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翼善冠

鎖定
翼善冠是中國古代一種男帽。流行於中原地區。其形似幞頭,以轉腳相交於上。唐貞觀八年,太宗初服此冠,採用古制,使用此冠,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通蓍之。若服袴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見《唐會要·輿服》上"冠"、《舊唐書.輿服志》)。至唐開元十年廢而不用。
明永樂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見.《明史.輿服志》)。 [2] 
中文名
翼善冠
類    型
是冠的一種
含    義
首服
出土時地
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宮殿出土
文物收藏單位
北京定陵博物館藏
時    代
明朝後期(神宗時期)

翼善冠史料記載

烏沙翼善冠  定陵出土 烏沙翼善冠 定陵出土
唐貞觀中太宗採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襦通着之。若服袴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見宋王溥《唐會要·輿服上》《舊唐書·輿服志》。
明永樂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見《明史·輿服志二》。皇帝常服冠戴,因烏紗帽折角向上如“善”字,後名翼善冠。
與唐代相較,明代翼善冠要簡化得多。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
同時出土的金絲翼善冠高24釐米,直徑17.5釐米,重826克。而烏紗翼善冠高23.5釐米,徑19釐米,冠上金飾件總重量307.5克,冠體腐朽重量不明,修復後為細竹絲為六角網格胎,髹黑漆,內襯紅素絹,外冒黃素羅,再雙層黑紗敷面,後山嵌金累絲雙龍戲珠,總重約800克。另一頂烏紗翼善冠殘存金飾重107.7克——《考古發掘報告·定陵》 [3-4] 

翼善冠歷史發展

翼善冠 翼善冠
翼善冠 [1]  自唐代的幞頭,唐代男子興頭戴軟腳幞頭身穿圓領袍服,幞頭專門用以纏裹頭髮及髮髻。而唐代的幞頭髮展到宋代出現了官員公服展腳幞頭,外形方正。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極力恢復唐宋時期的服制。明代官員所着公服便沿襲宋代。
而常服則是圓領袍搭配展翅的幞頭,俗稱烏紗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紙,兩片展開的帽翅則是薄黑紗。因而君與王所戴的則是兩翅向上折的,故稱“翼善冠”。
明代的皇帝和藩王(如朝鮮國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顏色上有所區別,不得僭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