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

鎖定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成立於1925年,是在校友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的倡導下成立的,胡佛後來成為美國總統。胡佛譴責美國西海岸缺少經濟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1925年倡導在斯坦福大學建立了商學院。
中文名
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
創辦時間
1925年
所屬地區
美國斯坦福
知名校友
赫伯特·胡佛

目錄

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辦學條件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和哈佛商學院被認為是美國最好的商學院。這兩所學院多次在美國權威雜誌的商學院排名中並列第一。提到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人們不可避免地也會想到它的競爭對手哈佛商學院。光從學生人數來説,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規模要比哈佛商學院小得多。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總共有七百二十名 MBA 學生,而哈佛大學商學院則有將近兩千人。而且哈佛有各種各樣的企業管理人才培訓計劃,長則兩年,短則幾天,培訓人數多達每年五千人。而斯坦福只有 Sloan 企業管理人才培訓計劃,為期十個月,每年只招收五十人左右。但是要從學生素質來説,在全美的七百三十多個商學院中,沒有一所商學院的入學競爭有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這樣激烈。目前斯坦福是美國最難進的商學院,每年淘汰率為93%,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每年申請的人數排在沃頓和哈佛之後,名列第三。最近幾年來,每年有五千到六千人申請進入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但是隻有三百六十個幸運者如願以償。從這個角度來説,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是美國 “ 身價 ” 最高的商學院。
哈佛和斯坦福這兩個商學院,一個位於美國東部,另外一個則位於西部加州硅谷的中心地帶。這種地理位置上的差異,不僅造就了這兩所學院的不同歷史,也使他們在教育風格上各有所長。很多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人自豪地認為,哈佛商學院代表比較傳統的經營管理培訓,培養的是 “ 西裝革履式 ” 的大企業管理人才;而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則更強調開創新科技新企業的 “ 小企業精神 ” ,培養的是 “ 穿T恤衫 ” 的新一代小企業家。硅谷最老資格的高科技公司惠普的兩位創始人就是斯坦福的畢業生。而最近幾年在電子商業中叱吒風雲的雅虎網站也是由斯坦福畢業生創辦的。在1999年的畢業生中,百分之十以上的人在畢業後就立即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其中大部份和新興的電子商業有關。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和投資人都直接到商學院來物色他們的企業創辦人。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在近年來的教學中特別強調高科技的運用。很多課程的內容都涉及如何創立高科技公司,如何在某個行業或大企業實行技術轉變,以及如何運用新技術來開發新產品等。為此,學校每年要從硅谷等地邀請很多高層企業管理人員來為學生授課,講述他們的實際經驗。另外,商學院還和斯坦福著名的工程學院聯合授課,以滿足學生更多地瞭解技術發展的要求。
在哈佛商學院,學生可以在修了基礎課之後任意挑選搭配自己感興趣的選修課,並不需要刻意發展某個專業興趣。但是在斯坦福,在第一年的基礎課之後,一般要求學生在第二年選一個專業方向;這些專業方向包括製造業管理、小企業創建和管理、國際工商管理、保健事業管理以及公共事業管理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將來可能從事的行業有系統而深入的瞭解,掌握實際和理論的知識。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因為它相信,商學院的畢業生應該從商學院的教育中至少受益二十年。也就是説,他們不僅應該瞭解他們在畢業後會面臨什麼樣的商業世界,也應該有足夠的才智來應付二十年以後經過了變化的商業世界。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院長就曾經説過:“細節是不斷變化的,新現象是不斷湧現的,但是經濟的基本規律和原理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是一致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説,哈佛商學院重視企業操作而不太重視理論研究。因此最近幾年來他們沒有吸引太多優秀的年輕學者。對哈佛來説,教企業管理的教授,到企業去搜集實例就可以了。而經驗證明,這並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和芝加哥商學院等其它優秀商學院認為,應該把實際和理論結合起來。
哈佛商學院每年要在教學中增加大量的案例來反映企業管理的新特點。相比之下,斯坦福每年也更新一些課程內容,但沒有這樣大的規模。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在強調實際管理經驗的同時,也強調對經濟、金融、市場運轉等理論的長期性研究,研究成果也比其它一流商學院更多一些。過去幾十年來,這所商學院好幾位教授的研究成果,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創建者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年8月10日出生於艾奧瓦州的西布蘭奇。9歲時成為孤兒,由叔父撫養成人。1891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1896年起以工程師身份從事礦業、鐵路、冶金等業務,在世界各地活動併成為礦業界的富豪。產在中國開灤煤礦任職。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戰時及戰後,在歐洲組織“救濟委員會”,並積極參加組織對蘇聯的武裝干涉。1917年至1919年任美國糧食總署署長。1921年至1928年任商務部長。1929年至1933年出任總統。總統任內,幫助恢復德國軍事工業的實力,縱容日本侵略;在國內推行保護大資本家的“放任政策”,1932年經濟大危機時命令武裝軍警鎮壓失業工人和失業退伍軍人, 造成美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星期四血腥大屠殺”。卸任後,一面從事“慈善救濟”活動,一面以元老身份參與制訂共和黨的各項政策,成為共和黨保守派的首領,以“孤立主義者”著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反對援助蘇聯德國作戰。1947年任政府行政部門改組委員會(1947年設立,為直屬總統的獨立組織,亦稱“胡佛委員會”)主席。他還在杜魯門 總統任內擔任過饑荒緊急委員會主席。 著有《對自由的挑戰》(1934年)、《持久和平的問題》(1942年)、《持久和平的基礎》、《回憶錄》(三卷,1951年至1952)和《美國史詩》(四卷,1959年至1964)等書。1964年10月20日在紐約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