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耀南中學

鎖定
1942年8月25日,為貫徹中央“精兵簡政”的政策,中共清河區黨委決定以清河師範為基礎,創辦一所專門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學校,並以馬耀南烈士名字命名——“耀南中學”。 [1] 
中文名
耀南中學
創辦時間
1942年8月25日
辦學性質
專門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學校
主管部門
中共清河區黨委
地    址
博興縣六區的興和村
首任校長
劉冠甲

耀南中學辦學歷史

耀南中學始建於1942年,是中共清河區委和清河區行署在抗日戰爭處於困難時期,為貫徹“精兵簡政”政策,儲存和培養軍政幹部,而創辦的一所“抗大”式學校。其校名是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八路軍縱隊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烈士而命名的。 [2] 
校址起初選在博興縣,首任校長劉冠甲。
1942年6月,清河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創辦耀南中學,並打算任命學歷高、懂教育的劉冠甲為校長。劉冠甲與副校長夏戎、教務主任王葦塘、訓導主任賀達、事務主任王生林等人一起,迅速投入到學校的籌建工作中。
耀南中學的校址,最初選定在縣六區的興和村,一開始招錄了兩個中學班,學生大都是從黨政機關和部隊中精簡下來的年輕幹部與小戰士,也有部分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來的進步青年。另外,又把原來設在純化鎮清河師範學校的一個師範班也合併進來,全校共有學生和教職員工150餘人。
正當耀南中學要起步前行的時候,侵華日軍在距離學校駐地僅十餘里遠的王集村,安設了一處據點,駐紮了一個偽軍中隊。為確保師生的人身安全,清河區黨委立即決定,將耀南中學遷往新開闢的墾區。經過數日長途跋涉,師生們來到位於墾區北部的老爺廟村。由於房屋緊缺,糧食供應困難。耀南中學又二次遷址到墾區中部的楊家嘴村。學生一開始暫住在周圍羣眾家的敞棚裏,為了給學生建宿舍,學校買了幾根梁檁,師生自己動手,在校部東邊的高粱地裏挖地窖,修成地屋子,既當宿舍,又當教室和飯堂。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渤海區黨委和行署決定暫時停辦耀南中學,除部分年齡小的學生與建國中學合併,成立耀南公學繼續學習外,其餘大部分學生分別充實到各個急需的崗位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耀南中學又在鄒平縣焦家橋恢復,並先後輾轉於青城文廟、桓台城內和蒲台高廟李,直到1947年底再度被撤消。解放戰爭時期的耀南中學,繼承和發揚了抗日戰爭時期耀南中學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繼續培養了一大批得力幹部。 [2] 

耀南中學教學制度

耀南中學實行校長責任制,設有校務委員會。 [2] 

耀南中學教學建設

1944年1月,耀南中學為交流經驗,傳播學習情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增強大家的創作熱情,還創辦了一份名為《耀中校刊》的學生讀物。教務主任王葦塘(建國後曾任濟南一中校長)擔任主編,教師學生共同編輯。但隨着全國局勢轉變,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渤海軍區開始對周圍敵佔區日偽軍發動了強大攻勢。耀南中學全體師生積極報名奔赴前線,學校暫時停辦,《耀中校刊》在出版了三期後也於當年停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