耐受性往往與它們的濕度耐受性密切相關。當生物所處的濕度很低或很高時,該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範圍較窄;所處濕度適度時,生物耐受的温度範圍比較寬。反之也一樣,表明影響生物的各因子間存在明顯的相互關聯。

耐受性法則生物耐受性分類

根據生物對生態因子耐受範圍的寬窄,可將生物區分為廣温性和狹温性,廣濕性和狹濕性,廣鹽性和狹鹽性,廣食性和狹食性,廣光性和狹光性,廣棲性和狹棲性等。
參考資料
  • 1.    陳英旭主編,環境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