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圍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馬巒社區下轄村)

鎖定
老圍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光背村、徑子村。地處深圳東北部馬巒山區;主要山嶺有連麻山、九棟嶺,其中九棟嶺最高,海拔約350米;附近有高圳水庫。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陳姓先祖陳可泰、陳可尊、陳可明三兄弟由坪山黃竹坑沿路一直砍柴上至嶂頂,發現此地山清水秀、資源豐富,便於此定居建村,取名嶂頂村。因此地為馬巒最老的圍村,後人改其名為老圍村。抗日戰爭期間,村內大部分房屋被日軍燒燬,後村民在原地重建。
中文名
老圍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馬巒社區
地理位置
坪山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 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馬巒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陳姓。陳姓自坪山黃竹坑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44人,其中男性63人,女性81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8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20人;海外留學1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1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方言。
傳統經營以灰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茶樹等,茶樹多為綠茶、山茶。2005年成立深圳市馬壺老圍股份合作公司,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廠房—於家德工業園,面積約3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2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餈粑等。
該村地處馬巒山上,僅有一條鄉道馬巒路可供進出,大部分村民已從馬巒山遷至坪環中心另建新屋,少部分村民仍于山上居住,村民均接水管引山泉水飲用。20世紀70年代通電,1989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至2015年尚未通電話和互聯網。村內建有馬巒小學,2015年就讀學生約30人,教職工3人。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60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陳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1985年重建,2015年重修,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兩進一天井三間房格局,內有門聯“福公世德;進仲家風”,書寫年代不詳。1963年,該宗祠曾被改造為文化室。
村內有2口古井,均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其中一口已閒置,井口被鐵絲網封閉;另一口仍在使用,為村民提供飲用水或用於灌溉果蔬、花草。
村中現存《重建祠堂紀曆》,為1985年重建祠堂時所作記錄,由建祠小組編撰,村民陳美生執筆。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村民在村長帶領下帶“三牲”、果品、素菜等祭品到山上祖墳掃墓祭祖。每年正月初一拜祠堂,全村村民齊聚一堂,迎接新年到來。
該村有“添丁點燈”的傳統風俗。每年正月十五,上一年有男丁出生的家庭,由孩子爺爺或父親帶上水果、糖果、餅乾、雞等祭品,將綁上紅繩的一盞煤油燈在祠堂掛起,然後上香祭拜祖先。
代表性人物:
陳美生(1943),右手殘疾,用左手練書法,1985年執筆《重建祠堂紀曆》,2014年《深圳僑報》曾報道陳美生事蹟。
陳寶茹(1992—),深圳大運會賽會志願者和火炬手,深圳市五星級義工,坪山新區“獅子會”慈善組織成員。曾跟隨“瓷娃娃”NGO組織,到河源市和平縣看望留守兒童,還到粵西北地區的山區支教,其事蹟曾被《晶報》《南方都市報》《深圳僑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