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罪不容誅

鎖定
罪不容誅(拼音:zuì bù róng zh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東漢·班固漢書·遊俠傳序》。 [1] 
罪不容誅(誅:把罪人殺死)指罪惡極大,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3] 
中文名
罪不容誅
拼    音
zuì bù róng zhū
近義詞
罪大惡極、罪該萬死、十惡不赦
反義詞
立地成佛
出    處
《漢書·遊俠傳序》
注音字母
ㄗㄨㄟˋ ㄅㄨˋ ㄖㄨㄙˊ ㄓㄨ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罪不容誅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遊俠傳序》:“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罪不容誅”。 [1] 

罪不容誅成語故事

西漢時,河內軹縣有個以“俠義”聞名的人,名叫郭解。他生性勇悍,愛交亡命之徒,攔路搶劫,任意殺人,甚至私鑄貨幣,藏匿罪犯,可以説是無惡不作,成為中原地區的一霸。只是他非常狡詐,靠人掩護,所以一直沒有被官府捉拿歸案。 [1]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為了抑制地主豪強,緩和農民的反抗,下令將各郡國的豪強大族以及家產在300萬錢以上的吏民,遷居到京城長安北面的茂陵去居住。郭解的家產雖不到300萬錢,但他勢力大,影響廣泛,所以也得遷居。
地方上的官吏對這件事很難處理,郭解也託人到京都去打通關節。最後大將軍衞青出面向武帝奏告説,軹縣的郭解家境貧困,似乎不應遷居。不料,武帝對郭解的情況早有所聞,當即回答説,他的權力大到可以驅使將軍,由此可見他家境並不貧困。 [1] 
由於武帝表了態,郭解只得舉家遷居。各地來送行的人絡繹不絕,贈給他的錢竟達1000多萬。有個官員怕朝廷追究為什麼這麼多人向郭解送了這麼多錢,便把這些錢暫時封存起來。不料,郭解的侄子當天就把那個官員殺了。不久,那個官員的父親也被暗殺。家裏派人上京城上書,結果派去的人也被謀殺。 [1] 
武帝很快知道了這件事,下令立即捉拿郭解歸案,並調查他的罪狀。郭解被捉入監獄後,辦案的官員找了一些人來詢問,詢問中,有人説郭解是賢人,但也有人説他非常奸詐,不配稱賢人。第二天一早,人們就在街上發現了那説郭解壞話人的屍體。 [1] 
辦案的官員把幾件謀殺聯繫起來審問郭解,郭解否認自己參與這些謀殺事件。由於找不到確鑿的證據,辦案的官員只好向朝廷稱郭解無罪,請求開釋。 [1] 
御史大夫公孫弘,是個精明能幹的官員。他仔細看了奏書和有關文書材料後認為,雖然沒有材料證明郭解知道或參與這些謀殺事件,但它確實是由郭解引起的,禍根就出在他身上,他犯的罪比殺人罪還大,理應處死。在公孫弘的堅持下,郭解終於被滿門抄斬。 [1] 

罪不容誅成語寓意

郭解攔路搶劫隨意殺人,即便是斬首也抵消其犯下的罪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罪不容誅的人,最終也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一個人之所以走向“罪不容誅”的地步,首先是個人的放任自流,其次是有人縱容不約束。無論是自己“寬容”自己,還是別人的“寬容”自己,最後都會形成“縱容”。一字之差,相隔甚遠,結局也是判若天地。 [2] 

罪不容誅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罪不容誅”指罪惡極大,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3] 
  • 運用示例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上》:“而安眾侯崇乃獨懷悖惑之心,操畔逆之慮,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4] 
唐·張九齡《救識醫國王書》:“卿比與護密相為唇齒,而發匐兇狡,劫殺商胡,罪不容誅。” [4]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九回:“賢契,我響噹噹的殿下交與你,你莫望功高,有傷君臣大義,則罪不勝誅矣!” [4] 
清·無名氏《檮機閒評》九回:“始而不能御虎狼以安百姓,既又飾浮詞以欺君,罪不勝誅,只求大人據實直奏,雖粉骨碎身亦所不辭。”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