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號航母

鎖定
美國號航母隸屬於美國海軍小鷹級航空母艦主力第三艘航母,該航空母艦後來1996年8月9日正式退役。 [1] 
中文名
美國號航母
外文名
CV-66
前型/級
星座號航空母艦
類    別
航空母艦
用    户
美國海軍
艦    員
約5.480名官兵
研發單位
紐波紐斯船廠
所屬國家
美國

美國號航母裝備介紹

 USS AMERICA CV-66 ENGINEERING USS AMERICA CV-66 ENGINEERING
該艦是小鷹級的第三艘,1961年1月9日由紐波紐斯船廠開工建造,1964年2月1日下水,1965年1月23日服役。在它服役生涯的早期進行了U-2飛機的起落試驗。1975年6月30日改裝為多用途航母。在最後一次巡航後發現狀態較差,1996年8月9日退役。
用途: 多用途航空母艦
艦艇級別: 小鷹 編號: CV 66 續航力: 4000海里/30節,12000海里/20節
動力裝置: 蒸汽動力,4台蒸汽輪機,總功率209000千瓦,4軸
航速: 32節
開始建造日期:1961年1月9日
下水日期:1964年2月1日
開始服役日期:1965年1月23日
載員:艦員2980名,航空人員2500名
排水量:標準61170噸,滿載83570噸
船體:長318.5米,寬39.6米
飛行甲板:長319.4米,寬75.6米
吃水深度:10.8米
改裝以後的武器裝備:
3座8聯裝“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3座“密集陣”武器系統,4座SRBOC電子對抗誘餌發射裝置,1台SLQ-36“女水妖”拖曳式誘餌
艦載飛機:80架
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E-2C“鷹眼”預警機,S-3“海盜”反潛飛機,SPS-49對空搜索雷達,SPS-10F水面搜索雷達,SPS-64導航雷達,SQS-23聲納,Mk-95火力控制系統
動力裝置:8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
推進功率:20.9萬千瓦
最大航速:30節
“美國”號(CV-66)只是在“星座”號的基礎上作一些改進。1967年6月8日,美國船隻遭到以色列魚雷快艇和戰鬥機的攻擊,它奉命前往進行救護。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號是參戰的美國艦船之一,它是唯一從阿拉伯半島兩翼的紅海和波斯灣向伊拉克進行打擊的美國航空母艦。越南戰爭期間,它3次開赴越南沿海,參戰時間長達112天。1996年8月9日,“美國”號宣告退役,現停留在費城港口,等待着決定它將來的命運。它的位置由“斯坦尼斯”號(CVN-74)核動力航空母艦取代。
它曾是海上的霸王,曾幾何時,在全球各大洋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它是美國海軍的驕傲,當然也可以説它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強力工具。自從1965年正式編入美國海軍序列,到1996年退出現役,它參加過包括越南戰爭沙漠風暴行動、波黑的“持續自由”行動等重要戰事。這裏所説的它,就是美國小鷹級航母的第三艦“美國”號航母。可以説,“美國”號航母頂着無數的光環,絕大多數曾在“美國”號上服役的官兵都希望它能“安享晚年”,但“事與願違”,聲名顯赫的“美國”號航母於近日完成了它“最後的任務”。
5月20日晚,美國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出人意料地宣佈説,已退役的“美國”號航母在經歷了一連串的爆炸實驗後,於6天前在距離美國海岸58英里處沉入6000多英尺深的大西洋底。
已經失去動力的“美國”號航母是4月19日被拖離費城舊軍港的,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根據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事先精心策劃的方案,美國海軍水面、水下、空中兵器對其實施了“實彈攻擊”,另外“美國”號航母本身也在多處安裝了高爆炸藥。在抗了整整25天的狂轟濫炸之後,這艘曾叱吒風雲的鋼鐵巨獸,船體於當地時間5月14日上午11時30分開始大量進水,然後默默地沉入大西洋。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被炸沉的最大型戰艦。在冰冷的海水即將淹沒“美國”號航母之前,實驗現場的美海軍官兵集體向其行禮致敬。服役時參加過很多次美軍的作戰行動,退役後“沉沒”於大西洋底,為美國軍方設計建造下一代航母提供了大量的數據。這次“沉沒”對“美國”號航母來説,可能是它最好的“歸宿”。
為了避免向外界泄露如何擊沉航母的相關信息,美軍方對該次試驗內容嚴加控制,並謝絕外界觀看和媒體採訪,就連那些曾在“美國”號服役的老兵也無一例外。可見,美國軍方對這次試驗十分重視。在長達25天的狂轟濫炸期間,航母上安裝的數百套傳感器和攝像機拍下和記錄了所有的試驗數據,而這些數據將成為美國建造21世紀新一代航母的重要參考依據。
通過此次試驗獲得的數據,對於整個美國軍事造船業來説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美國海軍造船業的研究人員,在某些領域至今仍在使用二戰時期的計算數據,這顯然已經不能符合現代要求。另外,進入2005年以來,印度、韓國、日本等一些國家都表現出發展本國的航母的意向。為了保持在全球軍事領域的領先地位,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發展新一代航空母艦對美國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新式武器層出不窮。但仔細觀察,“矛”的發展總要比“盾”快很多,攻擊武器的威力提升高於防禦性武器的發展速度。雖然從未在實戰中檢驗,但越來越多地針對航空母艦的新武器出現,卻讓美國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前蘇聯軍事戰略家曾提出,美國的航母戰鬥羣在海上抗不住陸基先進遠程武器和水下、空中、水面武器的高速密集攻擊。例如,前蘇聯研發的“日炙”導彈便以攻擊美國航母為“己任”。一旦航母進入其射程,那麼可以説“根本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此外該導彈的威力極大,一到兩枚就可以使航母喪失戰鬥力。作為海上巨無霸的航母如果被擊沉,損失就不僅僅是艦隊戰鬥力了,一旦消息傳開,對整個參戰官兵的心理和士氣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其次,二戰結束後,美國的航母編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像樣的對手,在冷戰時期,美、蘇雖然摩擦不斷,但也從未“大打出手”。而近十多年進行的戰爭,美國海軍都是以規模龐大的航母戰鬥羣為攻擊平台,有時甚至會集結兩到三個或是更多的航母戰鬥羣,攻擊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的國家。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航母戰鬥羣總能“毫髮無損”地將對方擊敗,但如果換成是“重量級”相當的對手,航母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還有可能“毫髮無損”嗎?在美軍內部一直就這個問題爭論。在這次試驗的過程中,美軍用導彈、炸彈、魚雷等多種武器,對“美國”號航母儘可能多地實施了各種攻擊,從試驗後得到的數據中,美軍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家航母的弱點,並在新一代航母的研製中加以改進。
第三,“9·11”事件後,美國把反恐定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之一,先是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接着又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然而,經過這一系列的反恐軍事行動後,不但恐怖主義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有越反越恐之勢。恐怖分子對海外美軍的襲擊經常採用“不對稱方式”,2002年,美國海軍“科爾”號驅逐艦就遭遇自殺小艇的襲擊而受到重創。“科爾”號遇襲事件使美軍方高層意識到,美軍艦艇的防衞及生存能力都急需提高,以應對在全球範圍隨時隨地可能出現的針對美軍艦艇的“不對稱”襲擊。
航空母艦是美國實施“前沿存在”、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核心力量,是美國維護國家利益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如果美國總統在深夜時被叫醒,他的第一句話往往是:“我們最近的航母在哪裏?”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覺得研究航母的弱點,已經變得非常必要。與此相應,美軍的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繆的考慮,也非常值得其他國家軍隊在研究發展裝備領域借鑑和學習。
相關鏈接:美國現役航母
美國海軍現役有2級1艘航空母艦,分別是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CVN65“企業”號;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10艘:CVN68“尼米茲”號、CVN69“艾森豪威爾”號、CVN70“卡爾文森”號、CVN71“羅斯福”號、CVN72“林肯”號、CVN73“華盛頓”號、CVN74“斯坦尼斯”號、CVN75“杜魯門”號、CVN76“里根”號。“喬治·布什”號
美海軍規定,和平時期,每艘航母一個標準的訓練、執勤和休整週期為18個月,並各佔三分之一時間。因此,正常情況下,美海軍現役11艘航空母艦,有三分之一在海灣地區、西太平洋、地中海等海外前沿地區執勤或擔負作戰任務,三分之一進行海上訓練,另有三分之一在港內休整或進廠維修保養。當然,戰時其訓練、休整和維修週期會縮短,能執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將比平時增加50%至1倍左右,可能集結6至8艘航空母艦投入作戰。

美國號航母其他母艦

美國號航空母艦(USS United States CVA-58)是美國海軍旗下一艘原本預計要建造、但實際上卻在龍骨安放後就立刻停工而從未真正存在過的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使用國家名稱來命名的艦隻。原本應該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起造的一系列五艘超級航空母艦(Supercarriers,意指總排水量超過75,000噸的超大型航艦)中的一號艦,但卻因為尷尬的用途設計與美國陸海空三軍間的任務與預算排擠問題,而半途叫停。
規劃用途
1948年7月29日,美國總統哈瑞·杜魯門通過一紙航空母艦建造案,該案預計要建造5艘航空母艦,這除了是美國在二戰之後首次規劃新型航母的建造外,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嘗試建造超級航空母艦等級的軍艦。該計劃所需的預算在隔年的《1949年海軍撥款法案》(Naval Appropriations Act of 1949)中獲得通過,並且於1949年4月18日在維吉尼亞州(佛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的乾塢中,放下龍骨開始建造。
早在美國號的設計還在早期階段時,關於這艘航空母艦的用途,就一直有不小的爭議。其中一派主張美國號應該用於針對蘇聯進行核子攻擊的方面,認為它應該有足以讓重型轟炸機起降的大型飛行甲板,但犧牲機庫甲板空間,只能配置數量很有限的護航戰鬥機與容納重型核子武器用的小型彈藥庫;另一種主張則認為美國號應該要擁有傳統航空母艦的攻擊火力,使用較大的機庫容納大型的戰機大隊,與儲存充裕的備用彈藥。雖然在航艦設計初期,核子武器派獲得優勢,航空母艦是以核子攻擊用的載台為出發點開始發展,但之後卻也做了局部的妥協,容納較多的戰鬥機。平甲板(Flush deck,意指艦隻的甲板是由艦首直通至艦尾)設計的美國號被設計可以讓超過10萬磅(約合45噸)重的飛機,攜帶早期型的核子武器(本身重約5噸)進行起降。設計中美國號並沒有艦島,甲板邊緣裝設有四架升降機,並擁有四具彈射器,四具中的兩具設置於艦首,另外兩具則是在艦首兩側位置稍微向後退縮一點處。根據當初的預估光美國號本身的建造費用就已高達1億9千萬美元,再加上要組成整個航艦戰鬥羣所需的額外39艘各式軍艦,使得艦隊總預算高達了12億6千5百萬美元。
軍種間的衝突
美國號的龍骨才剛安置不久,建造計劃就遭到取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在大西洋與太平洋戰區執行戰略轟炸,並且投擲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當1946年美國戰略空軍指揮部正式成立之際,他們認為未來的戰略武力投射的任務理應由長程轟炸機來負責,相關的武器與裝備的發展與部署也應該以他們的意見為主軸。這個想法自然會與美國海軍的規劃產生衝突,同時也產生軍種間對經費爭取產生的摩擦以及排擠的效應。
雖然美國號也具有提供空中支援兩棲登陸作戰與主導制海任務的能力,但其主要的任務型態仍然是作為長程核子轟炸機的起降平台。這種獨特且迥異於傳統航空母艦的任務設定方式,使得美國號在起造之後立刻陷入危機。再加上龐大的航艦戰鬥羣之建立費用,對於剛結束戰爭還沒恢復元氣的美國來説,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終於,在1949年4月23日,距美國號的龍骨安放才短短五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長路易·強森(Louis A. Johnson)突然宣佈終止取消美國號的建造計劃。此事件造成當時的海軍部長約翰·蘇利文(John Sullivan)立刻辭職,並且引發著名的“海軍上將起義”(Revolt of the Admirals)事件。這場有多位美國海軍將領級人物參與、認為是因為空軍意圖削弱海軍航空戰力獨厚自身而掀起的不同軍種間之內部政爭,最後以多位海軍高階將領引咎辭職的結局落幕,包括當時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路易·丹菲爾德海軍上將(Admiral Louis Denfeld)也因而丟官。新成立的美國空軍則引以為傲的認為他們成功的“擊沉”海軍的航空母艦,確保了未來戰略武力投射的地位。
不過,雖然美國號的興建計劃終止,但仍然阻止不了核子武器登上航空母艦的趨勢——1950年時核子武器首次裝置到了航空母艦之上,只不過不是以艦載機攜帶的方式,而是巡航導彈。雖然預計要部屬在多艘航空母艦上,然而天獅星核子彈道導彈(SSM-N-8 Regulus)——美國最早研發的幾種核子反制武器(nuclear deterrent weapon )之一——只有曾經在兩艘航艦上成功試射過,其中第一枚是發射自富蘭克林·羅斯福號航空母艦(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42)。
後續發展
美國空軍雖然成功的阻止海軍興建美國號航艦,並且快速擴充空軍戰略轟炸機的規模與核子武器的庫存。當韓戰爆發之後,美國驚覺到面對於蘇聯積極擴充軍備,美國無論在戰略或者是戰術武力方面都處於衰減的趨勢。國防部開始大幅提高國防預算,海軍恢復大型航空母艦的興建,核子武器成功縮小之後,不僅海軍艦載機可以攜帶核子武器成為重要的嚇阻性武力支柱,連陸軍的火炮都有能力發射核子彈頭。空軍念念在茲、以轟炸機做為戰略武力投射、榮耀獨享的想法,也在部署於潛艇上的戰略彈道導彈服役之後,從龍頭地位上退下,而成為三種選擇中的一環而已,不過空軍仍然掌控戰略轟炸機與陸基戰略彈道導彈系統。而美國號航空母艦的事件也是美國空軍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唯一一度(意義上)擊沉自家人航艦的機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