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習珍

鎖定
習珍(?~220年至221年),荊州襄陽人,漢末三國時劉備手下將領。
任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襲荊州殺關羽後,習珍與樊伷 [6]  等人共同起兵反抗孫權。後被潘濬困於山中,箭盡糧絕,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1] 
全    名
習珍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荊州襄陽郡
逝世日期
220年 至 221年
主要成就
與樊伷率軍反抗孫權

習珍人物生平

習珍 習珍
習珍,襄陽人,漢末三國時劉備手下將領,被任命為零陵(今湖南省零陵縣)北部都尉,加裨將軍。 [3-4]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關羽北伐時,襲擊荊州,殺死關羽,荊州郡縣陸續投降。習珍想率城繼續抵抗,習珍的弟弟習宏説道:“率領崩潰的士民,抵抗接連得利的敵軍,鎧甲不堅,兵士不精,實在難以成功。不如暫且屈服敵人,再找機會盡力以報漢室。”習珍聽從,於是暗中聯絡樊伷 [6]  等人起兵,被孫權擊敗。習珍又率七縣反抗孫權,自稱邵陵太守,屯校夷界歸附劉備。 [5] 
孫權派潘濬討伐習珍,所向皆克,習珍帶着幾百人退入山上。潘濬多次寫信勸降,習珍都不回覆。潘濬便只帶着隨從到山下請求答話,習珍説:“我寧為大漢的鬼,不願做孫權之臣,不可相逼。”又讓人朝山下放箭以明決心。潘濬率軍攻山,習珍堅守一個多月,山中箭盡糧絕。習珍對着部下説:“我習珍受漢中王厚恩,不得不以死相報,諸位又何必如此呢?”於是拔劍自刎。 [7-8]  注:習珍自刎時稱劉備為漢中王,則他應死於劉備稱帝(221年4月)前。
劉備得知習珍身死,為他發喪,並追贈他為邵陵太守。 [9] 

習珍親屬成員

習珍兄弟

習珍兒子

習珍史料記載

襄陽耆舊記》輯本 [1] 
《太平御覽 卷四百一十七 人事部五十八》 [2] 

習珍傳奇故事

習珍祖居習家池

習家池,又稱高陽池,在襄陽峴山南、沔(漢)水西岸。東漢初襄陽侯習鬱(習珍的先人)所修築,已成為千餘年之名勝古蹟,至今遺蹟尚存。習鬱,字文通。南郡襄陽人。西漢末年,習鬱跟隨劉秀起兵反對新莽政權,累建功勳,歷官黃門侍郎、侍中等親信隨從侍官。他曾經跟隨漢光武帝劉秀巡幸黎丘(今湖北宜城北)。由於他做了一個與劉秀相同的夢,而受到劉秀的嘉獎,被拜為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為襄陽侯。封地就在襄陽城南。酈道元《水經注》卷28“沔水”條,沔水過襄陽縣後,“又東南逕邑城北”雲:“習鬱襄陽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矣”。“邑城”在襄陽城南十四里(此據《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作十五里)。
水經注疏》卷28《沔水中》説:襄陽城西南有襄水,“水上承鴨湖,東南流逕峴山西,又東南流注白馬陂水”。習鬱正是利用此水,造作大魚池。大魚池東西長六十步( 88米)、南北寬四十步(59米),呈長方形,池中築有釣魚台,池的周圍廣植松、竹,夾種木芙蓉;池中養有菱、育芡(俗名雞菱包,一年生草本,葉圓好似荷葉,全株有刺,開紫色花,形狀如雞頭,果可吃),“依范蠡養魚法”養魚。習鬱還在大魚池的東端,作“石伏逗”,砌石水,引水向東南流,於住宅的北邊作小魚池。小魚池東西長七十步(102米),南北寬二十步(29米),“西枕大道,東、北二邊,限以高堤”(《水經注疏》卷28《沔水中》,參閲上田氏《後漢末期襄陽的豪族》),南面就是習鬱宅。池、宅之間和小魚池堤岸之上,直至沔水,“楸(落葉喬木,可用於建築)竹夾植,生長茂密”,池上“蓮芡覆水”,非常秀麗。後來成為漢晉之間遊玩宴飲之名所,被晉徵南將軍山簡譽為“佳園池”、“高陽池”。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下《襄陽歌》雲:“落陽欲沒峴山西,倒着接四離隹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革同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唐代著名詩人、思想家皮日休寫下《習池晨起》,讚美習家池説:“清曙蕭森載酒來,涼風相引繞亭台。數聲翡翠揹人去,一番芙蓉含日開。茭葉深深埋釣艇,魚兒漾漾逐流杯。竹屏風下登山屐,十宿高陽忘卻回”。習珍祖居在習家池這樣風景優美的環境裏,他很可能在老家呆過,受過良好的門風家教,尤其是儒學思想的薰陶,忠貞節烈觀念早已融入身心。這對於他後來驚天動地的悲壯舉動,不能説沒有影響作用。

習珍官宦滿門庭

習珍的先人從習鬱開始出仕為官,在漢晉間習氏已成為襄陽的名門望族。並且官宦滿門庭。僅據《襄陽耆舊記》記載,就有習詢、習竺、習承業、習藹、習珍、習温、習宇、習禎、習忠、習隆、習嘏十一人。
其中,習詢、習竺為東漢末年人,史稱習詢、習竺,才氣鋒爽;習承業隨劉備入蜀,歷任江陽、汶山太守,史稱他博學有才鑑,曾都督龍鶴諸軍事;本文的主人公習珍任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死於吳蜀之戰,劉備追贈他為邵陵太守;習珍之子習温,歷任吳國長沙、武昌太守,選曹尚書,廣州刺史,兼荊州大公平(即州大中正,又稱“州都”)。史稱他識度廣大,從容立朝位三十年,不立名跡,不結權豪;習温之子習宇為吳國執法郎。習楨,“有風流,善談論,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三國志·楊戲傳·季漢輔臣贊》)。
習禎之子習忠在蜀漢亦有名;習忠之子習隆為蜀漢步兵校尉,掌校秘書;習嘏入晉,任臨湘令,後升為徵南將軍山簡徵南府功曹,轉記室參軍。總之,習氏之後裔,或在曹魏,或在蜀漢,或在吳國,做官為宦,門庭榮耀,經久不衰。可見,習氏家族是一個有文化、有見識、恪守忠孝節義、勤政廉潔、貴而能貧、嚴以律己的名門大族。出身在這樣官宦滿門庭家族的習珍,其為人,其英勇悲壯的義舉,是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原因的。

習珍忠臣樹楷模

習珍忠於蜀漢,他用自己的行動,尤其是用自己的寶貴生命,為官員們樹立了忠君報國的典範。習珍曾任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官雖不大,但他對漢室忠心耿耿。當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與曹魏將軍曹仁大戰於樊城的時候,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亡。
荊州諸軍紛紛叛蜀應吳的時候,習珍卻欲保城不投降。在其弟的勸説下,為了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立大功報效於漢室,他暫時的屈節於吳。但暗中卻約樊胄等舉兵反吳,雖被孫權派兵擊破,但習珍又舉七縣之眾反吳,自號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漢。孫權派遣潘浚率軍前去征討習珍,吳軍所到的地方都被攻下,最後習珍率領剩下的數百人,登山自守。潘浚數次送書信給習珍,勸其投降,習珍不予理會。
潘浚不帶隨從,單人到山下,要求與習珍對話。習珍態度十分堅決地對潘浚説:“我寧可為漢鬼,也不為吳臣,你不可逼我”。説罷,發箭射向潘浚。潘浚只好返還。繼續圍攻習珍。習珍在山上堅守了一個多月,糧箭皆盡,習珍對他的部下説:“我受漢中王(劉備)厚恩,不得不以死相報,至於你們怎麼辦,你們自己決定吧!”説罷拔劍自刎而死。劉備聽説習珍敗亡,立即為之“發喪”,並“追贈邵陵太守”(黃惠賢:《校補襄陽耆舊記·習珍》)。

習珍節義育後人

由於習氏家族忠孝節義門風的潛易默化作用,不僅在習氏家族出仕做官人員中出現了習珍這樣流傳千古的忠臣楷模,而且在習氏家族女性成員中也出現了節義的表率。
習珍的後輩人中有一個善於談論,名聲僅次於龐統而高於馬良的習楨。習楨有個妹妹嫁給龐統的弟弟龐林為妻。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攻破荊州首府襄陽,龐林夫婦被衝散分離,龐林的妻子習氏守養女兒十多年,持節操不改嫁他人。後來龐林跟隨黃權投降魏國,這樣他們夫妻才得以團圓。魏文帝曹丕聽説這件事情之後,認為龐林的妻子習氏很賢惠,很有節操,於是就賞賜給他們夫婦牀帳衣服,以表彰他們的相互忠貞和節義。這就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破鏡重圓”的歷史故事。

習珍家風襲相承

習氏家族風氣比較正,並且代代相襲承。習珍忠於漢室,以身殉難,世代受人敬仰。他的兒子習温亦見識度量深廣遠大。仕吳,歷官長沙、武昌太守,選曹尚書,廣州刺史,曾兼荊州大公平。從容立朝位三十年,不立名跡,不結權豪。在古代官場中生活,能做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很不容易的。這與習氏家族風氣的影響,與其父習珍對他的教育影響不無關係。而習温又是按照其習氏家風,按照其父習珍之風範再教育其子的。
《襄陽耆舊記》記載了這麼一件事:習温的長子習宇在吳國任執法郎時,有一次急於回家,“趨車乘道,(賓)從甚盛。”習温知道這個情況後,非常惱怒,用杖責打習宇説:我聽説生於亂世,能夠做到“貴而能貧”,才可以避殺身之禍患。你怎麼與別人爭比奢侈靡爛呢?這不是自取禍患亡身之道嗎?可見,習氏家風對其家族成員的要求是多麼的嚴格。從這裏亦可窺見習氏家族歷漢晉而經久不衰的一些道理。
參考資料
  • 1.    襄陽耆舊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30]
  • 2.    卷四百一十七 ◎人事部五十八-太平御覽(宋)李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3]
  • 3.    《襄陽耆舊記》:習珍,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
  • 4.    《太平御覽 卷四百一十七 人事部五十八》引《襄陽記》:劉備以習珍為零陵北部都尉。
  • 5.    《襄陽耆舊記》:孫權殺關羽,諸縣響應。欲保城不降,珍弟曰:“驅甚崩之民,當乘勝之敵,甲不堅密,士不素精,難以成功。不如暫屈節於彼,然後立大效以報漢室也。”珍從之,乃陰約樊胄等舉兵,為權所破。珍舉七縣,自號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
  • 6.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胡三省注:伷,與胄同。
  • 7.    《襄陽耆舊記》:權遣潘濬討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帥數百人登山。濬數書喻使降,不答。濬單將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語。珍遂謂曰:“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濬還共攻,月餘,糧、箭皆盡。謂羣下曰:“受漢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何為者?”即仗劍自裁。
  • 8.    《太平御覽 卷四百一十七 人事部五十八》引《襄陽記》:孫權遣潘濬討珍,珍帥數百人登山自將,濬乃單將左右,自到山下交語。珍謂曰:"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矣。"濬攻,珍圍守月餘,糧箭並竭。珍謂羣下曰:"珍受漢中王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何為者耶?"乃伏劍自裁。
  • 9.    《襄陽耆舊記》:先主聞珍敗,為發喪,追賜邵陵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