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子出關

(學者觀點)

鎖定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併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在先秦文獻(《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國策》等)中皆用其名老聃,更加可靠,因而人稱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伯陽
所處時代
春秋(有爭議)
出生地
陳國苦縣
出生日期
公元前 571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471年
主要成就
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主要作品
《道德經》
本    名
老子

目錄

老子出關簡介

老子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
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説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説:“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着大青牛走了。據説,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老子出關著《道德經》及講道的地方
(由西安鍾馗文化研究所與國家級AA景區西安鍾馗故里歡樂谷鍾馗王,組織專家在秦嶺終南山下收集整理的,鍾馗故里陝西户縣流傳千年《老子與鍾馗的傳説》。)
傳説,當年函谷關總兵尹喜遠眺日出望東方,紫氣浩蕩八千里“日出東方,紫氣東來”;老子騎青牛而至,於是便拜老子為師,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神仙路西行,晝行夜宿,不幾日來到將軍山下,只見此處祥雲繚繞,四季如春,溪流縱橫,魚翔淺底,百鳥爭鳴,龍飛鳳舞,牡丹競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頭望時,只見一巨石十分奇異,如有人形,豹頭環眼,鐵面虯鬢,一手執劍,一手執扇,五蝠飛舞,正氣浩然,不盡嘆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洋洋灑灑五千言,由尹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是也。
後老子與尹喜結草阿福泉,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講道,發現終南捷徑後清涼山講經,樓觀台煉丹,鑄南山鐵案,享南山之壽,是謂道教之祖庭,鍾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老子出關學者觀點

張桂枝老子岀關圖 張桂枝老子岀關圖
張炳玉説,經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他們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後,又回到隴西邑,落户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昇(去世)”。
張炳玉認為,老子在散關著下《道德經》後由關令尹喜相伴西行,這是老子事業的開始。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昇”。
延濤介紹説,臨洮縣嶽麓山還有“超然台”“説經台”“飛昇崖”“文鋒塔”(又名“筆鋒塔”,相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蹟。
老子在臨洮“飛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兩位學者研究認為,老子西行落户甘肅之後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後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兩位學者的發言在“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研討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李景源説:“這個觀點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推斷,為老子晚年最後的蹤跡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必將對弘揚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範曾作品《老子出關》 範曾作品《老子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