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罕(拼音:hǎ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 [2]  。形聲字,古字形從網,幹聲。罕本指一種捕鳥的網,後假借為尟(鮮),表示稀少。
中文名
拼    音
hǎn
部    首
幹、冖(傳統歸網部)
五    筆
PWFJ [3] 
倉    頡
BCMJ [3] 
鄭    碼
WWAE [3] 
筆    順
點、橫鈎、撇、點、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895) [1] 
平水韻
上聲十四旱 [5] 
注音字母
ㄏㄢˇ
總筆畫
2+5
四角號碼
3740₁ [3]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7F55 [3] 
異體字
䍐、䍑、𢆔、𥤱、𦉻、𦋃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形聲字。“罕”字始見於戰國,字形上部是一張“”,是這個字的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網有關;下部為“幹”,作聲旁,表示讀音。也有人將“幹”理解為長長的柄。“罕”本義是一種捕鳥網。“罕”的意符本是“網”,而“網”在字的上部作偏旁時,到漢代的隸書中將裏面代表網眼的兩個“ㄨ”變為兩短豎和一橫,這種寫法被早期的楷書所繼承。再後來寫作“罒”。這種寫法逐漸被“罕”所代替。“罕”字把上部的意符“網”變形為“㓁”,這種寫法是由“網”的古代簡體“岡”變成的,把裏面的“ㄨ”變形為“ノ”和“丶”。“罕”字在早期被看成俗體字。《玉篇·網部》雲:“䍐,稀疎(疏)也。俗作‘罕’。”後逐漸代替“䍐”而成為正體。 [2]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ǎn
名詞
〈文言〉捕鳥用的長柄小網。
net
司馬相如《上林賦》:“載雲罕,掩羣雅。”
《後漢書·馬融傳》:“罕罔合部,罾弋同曲。”
古代一種旌旗的名稱。
flag
張衡《東京賦》:“雲罕九斿,闟戟轇輵。”
(Hǎn) 姓氏用字,參看“罕姓”。



形容詞
少;稀少。
rare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叔馬慢忌,叔發罕忌。”
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荒園,人跡罕至。”
罕見;稀罕
動詞
〈文言〉以為稀罕、貴重。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依老身説,放下了恁般如花似玉的娘子,便博個堆金積玉也不為罕。”

hàn
非語素字
枹罕】古地名。1.秦漢縣,故治在今甘肅省臨夏東北。
2. 郡名,北周置,治所在枹罕。




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網部】呼旱切(hǎn)
䍐,網也。從網幹聲。 [8] 

説文解字注

網也。
段注:謂網之一也。《吳都賦》注曰:罼、䍐皆鳥網也。按䍐之制蓋似畢,小網長柄,故《天官書》畢曰䍐車。經傳叚為尟字,故《釋詁》雲:希、寡、鮮、䍐也。
從網,幹聲。
段注:呼旱切。十四部。《五經文字》曰:經典相承隸省作罕。 [9] 

廣韻

呼旱切,上旱曉 ‖幹聲元1部(hǎn)
䍐,希也。亦鳥網。又姓,《左傳》鄭有䍐氏,出自穆公,以王父字為氏,代為卿大夫。又羌複姓,有䍐井氏。《説文》作䍑,或作罕。呼旱切。七。
【校釋】䍐井:當作“䍐開”字。《漢書·趙充國傳》:“羌中先零䍐開廼觧仇作約。”顏師古注:“䍐、開羌之別種也。河南大開、小開則䍐羌、開憲姓族殊矣。開音口堅反,而《地理志》天水有䍐開縣,蓋以此二種羌來降,處之此地,因以名縣也。而今之羌姓有䍐井者,總是䍐開之類合而言之,因為姓耳。變開為井,字之訛也。”
呼旰切,去翰曉 ‖幹聲元1部(hàn)
䍐,抱䍐縣,在河州。亦作罕。抱音扶。
【校釋】抱䍐:當作“枹䍐”。虞韻防無切作“枹罕”,與《漢書·地理志》同。抱音扶之“抱”亦當作“枹”。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網部】罕;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3
《廣韻》呼旱切。《集韻》《韻會》《正韻》許旱切,並音暵。《五經文字》:䍐,經典相承。隸省作罕。《爾雅·釋詁》:希寡鮮,罕也。注:罕亦希也。《詩·鄭風》:叔發罕忌。《禮·少儀》:罕見曰聞名。
又《玉篇》:旌旗也。《史記·周本紀》:百夫荷罕旗,以先驅。注:蔡邕獨斷曰:前驅有九流雲罕。東京賦曰:雲罕九旒。
又《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為邊兵,主弋獵。注:畢八星曰罕車。
又《廣韻》:鳥網。《後漢·馬融傳》:罕罔合部。注:罕亦罔也。
又《廣韻》:兔罟也。
又率也。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圍枹罕。注:師古曰:枹罕,金城之縣也。
又姓。《廣韻》:鄭有罕氏,出自穆公,以王父字為氏,代為卿大夫。
又羌複姓有罕井氏。 [11] 
【未集中】【網部】 䍐;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3
《正字通》:罕本字。《説文》作䍑。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❶“㓁”窄、扁,“幹”寬、大。❷“㓁”,居上居中,短撇和點筆分列豎中線左右。❸“幹”,居下居中,首橫在橫中線,第二橫寬於“㓁”,末筆豎在豎中線。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h
an
董同龢系統
x
ɑn
周法高系統
x
an
李方桂系統
h
anx


an


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ɑn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ɑ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h
ɑn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ɑn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ân

參考資料: [12]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三旱

開口呼
次清
呼旱切/呼旰切
xɑn
去聲
二十八翰

開口呼
次清
呼旰切/呼旱切
xɑn
集韻
上聲
二十三旱

開口呼
次清
許旱切
xɑn
去聲
二十八翰

開口呼
次清
虛旰切
xɑn
禮部韻略


上聲





許旱切

增韻


上聲





許旱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寒山

開口呼

全清

xan
中州音韻


上聲
寒山





呵杆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九旱


全清
許旱切
xo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三十干趕幹割







參考資料: [12]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xan
214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北京官話
北京
xan
51
去聲
北方官話
濟南
xæ̃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xæ̃
53
上聲

西南官話
武漢
xan
42
上聲
新讀
西南官話
武漢
xan
35
去聲
原讀
西南官話
成都
xan
53
上聲

江淮官話
合肥
xæ̃
24
上聲

江淮官話
揚州
xæ̃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xæ̃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ɕy
45
陰上
未註明異讀原因
吳語
温州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xa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xua
31
上聲
白讀
湘語
雙峯
xæ̃
31
上聲
文讀
贛語
南昌
hɔ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hɔ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hɔn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hɔn
21
上聲

閩語
潮州
haŋ
53
陰上

閩語
廈門
han
51
上聲

閩語
福州
xaŋ
31
上聲

閩語
建甌
xa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2]  、《漢語方音字彙》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8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1]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22-123
  • 5.    平水韻 十四旱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9]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16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33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38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18]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84;401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10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8]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239
展開全部 收起