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國音

鎖定
老國音,中國國語運動中,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的漢語標準音。後被新國音取代。 [1] 
中文名
老國音
議定時間
1913年 [1] 

目錄

老國音歷史沿襲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確立了國音標準,並採用注音字母作為漢字標音的工具,1918年教育部公佈注音字母。 [1-3] 
1919年,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簡稱“國語統一會”)成立 [2] 
但1920年,張士一主張從根本上改造注音字母,以京音為國音;但如此一來,讀音統一會的成果都付諸流水。全國爆發了關於京音和國音的大爭論,史稱“京國之爭”。 [1] 
1924年,國語統一委員會決定以北京語音作為國音的標準,稱為“新國音”。 [4] 

老國音特點

平翹、前後鼻、尖團區分;在北京音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微母[ʋ](ㄪ)、疑母洪音[ŋ](ㄫ)和細音[ɲ](ㄬ),區分尖團音入聲按標準南京音 [1]  ,這些語音特徵普遍存在於中國南方諸語中;陰陽平、上、去全按北京音,和北京音差別極小,至多隻有百分之五的漢字讀音不同 [1]  。因而老國音成為一個北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複合普通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