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音

鎖定
“全國共同遵用之標準音,名曰國音。” [1]  分為1919年發行在《國音字典》上的“老國音”和1932年發行在《國音常用字彙》上的“新國音”。
中文名
國音
外文名
Phonetic Chinese
性    質
標準音
分    類
老國音、新國音

目錄

國音歷史淵源

國音老國音

1913年(民國二年),在北京召開的“讀音統一會”決意審定了“國音”(改用“新國音—”後稱為“老國音”),並採用“注音字母”注音。1919(民國八年)——,《國音字典》初版發行,“國語統一籌備會”於民國八、九兩年增廣修訂為《校改國音字典》。
“所注之音,應審量可為全國讀音者,非各舉其鄉音也。” [1] 
“讀音統一會”依據清代《音韻闡微》“擇要審定” [1]  字音六千五百有餘。因故缺載之字(避諱字等)、近今俚俗通行之字(俗寫字等)、學術上通用之字(新造字等)等,亦審定其音,共得六百餘字。會中未及審定之字音,根據其“母(聲母)·等(介母)·聲(聲調)·韻(韻母)”,比照已審定之音而準,又得六千餘字。
“《國音字典》所注之音,什九(90%)以上與北京音不期而暗合。” [1] 

國音新國音

1928(民國十七)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改組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一面成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重修《國音字典》;一面選定普通常用諸字,改編《國音常用字彙》一書。前書囊括古今,正事蒐集;後書則專便應用,刻以觀成。指定北平地方為國音之標準,取其現代之音系,而非字字必遵其土音;南北習慣,宜有通融,仍加斟酌,俾無窒礙。” [2] 
1932(民國卅二)年,《國音常用字彙》初版發行,採用“國音字母”兩式一同記音,兩兩對照。第一式“注音字母”,聲調逐音標明於上;第二式“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聲調具存拼切之中。

國音區別

民國初年制定的老國音和普通話(新國音)最大的區別是保留尖團分別和入聲,老國音委員會還特別説明這是符合北京數百年來一脈相承的讀書官音的,不可因北京土話無之而偏廢;
累類淚等字讀 uei 韻,u不可無;
蛇者車惹等字讀如英文中beg check 中之e韻,哲舌徹熱等入聲字亦讀此韻之入聲eh;
歌科何餓等字讀 o 韻,各渴合額等入聲字亦讀此韻之入聲oh;
學略腳嶽等字讀 io 韻入聲,此韻惟有入聲,不讀iue(並標註這是土話音);
白麥陌帛宅摘等字讀 eh 韻,不讀ai 或者oh,即一等鐸藥韻讀oh,二等陌麥韻讀eh,分得很清楚;
街介械等字讀 iai 韻,不讀ie;
夢蒙翁馮鵬等字讀 ong 韻,不讀ueng;
我昂岸等字有疑母 ng,此聲母只限於開口呼
因老國音比較嚴格地按照古反切審音,故一些字音脱離生活,只存活在韻書裏,就算老北京的讀書音也未必如此;
入聲韻細分有八個:達ah,曷oh,德eh,一ih,屋uh,律üh,屑ieh,質(韻母如普通話讀短促)。
總的説來,老國音的這些特點與崑曲京劇韻白基本一致,可見我國官話讀書正音明清以來一脈相承,老北京人口語説一套,讀書吟誦又説一套。這種讀書音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新國音的制定推廣才逐漸消失。
參考資料
  • 1.    讀音統一會.校改國音字典:商務印書館,1926 年 2 月 第 38 版
  • 2.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國音常用字彙(初版):商務印書館,19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