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洲魟

鎖定
美洲魟,學名:Dasyatis americana(Hildebrand et Schroeder,1928),魟科魟屬的一種魚類。體盤扁平呈菱形,表面短刺不規則分佈。腹鰭褶接細長尾部,背鰭褶缺失。背部為褐色、橄欖色或灰色,腹部白色。尾部鋸齒狀倒鈎佈滿毒液,用於防衞。一般體長90釐米,最大長度200釐米,最大重量135.6公斤。
別    名
Kit
Southern Stingray
Stingray
中文學名
美洲魟
拉丁學名
Dasyatis americana(Hildebrand et Schroeder,1928)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燕魟目
魟科
魟屬
分佈區域
大西洋西北、西南和中西部

美洲魟分佈區域

亞熱帶分佈範圍:北緯36° - 南緯4°,西經100° - 西經37° [1] 
美洲魟分佈區域 美洲魟分佈區域 [2]
主要分佈於大西洋西北、西南和中西海域,北起美國新澤西州經墨西哥灣北部,中間越過安的列斯羣島一直延伸到巴西南部。 [1]  [3] 
主要分佈國家和地區: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羣島、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羣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基茨和尼維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委內瑞拉。 [3] 

美洲魟生存習性

棲息在沙質洋底、海草叢、瀉湖礁石旁,常見於海灣和河口。一般獨居,交配、休息以及躲避捕食者時結羣。它們是底棲生物,白天藏進沙子,夜間覓食,通常在海草叢,用頂上噴水孔清理沙層,挖沙尋覓無脊椎動物和小魚。主要以雙殼類、蠕蟲為食,也吃蝦米、螃蟹和小型魚類。通過胸鰭拍動起伏運動穿水而行,這種運動方法機動性很高,有助於覓食和逃避天敵。一項研究表明,魟屬物種可隨潮水浮動,滿潮時能捕獲更多食物。 [4-5] 

美洲魟形態特徵

美洲魟
美洲魟(40張)
胸鰭扁平有鋒利轉角,呈菱形盤狀,表面短刺不規則分佈。腹鰭褶接細長尾部,背鰭褶缺失。體盤上表麪灰色 、褐色或橄欖綠色,下腹主體白色,間雜泛白棕灰邊,幼魟體盤灰白色。發達脊柱延伸至尾部,尾基有鋸齒形毒刺。眼睛位於頂部,沿“噴水孔”小開口對稱排列。在海牀上用噴水孔吸水,水繞過腹下口腔從腮部開口離開。雌性體盤寬達150釐米,對比之下,雄性寬僅67釐米。成年美洲魟一般長90釐米,最大長度200釐米,最大重量135.6公斤。 [1]  [6-7] 
注:美洲魟圖冊圖片來源。 [8] 

美洲魟繁育狀況

不同地區美洲魟性成熟期有差異。在養殖場,體盤飽滿時進入成熟期,雌性大約5-6歲,雄性大約3-4歲。雌魟母體大小和後代數量正相關。圈養的每半年繁育一次,野生的通常一年一次,妊娠期從125到226天不等,平均175天。美洲魟使用主要和次要育幼所繁育幼魟。主要育幼地是雌魟生育後代的地方,次要育幼地是幼魟發育成長的地方。很少人知道育幼所具體位置和後代在兩地遷移情況。在伯利茲,手岩礁是一個已知的主要育幼所,成年魟在那兒季節性交配或分娩。科學家每年5月、11月、12月在手岩礁附近10-20米水域捕捉幼魟,確認那一帶是次要育幼所。美洲魟卵胎生為主,未孵化的卵在母體內發育,胚胎早期發育階段,由卵黃囊補充營養,卵黃囊營養吸收完後,由母體分泌組織營養素孵育胚胎。仔魟出生後不再提供親代撫育 [5] 

美洲魟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