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翁丁村

鎖定
翁丁村,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西南部,村域面積6.3平方千米。 [1-3] 
翁丁村是中國佤族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築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村落,“翁丁”在佤語中的意思是雲霧繚繞的地方,又有高山白雲湖之靈秀的意思。 [2]  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個寨子形似大椅子,周邊有連綿的大山相圍。村落建築風格統一,為全木結構茅草房,分為幹欄式和落地式兩種,民居落地房、幹欄式房屋及附設建築糧倉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門等建築構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築體系。 [4]  翁丁村共有120項文物,其中105户是傳統民居建築羣,15項是歷史環境要素。 [5]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1] 
2021年2月14日17時40分許,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老寨(4A級景區)發生嚴重火災,過火房屋101户。 [15] 
中文名
翁丁村
村落屬性
自然村
所屬政區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村域面積
6.3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清代
主要產業
農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翁丁村寨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翁丁村村落歷史

翁丁村民早期是從緬甸佤邦紹帕、紹興等地遷到滄源芒回,隨着人員不斷增多,田地不夠耕種,楊氏就帶領9户人家遷至今翁丁村。佤族習俗中誰先第一個建寨誰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職位在楊氏宗族中世襲繼承。經過400多年的發展,翁丁村形成了楊氏、肖氏、趙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為單位連片居住的生態村落。
翁丁村解放前屬控角土司管轄, 1971年首次用“翁丁”作為這一片區的地名,當時是翁丁大隊,後經過幾次改動,1988年改為翁丁村。 [3] 
翁丁村

翁丁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翁丁村(大寨)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介於東經99°05′~99°18′,北緯23°10′~23°19′之間,距滄源縣城33公里,距臨滄市233公里,距昆明670公里,距滄源佤山機場45公里,該村位於南袞河國家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保育區範圍內,村域面積6.3平方千米。 [2-3]  [5] 
  • 地形地貌
翁丁村山多林密,四周羣山環抱。東邊有窩坎大山,海拔2605米,是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海拔最高的山;西邊有翁黑大山;南邊有公旱大山;北邊有公勞大山。 [5] 
  • 植被
翁丁村森林植被保護較好,寨子周圍樹林茂密。寨民篤信原始宗教,認為萬物有靈,對山川草木皆有敬畏之心,且崇尚自然,不隨意破環周圍的自然景物。寨邊有祭祀之神林,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5] 
  • 氣候
翁丁村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為24℃,降雨量為900~1000毫米。 [5]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村落特色

翁丁村選址理念

翁丁村與大多佤族村寨相似依山而建,不同於其他村寨的是依樹而建,建寨先人建寨前會選好建寨點種一棵榕樹,榕樹長得茂盛就在此建寨,反之,另選地點。翁丁大寨選址在東南部山體橫生的小山體山脊上,俯瞰與山水格局相契,宛如天上之寨。翁丁村背依青山,北望新牙河,植被茂密,景色秀麗,物產豐富,村寨與自然生態環境完美融合,形成一副優美的人地和諧的山地生態圖景,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翁丁佤族篤信原始宗教的環境基礎,村民崇尚自然,對山川草木皆有敬畏之心。 [5]  龍潭位於村寨西南側,面積約300平方米,對蓄水防火災具有實際意義。 [4]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空間佈局

翁丁村寨建築佈局依山而建,建築樓梯入口朝向寨心,民居分佈最為重要的特色便是根據地形地貌形成居住的台地模式。大寨坐北朝南,整個寨子形似大椅子,周邊有連綿的大山相圍。 [5]  村寨內部分佈有寨心,寨心是舉行祭祀活動、節慶活動的場所;牛頭樁多集中立於寨門前入村道路兩側及民俗廣場;女神圖騰樁立於民俗廣場西南側。 [4] 
翁丁村內主要道路呈八卦狀,總體道路格局從主路至巷路呈現自然肌理,形似葉脈;翁丁村中古榕樹隨處可見,並以合圍之勢把寨子圍在其中。最古老的古榕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村民把此樹視為神樹,加以祭拜,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崇敬;村寨東南的祭祀神林在山坡之上,只有村內男子才能進入,祭祀房隱蔽於密林之中,其中建有祭祀房,由山間小道可以到達,其神聖性也使這片樹林得以完好保存下來;村寨西南角的龍潭,百年前因祈福消災而人工開挖,今鏈接起民居榕樹和梯田,成為一道層次豐富的自然景觀;村寨南側,水渠遺物一汨清泉流入水塘,周圍散落的水碾房,在這歷史生活的留存中體現出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場景;村落周邊還有村民耕種的茶園和梯田,村寨、神樹林、榕樹、農耕田地、新牙河形成以山地為特徵的立體性鄉土聚居環境景觀。 [5]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建築特色

翁丁村建築
翁丁村建築(12張)
翁丁村建築風格統一,為全木結構茅草房,分為幹欄式和落地式兩種,民居落地房、幹欄式房屋及附設建築糧倉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門等建築構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築體系,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4] 
佤族傳統的幹欄式建築以草、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就地取材、結構簡單、施工便捷、造價低廉,房屋通風散熱、冬暖夏涼、排水性能好,適宜於炎熱多雨地區。佤族幹欄式建築與其他民族的幹欄式建築最大的區別表現在屋頂兩側的叉叉,故佤族的幹欄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築以木為柱,以扎編後的竹子或木板為牆,以茅草片蓋頂,屋頂大多設有丫叉形的搏風板,用整木製作樓梯。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託梁,橫樑上再託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户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5-6]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經濟社會

翁丁村人口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翁丁村以佤族為主,户籍人口497人,常住人口476人。 [2] 

翁丁村經濟

翁丁村主要產業為農業、旅遊業。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翁丁村村集體年收入31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600元。 [2] 
翁丁村

翁丁村主要景點

翁丁村綜述

翁丁村(大寨)四面環山,寨子東西兩側各有梯田層層包圍。翁丁村(大寨)共有120項文物,其中105户是傳統民居建築羣,15項是歷史環境要素。 [5] 

翁丁村典型建築

名稱
簡介
圖片
寨門
佤族寨門是佤族房屋建築的附屬建築,也是一個村寨最具體的標誌。寨門的堅固程度可以反映這個寨子的富貴興衰狀況。佤族非常重視寨門的建設,古時它不僅具有抵禦外敵入侵的作用,還具有防獸防盜的作用。作為一個新生的寨子,它會對寨門異常重視,來顯示村寨的實力。一般的村寨都有兩道出入通道,大的寨子會有四道,更大的村寨會有六道、八道進出通口,稱寨門。古時大門上蓋有守候、觀望的房屋。這門和房全都用粗大厚實的木材建構,房頂一般用竹瓦或茅草(竹板瓦更普遍)蓋頂。兩開扇的大門板,都是用整筒的粗大紅毛樹或紅椿、水桑樹筒斧劈。門的樑柱、框、閂,都是上述同類樹木中等粗的整筒斧劈、鑿而成。關、開大門時,都是要兩個強壯、體力好的男子通力齊手進行。在門板、柱、框上,雕刻或繪畫着各種各樣表示防禦動作的人物、獵狗或其他圖像。 大門房頭上,因各地習俗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用木頭雕刻各自相同的圖騰象徵物,人物、神像(佛像)等,或者懸掛牛頭角等物,人們又設計築建了圍寨柵欄防禦。
步行道
翁丁村內步行道路縱橫交錯,將整個村寨緊緊地交織在了一起,道路皆由毛石鋪面,路面整潔,視覺效果良好,道路寬度為0.8~1.2米不等,是村內主要的道路交通系統。
佤王府
翁丁的佤王府是參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七月,雲貴總督奏請朝廷給在邊事調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頭人賞賜,封為“班洪土都司”,賜姓胡,名玉山,準其世襲,頒給銅製的“世襲班洪總管土都司”印一枚。民國時又被雲南省張龍雲封為“班洪總管”,並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出錢給他把清朝時建的大房子會議廳進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總管府衙”,這座府衙被稱為“佤王府”,解放後其後人將印章上交國家,結束了班洪世襲土司的歷史。佤王府結構、佈局與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寬敞高大,分設三個火塘,其中主火塘屬佤王專用。
女神圖騰樁
女神圖騰樁造型似高舉雙手站立的女神,是佤族女神的化身標誌,是以刻木記事的方式對司崗裏創世史詩的部分傳承和釋然。圖騰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頭部,有高舉的雙手、眼、鼻、口;二是頸部,沒有圖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圖案符號:圓點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釋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家族的故事;斜紋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釋了司崗裏傳説中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號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圖案代表果實和豐收;三角符號代表不熄的火塘;最下端橫和豎的條紋代表着能和天神對話的木鼓。
撒拉房
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意的房屋建築,它的結構並不複雜,由4根大柱、1根中梁、幾根壓條構架。草片或瓦片覆頂,有的設圍欄,有的不設圍欄,四面通風,兩根柱子之間搭設粗竹木條或木板,作坐凳之用。寨中的撒拉房是全寨人白天休息聊天的公共場所,是年輕人晚上約會的場所。
參考資料 [4-5] 

翁丁村古樹名木

大榕樹
大榕樹(5張)
佤族視大榕樹為神樹。翁丁村內榕樹隨處可見,翁丁大寨就有14棵,呈合圍之勢,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是由第一個頭人遷徙到翁丁大寨時親手栽種的,已有400多年,樹冠覆蓋面積約900平方米。寨人把此樹視為神樹,加以祭拜,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崇敬。 [5] 

翁丁村歷史文化

翁丁村傳統民俗

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3張)
翁丁佤族宗教傳統節日與漢族的現代傳統節日合二為一,重大節日有春節、護寨節、新米節等。
春節,佤語叫“窩”(vō),其含義是休息唱歌跳舞,打歌串親訪友,相互祝福。初一早上必須到老人家中拜年,一般休息7~10天。
護寨節,佤語叫“威冒”(vīenmao),時間為農曆6月。全寨勞動力到山上找茅草擰成繩繞寨一圈並殺一隻母豬每户分一塊肉,召畢召寀唸經祭寨神,家神,含意是,求全寨平安。
新米節即“窩寬哦”(vīenkuanhngoux)節,殺公豬、唸經、打掃寨內衞生,砍除雜草、敬獻飯菜祭祀神林,含義是,求豐收。
祭祀崇禮
祭祀崇禮 祭祀崇禮
翁丁佤族主要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祭鬼神。自達賽瑪傳教説理後,才信賽瑪理,不再砍人頭祭祀。因為達賽瑪受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加上週邊傣族影響,雖然大寨不建緬寺,也不進緬寺供佛,自認為不信佛教,但其祭祀活動中的某些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傣族文化、佛教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在供寨樁及婚禮習俗中。在春節慶典活動中,翁丁人用白布包裹茶葉、米花、蠟燭等物祭供寨樁。在婚禮習俗中,也用白布包裹茶葉、蠟燭等物作為提親禮。在滄源一帶,白布、茶葉、米花、蠟燭是佛教徒做賧、供佛常用之物。翁丁佤族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有寨中的寨樁及打歌場、神林、祭祀房。
特色文化
樂器
樂器(2張)
翁丁村除非遺特色民俗項目外,其音樂、舞蹈、演唱、曲藝、雕塑、繪畫、傳統工藝、民間體育、健身、遊樂等都別具特色。
(1)翁丁佤族音樂,與其它佤族音樂相同的特點,旋律與語調密切相關,舞蹈性與歌唱性緊密結合,音樂基本上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應用宮、商、角、徵、羽等多調式,一個樂段多次重複,並出現滑音、裝飾音、顫音,富有山野特色。翁丁佤族音樂有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民間舞蹈音樂等類。民間器樂主要有吹管樂、打擊樂。
吹管樂:翁丁佤族吹管樂主要有葫蘆笙、佤笛、畢藍冷。葫蘆笙是佤族節慶時打歌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一種簫管類樂器。葫蘆笙的製作比較簡單,取一個葫蘆,在圓肚上錐5個孔,取5根外徑為2釐米,內徑為1.8釐米,長度不一的輕質竹管錐通,然後插在葫蘆的五個孔上,抹上蜂蠟,以防漏氣。吹奏時嘴含吹口吹氣,氣流通過進氣口時進入發音孔,與發音孔的邊梭磨擦產生音響,演奏方法同漢族的銅管蘆笙相似。吹奏者為中老青年男性,一般在節慶打歌跳舞時吹奏,佤笛同漢族竹笛演奏方法相似。
打擊樂:翁丁佤族打擊樂器由木鼓、象腳鼓、鋩、釵組成。在節慶打歌時象木鼓最關鍵,鼓點節奏決定和統一着舞者的情緒和舞步,一拍一下掌握節奏,釵,以強音和碎片節奏調合氣氛。三者融為一體,構成了佤族打擊樂器的體系,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舞蹈 舞蹈
(2)舞蹈、演唱:每年春節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翁丁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寨中心廣場上圍圈跳舞。蘆笙舞的動作有8~10套,跳時順着逆時針方向徹夜唱跳。主要舞蹈有《種包穀舞》、《蒿子舞》、《烏鴉舞》、《白鷳舞》、《長步舞》、《牆腳舞》、《歡樂舞》、《麂子舞》、《搖擺舞》、《綠鳥舞》、《孤兒鳥》等,除此外,一年一度的拉木鼓、剽牛活動中,有《拉木鼓舞》、《剽牛舞》、《跳木鼓房舞》等以木鼓為主要伴奏樂器的舞蹈。每年農曆二月,全寨村民身着節日的盛裝,都上山拉木鼓樹,在手持紅毛樹葉的魔巴(巫師)富有磁性而又高吭的領唱中,男男女女數百人,分別拉着四根藤索,跺腳吼叫,唱跳歌舞。於是在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中產生了系列舞蹈。動作套路隨着領舞者的變化而變化,當地村民在節日慶典和平時的生產勞動中能即興演唱,摘一片樹葉也能吹成曲,砍一根蘆葦,錐兩個眼也能作成樂器。
(3)傳統工藝(雕塑、繪畫):在翁丁大寨的寨門房頂上,寨樁和懸掛的白布幡上,都可以看到佤族原始的雕刻和繪畫傳統工藝,寨門和寨心樁,具有歷史意義,房頂上的人形木雕和飛鳥是為了紀念勇者達惹敢和達特外教會人類建房造屋的功績,同時木人和飛鳥象徵着吉祥和財運。
(4)民族民間體育、健身、遊樂活動:翁丁佤族民間傳統體育,是民間祖傳的體育活動,主要用於強身健體及節慶活動的比賽和表演。項目有射弩、摔跤、高蹺踢架、打陀螺、磨秋、打水槍等。遊樂活動有跳土坎、過獨木橋等。 [7] 
翁丁村

翁丁村歷史人物

人名
簡介
楊結論
楊結論,佤名(jiadlūn),翁丁第六代頭人。1951年初,在翁丁尖山戰鬥中,楊結論動員翁丁羣眾為解放軍派糧,協助部隊搶救並護送傷員。1968年去世。(據楊艾塊口述、《滄源軍事志》)
楊老大
楊老大,佤名(aisāng),楊結論之子,第七代翁丁楊氏族人。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間赴巖帥請求“二田”協助收復被勐卡傣族佔領的翁丁良田,1949年在二田派遣的使者撒拉社的支持下為翁丁收復了被傣族佔領近170年的良田;1951年,在翁丁尖山戰鬥中,帶領翁丁羣眾給解放軍送飯菜,並按佤族的傳統禮節迎接解放軍進入翁丁寨,組織羣眾協助部隊搶救並護送傷員;1954年,任翁丁鄉鄉長;1957年5月至1990年4月,任滄源縣第一屆至第六屆政協委員;2004年在翁丁病逝,享年90歲。(據楊艾塊口述、《滄源軍事志》、《滄源縣政協志》)。
楊艾塊
楊艾塊,佤名(aikuad),楊老大之子,第八代翁丁楊氏族人。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出生,翁丁小學畢業;1978年至1983年任翁丁生產社記分員;1984年至1989年任翁丁大寨村長;1990年至2007年任翁丁村黨支部書記;2008年被縣旅遊局聘為翁丁景區管理員;2009年至今,任翁丁傳習所所長,為翁丁傳統文化的保護和作出了貢獻,在擔任翁丁村支部書記期間,曾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參考資料 [8] 

翁丁村服裝服飾

民族服飾
民族服飾(3張)
翁丁有傳統民族服飾。過去翁丁男女都包黑包頭,男子上身穿黑色圓領開衫,布紐扣,下着肥短黑色大擺襠布褲,褲腳寬約一巿尺,腰繫一條黑色或紅色的布帶,肩挎長刀和筒帕,煙鍋倒插在背後的衣領上;婦女上着圓領衫,腰繫一條黑色或紅色的布帶,小腿裏一塊黑布,頸戴太陽花銀飾品、銀項圈,手腕戴銀製的手鐲,有些手鐲還有花紋,嘴裏刁着煙鍋。翁丁老人基本上保持着傳統的民族服飾,在一些細節上稍有變化,而且大部分人還自織布料,年青人的服飾變化稍大,穿流行佤族服飾的較為普遍。
(1)翁丁婦女的服飾主要有兩種款式:①斜襟圓領長袖短上衣:此衣佤語稱為“西別”(sinbēix),紐扣為布質,共有四排,為雙排佈扣,一排在脖子下面,一排在右胸上,其餘兩排則在右肋上。這種款式的衣服一般是老年和中年婦女穿。衣長有56釐米左右。②圓領中袖套頭衫:在側邊縫有拉鍊,胸前用銀泡縫有圖案,青年婦女喜穿,屬現代裝,衣長一般為47釐米。
裙子,佤族稱為“代”。共有兩種款式:一種是長的、一種是短的,老年婦女多以黑色為主,裙腳邊以銀泡、花邊、蘆谷縫製圖案,青年婦女則用各色毛線編織不同的色塊。長裙整條裙子長約82釐米,寬約114釐米,花邊部份長30釐米左右,短裙長約60釐米,寬約116釐米,穿時花紋部份在下面,把裙頭從右到左緊緊繫於腰間,再用布條紮緊,布條上有飾物。
(2)佤族男子服飾:翁丁佤族男子過去上穿黑色或藏青色圓領斜襟長袖衫和立領對襟長袖衫,下着黑色大襠褲。 [9] 

翁丁村地方方言

翁丁村屬於佤族分支,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其主要語言(佤語)及文化主要靠口口相傳,也會講地方漢語(雲南滄源話),翁丁佤語屬佤語巴饒克方言。
其語法特點:
①塞音、塞擦音分清濁,如p、b;塞音、塞擦音、鼻音、邊音、顫音、濁擦音有送氣與不送氣之分,如p、ph、b、bh、、h、、h、m、mh、l、lh、r、rh、h。
②元音分鬆緊,如i、e、元音的鬆緊與輔音有密切的關係,凡是送氣輔音和、h後面的元音(包括二合元音、三合元音)都是緊的,如ph“商量”,th“筷子”,“不”,h“也許”,khri“髒”。鬆緊元音的對立只出現在不送氣的輔音後面,如t“甜”,t“桃子”,ki“頭”,kai“事情”。
③沒有聲調。在佤方言裏,元音的鬆緊與聲調的高低有密切的關係。緊元音音節除帶-p、-t、-k尾的讀中平調外,都讀全降調,鬆元音音節一律讀低降調,如b“天”,t“砍”,b“核,子實”;但在阿佤方言的時希土語裏用聲調區別詞義,如m“種子”,m“地”,m“篾片”。
④所有輔音都可出現在音節的開頭,能出現在音節末尾的輔音有-p、-t、-k、-m、-n、-、-、-h8個,在阿佤方言裏還有-s、-r。有由雙唇和舌根塞音與l、r組成的複輔音,如pl、phl、bl、bhl、kl、khl、l、hl、pr、phr、br、bhr、kr、khr、r、hr。有二合和三合元音,如i、、ia、、ua、、ai、、i、、i、、uai、等。二合和三合元音後還可出現輔音尾。音節數目比較多,但結構整齊,有規律。 [7] 

翁丁村牛頭樁

牛頭樁是財富的象徵,是佤族人對生存充滿信心的標誌。村寨集體宰殺的牛,無論是生產、節日食用,還是祭祀宰殺,事完後都會把牛頭掛起來。掛的牛頭越多,説明村寨、家庭越富足或古老。 [6] 

翁丁村物產美食

翁丁村特色物產

特色物產 特色物產
農作物:糧食作物。水稻、旱谷是主要糧食作物,雜糧有玉米、蕎、豆類等;經濟作物。茶葉、蘭煙、薯類;蔬菜。有洋瓜、南瓜、辣椒、竹筍等。
農副產業:稻穀、玉米、蕎、豆類、薯類、蘭煙;牛、豬、雞等。
家庭手工藝品:紡織、竹編、藤編等製品。 [9] 

翁丁村美味美食

綜述
美味美食
美味美食(5張)
翁丁佤族以大米為主食,大米主要是旱穀米和水稻穀米。旱穀米色微紅且食用後較耐餓,頗受佤族的喜愛。有兩種煮法,一種用木甑子蒸,另一種是用土鍋在火塘邊燜熟,具體煮法是:先用鍋把米煮為半熟,然後再倒入木甑子中蒸熟。另一種是先在鍋裏放適量的水並煮沸,然後把米裝入鍋內,煮至米半成熟,將鍋抬下潷乾鍋內的米湯,將鍋蓋嚴。從火塘中扒出火炭及火灰,在火塘邊推平,把飯鍋置於炭灰上,每隔五分鐘朝順時針方向把鍋轉動3~4釐米,轉完一圈,飯也熟了。用芭蕉葉鋪在蔑桌上,把米飯倒出來放在上面,過去用手抓吃,現在使用筷子和碗吃飯。以前加工大米用舂碓和水碓,現在也用碾米機。 [9] 
蒸煮類
包穀砂飯:包穀砂飯佤族稱為“而西翁”(eebsivōng),用舂碓將包穀舂至小粒狀,然後用簸箕簸去麩皮。剩下的就是包穀砂。做包穀飯的具體工序是:將包穀砂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再用鍋煮,煮沸後加入適量的米,與包穀砂同煮,煮至半成熟將鍋抬起,把水潷幹,鍋蓋蓋嚴,又在火塘邊燜熟。
雞肉爛飯:佤族雞肉爛飯最有名,雞肉爛飯佤族稱“饃牙”(moigia),製作雞肉爛飯有“手撕雞肉爛飯”和“刀砍雞肉爛飯”兩種,手撕雞肉爛飯比較講究,具體制作工序是:把雞殺好洗淨之後,整隻放進鍋裏用冷水煮,放適量的鹽,直至雞肉煮熟。把煮熟的雞撈出,將適量的米(佤族過去吃的都是自己用舂碓春的,吃時不用淘洗)倒進雞湯裏煮,米至七、八成熟時,放適量的酸筍一起煮,米將煮熟時要注意火的大小。然後把雞肉撈出,用手將雞肉一片片撕下來,越細越好,把洗淨切好的茴香、薄荷、辣蓼、野芫荽及舂好的草果面、辣椒、花椒、大蒜等佐料與雞肉拌勻,倒進爛飯裏,熄火,蓋上鍋蓋,燜上2~3分鐘,然後打開鍋蓋攪拌均勻。
佤族粑粑:粑粑佤族叫“不勒(nblāeh)”。具體制作程序是:頭晚上用冷水將糯米浸泡,第二天一早用木甑把它蒸熟,用竹飯勺撈出放在舂碓裏,把事先舂好的蘇子或者芝麻抹在舂碓和舂棒上,使勁舂,邊舂邊翻,直至舂細,撈出放在簸箕上撒適量的蘇子面,揉成長條形後用手扭成一個個小碗口大的糰子,再用手按扁,修邊成圓形狀,用芭蕉葉包好,隔天就可以取出來在火塘邊烘熟就食。 [9] 
涼拌類
涼拌菜佤族叫“撒”(sa)。一般分為蔬菜涼拌菜和肉類涼拌菜。
生拌水芹菜、魚腥菜、香香菜:把水芹菜、魚腥菜、香香菜洗淨備用,將舂好的臭豆豉、鹽巴、辣椒、花椒、大蒜、味精倒在大碗裏,加入適量的冷開水,然後倒在菜上面,用手揉拌,就可以食用了。這三種野菜單獨拌、一起拌都可以。
生拌黃瓜絲:把黃瓜縱向切成兩半,取出瓜心,用“竹片刮”或者用調羹將瓜刮成細長條形的薄絲,放在盆裏備用,取適量的苦腸烤黃放在碗裏,放入少量開水,碾碎,倒入裝有鹽巴、花椒、辣椒、味精的碗裏,然後倒進備用的黃瓜絲拌勻。
生薑拌肉片:把生薑洗淨與鹽巴、辣椒、花椒一起舂細,將煮熟的肉切成小片,裝在盆裏,撒上切好的芫荽、薄荷,用手拌勻。
氽揉菜:氽揉菜佤族叫“別德(nbied)”。可做氽揉菜的菜很多,有水芹菜、青菜薹、芭蕉心、白花、無花果樹葉、粟米菜、五加嫩葉、竹筍等等。佐料有芝麻、花椒、臭豆豉、鹽巴、辣椒麪、味精。這些菜中,要數水芹菜、野芭蕉心製作的氽揉菜最有特色。製作工序:把水芹菜洗淨扭斷2寸左右長,野芭蕉心撕碎。煮一鍋漲水,將兩種菜同時放進鍋裏,氽湯片刻,七、八成熟時撈出倒進冷水泡一陣,把菜撈出,把菜水捏幹,將其抖撒放在菜盆裏,最後將舂好的辣椒、花椒、鹽巴、花生、臭豆豉撒在菜上,用手揉拌。 [9] 
火燒類
火焐肉乾巴:佤族殺牛或獵獲麂子、馬鹿,除了當時吃新鮮肉外,一般都留一些肉掛在火炕上做乾巴。吃時把它焐在火灰裏,聞到香味時取出,在舂碓裏將花椒、辣椒、鹽巴、姜、味精舂細,然後把山上採來的幾片檳榔葉切細並與用火灰焐熟且已小塊小塊撕好的乾巴一起放進舂碓舂細。
火燒魚:將洗淨的魚去腸肚後,將舂好的鹽、辣椒、花椒、大蒜等佐料塞進魚肚裏,用芭蕉葉把魚包好,在火灰裏焐熟。也可以用樹枝或竹枝把魚串起來,在火塘邊烤熟。
火烤乳豬:把整隻小乳豬毛,刮淨去腸肚後,分成兩半把適量的花椒麪、鹽抹在上面,用竹片把它串起,用火炭烤,邊烤邊翻,烤至滴油發黃時,把竹片取出來,砍成若干小塊。 [9] 
舂類
稠菜:稠菜佤族叫“本”(buan),是調味菜。製作稠菜的原料有各種蔬菜(包含山茅野菜)、肉類、食用昆蟲等。用水煮熟再舂成稠糊狀。
蜂蛹稠菜:佤族地區有蜜蜂、土蜂、掛蜂等各種蜂類;把蜂蛹拿回來後,去掉蜂蛹翅膀放進鍋裏用冷水煮,並放入適量的米;米將煮爛時,放入舂細了的辣椒、花椒、鹽巴、大蒜繼續煮,米完全煮爛後,把鍋抬下來,將洗淨切細的茴香、薄荷、生薑撒進去,攪拌均勻,這道稠菜就製作好了。
小飯豆稠菜:取適量的小飯豆,洗淨後用冷水淡煮,煮至豆熟透,然後把豆湯潷出來一些,放進另一口鍋中再加入一些鹽、辣椒麪、小黃散葉煮2-3分鐘即可食用,這就是佤族喜食的小黃散葉湯。另外,用鐵鍋炒一些臘肉,把油煉出來後,把舂好的鹽、辣椒、花椒、大蒜、姜放進鍋裏炒片刻,將小飯豆倒進鍋裏炒,邊炒邊把豆搗爛。最後,把備好的薄荷、辣蓼、生薑,放進豆裏,炒拌均勻,這是佤族喜食的菜餚之一。 [9] 

翁丁村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1] 
2015年10月,翁丁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列為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 [10] 
2018年10月8日,經地方推薦和專家審核,農業農村部擬將翁丁村推介為2018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11] 
2019年1月,翁丁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2] 
2020年8月26日,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3]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旅遊信息

翁丁村入村路線

滄源縣城——翁丁
從縣城至翁丁33公里,可在廣允路農村信用社前乘坐專線,途經耿滄二級路、314省道、南立線,沿線耗時1個小時到達翁丁村。
佤山機場——翁丁
滄源佤山機場距離翁丁66公里,1個半小時可到達,可從機場乘坐機場大巴至勐甘,後換乘滄源縣城——翁丁客車到達翁丁村。 [14]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村內導覽

旅遊線路1:寨門——廣場——陳列室——佤王府——寨樁——人頭樁——龍潭——2號攝影點——1號攝影點——拉木鼓處。
旅遊線路2:寨門——寨主家——1號攝影點——2號攝影點——人頭樁——墓地——寨樁——佤王府——木鼓房——陳列室——廣場。 [14]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 翁丁村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